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毛終於想通了。在耗資數十億美元、歷經八年噩夢般的維修掙扎後,俄羅斯國防部做出了那個外界早已預料卻始終不忍相信的決定:正式放棄現役唯一的"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航母。
訊息傳來時,這艘六萬七千噸的鉅艦仍癱瘓在摩爾曼斯克港第三十五修船廠的碼頭上,斑駁鏽跡從吃水線向上爬升了近四米,幾處焊接修補的鋼板在北極圈夏日的極晝下泛著刺眼的光——這是2018年浮動船塢沉沒時被砸穿的傷口,猶如蘇聯帝國崩塌留在它身上的最後一道潰爛創口。

曾幾何時,俄羅斯人寧肯拔槍相向也不願放棄這頭鋼鐵巨獸。1991年寒冬,尚未完成繫泊試驗的"庫茲涅佐夫"號突然接到密令,在零下20度的寒夜緊急啟航。它撞開黑海浮冰衝出尼古拉耶夫船廠,動力系統尚未除錯完成的鍋爐嘶吼著噴出濃煙,艏樓安裝中的花崗岩導彈發射架裸露在風雪裡。當土耳其海峽的探照燈鎖定這艘"幽靈航母"時,艦長謝爾蓋·亞爾金將導彈發射蓋全部掀開,讓冷冽的月光照亮筒壁裡24枚待發的反艦導彈。北約艦艇集體沉默放行,成就了俄羅斯海上力量最悲壯的突圍——然而那時沒人想到,那竟成為這艘戰艦餘生命中唯一的壯麗時刻。
此後的三十年裡,航母成了北極熊甩不脫也養不起的累贅。在波羅的海迷霧中,艦載戰鬥機的攔阻索屢屢斷裂,水兵們戲稱甲板是"飛行棺材的流水線";2016年駛向敘利亞途中的濃煙瀰漫地中海,西方衛星圖清晰顯示它劃出的航跡濃得像原油洩漏。但莫斯科始終咬牙堅持:拆掉貴重裝置封存?不成,這是超級大國的門面;賣給印度或中國?更不成,這是俄海軍的最後尊嚴。於是它年復一年在幹船塢進進出出,像個靠輸液續命的老人,直到戰爭掏空了最後的口袋。

改變發生在2023年那個極夜。當俄烏前線每天消耗五萬發炮彈時,修船廠的焊槍開始成批熄滅。工人們收到徵召令奔赴戰壕,留下半截焊接的電纜垂在航母機庫裡搖晃。海軍審計員提交的秘密報告更令人絕望:潛水員發現水線下船體出現穿透性腐蝕,主龍骨受力點強度衰減40%,"即使修復,也隨時可能在風浪中解體"。
毛熊終於說出那句憋了十年的話:"讓它退休吧。" 俄羅斯的航母時代,在一個軍費優先順序的電子表格裡畫上了句點。
曾經激烈反對退役的俄羅斯科學院克拉姆尼克研究員聽到訊息後,獨自去北方艦隊博物館看了"庫茲涅佐夫"號的初航模型。模型被擦得鋥亮,艦艏的鐮刀錘子徽章閃爍著金色光芒。"我們輸了,"他走出展館時對記者說,"但輸給的不是北約,是生鏽的鉚釘和磨損的齒輪。" 二十海里外的真實航母正在寒風中朽爛,海鷗在它的斜角甲板降落,無人看管的起重機吊臂直指鉛灰色天空,宛如一座刻滿工業傷疤的墓碑。
其實命運早已埋下伏筆。當初並肩建造的兩艘姊妹艦,"庫茲涅佐夫"號搶回俄羅斯成了門面裝飾,而遭遺棄的"瓦良格"號輾轉來到中國,竟蛻變出日均90架次起降的鋼鐵翅膀。當去年遼寧艦穿越宮古海峽時,俄太平洋艦隊情報官在報告中寫道:"他們在航母上做到的,正是我們設計局圖紙上標註的理想值。" 歷史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蘇聯紅海軍未竟的遠洋夢想,最終由那個曾是他們學生的國家實現。
克里姆林宮最終接受現實的速度超乎外界預料。在宣佈棄艦決定後48小時,國防部便核准了四艘22800型導彈艇的建造預算——這種八百噸的小艇能裝載"鋯石"高超音速導彈,單艦造價不及航母維修費的零頭。當算盤珠子撥明白了,放下體面就不難了。"
三十四年前焊接它的烏克蘭老技工伊萬·謝苗諾夫如今住在基輔,從新聞裡看到自己作品的結局。"我們造它時喝光了尼古拉耶夫所有伏特加,"老人摩挲著當年在航母動力艙的合影說,"現在他們拆掉的不是航母,是整個帝國海軍的脊椎。" 切割的火星升起時,北極熊正轉身離開昔日的榮耀戰場,一步步走向北冰洋深處核潛艇遊弋的寒冷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