
“庫茲涅佐夫”號,這艘曾讓北約頭疼的“海上巨獸”,終成了俄海軍的燙手山芋。
7月11日,俄羅斯《訊息報》報道,俄唯一航母“庫茲涅佐夫”號的維修和改造工作,已經全面暫停,國防部可能放棄修復,不少專家甚至建議拆解賣廢鐵。
這艘從1987年服役的老艦,自2017年起就進入大修模式,開始現代化改造的航母,本應煥然一新,結果修了8年越修越爛,維修期間火災跟家常便飯似的、起重機還砸出個大洞、就連修船的浮船塢也直接弄沉了。現在,俄羅斯官方終於繃不住了:“修不起,也不想修了!”

為啥會這樣?說白了就是一堆問題纏身:技術老化,蒸汽鍋爐冒黑煙,動力系統三天兩頭罷工;錢袋子乾癟,預算從30億盧布漲到百億還填不滿坑;更扎心的是,連艦載機蘇-33都快飛不動了,即使修好了也是“無牙老虎”。
俄羅斯海軍前司令阿瓦基揚茨直言:“不修是正確的,留著只能當拖累“。可反觀“瓦良格”號,也就是中國的“遼寧”艦,如今每次出航,都讓對手高度關注,堪稱“全村希望”。同樣是“庫茲涅佐夫”級兄弟,一個瀕臨報廢,一個叱吒風雲,這命運咋就如此天差地別?
第一,“庫茲涅佐夫”號打孃胎裡就帶病,前甲板堆滿導彈發射器,艦載機起飛都得繞道,蒸汽動力老舊,航行時黑煙沖天,跟個"移動煙囪"似的。“遼寧”艦雖同出身,但中國接手後進行了“脫胎換骨”,更換動力系統、最佳化甲板佈局、加裝相控陣雷達,戰鬥力直線飆升。

第二,俄羅斯經濟拮据,維修預算不足,修船廠裝置老化,每次維修都像“打補丁”,這兒補補那兒補補,結果窟窿越來越大。中國呢?直接砸錢升級,新建大型幹船塢、自主研發艦載機殲-15、完善航母編隊,遼寧艦的改裝費用雖未公開,但中國造船工業的“鈔能力”,肉眼可見。
第三,俄羅斯把航母當"撐場面"的工具,普京偶爾借它刷刷存在感,但實戰能力嘛,大家懂的都懂。中國則將航母作為海軍現代化的核心,“遼寧”艦那是真刀真槍搞訓練,遠海演練、甚至逼近關島,威懾力那是實打實的。
說到底,"庫茲涅佐夫"號的命運,就是國力衰落的真實寫照。航母可不是光靠情懷就能養的,得有工業實力、經濟支撐、戰略眼光。中國能靠“遼寧”艦逆襲,背後是造船工業的硬核崛起,還有"悶聲發大財"的戰略定力。

當然,面對困局,俄羅斯並非無牌可打,但需認清現實。
第一,別死磕航母,專注近海搞搞潛艇、導彈艇、兩棲艦這些更實用的傢伙,比如在黑海多裝點岸基導彈,北極圈多派破冰船,一樣能守住地盤。
第二,該低頭時就低頭,俄羅斯以前跟印度合作搞艦載機,未來說不定得考慮找中國聊聊造船技術,雖然這操作可能需要放低姿態,但現實需要啊。
第三,別硬剛,與其硬撐面子,不如痛快點認清現實,找到適合自己的海上生存法則。承認自己現在打不過中美,把海軍定位改成"區域小霸王",專心護航、搞搞近海威懾,總比硬撐著強。

說到底啊,海洋霸權這場遊戲,比的從來不是過去多輝煌,而是現在有多能打。
俄羅斯的未來,真該學學咱們的務實精神,先把家底攢厚實了,再談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