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期間,俄羅斯黑海艦隊失利產生的地緣政治影響,很大程度上被輕視了。

“莫斯科號”曾是俄羅斯僅存的三艘光榮級巡洋艦之一,2022年4月13日被烏克蘭軍隊以兩枚海王星導彈擊沉於黑海近岸,蘇俄系艦艇長期存在“重火力、輕防禦”的問題。
黑海位居歐亞大陸交匯的十字路口,歷來是大國利益交匯與競爭博弈的重要舞臺。
俄國黑海艦隊的歷史可追溯到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兩百多年來先後參加過俄土戰爭、一戰、二戰等多次重大戰役。
冷戰時期紅旗黑海艦隊的實力達到了頂峰,長期活躍在黑海和地中海地區,與美軍第六艦隊針鋒相對,經常進行高調的“反航母演習”。
資料顯示,蘇聯解體時黑海艦隊共有各型艦艇833艘,其中包括大型水面艦只45艘、潛艇28艘、飛機150餘架及大量岸防和空防裝備,總兵力約8萬人。
由於種種原因,黑海艦隊在蘇聯解體後遭遇了艦艇老化等問題,昔日榮光大減。
不過到了2010年代,特別是2014年重新控制克里米亞之後,俄政府全力推進黑海艦隊裝備更新換代,先後接收了數十艘新型艦艇,被克里姆林宮寄予厚望。
俄烏戰爭爆發之初,黑海艦隊以“莫斯科”號導彈巡洋艦為核心,迅速掌握幾乎整個黑海海域的制海權,成功佔領距離敖德薩港僅140公里的蛇島。
然而在“莫斯科”號沉沒後,黑海艦隊無奈縮回到黑海東部海域。
更為糟糕的是,儘管俄軍採用了被動“保船”的保守戰術,但在北約情報支援下,烏克蘭持續利用無人機、無人艇和西方援助的先進巡航導彈對黑海艦隊發動攻擊,導致黑海制海權逐漸易手。

蛇島俯瞰圖,該島面積0.17平方公里,扼守敖德薩出海口要道。2022年6月30日俄國防部宣佈從蛇島撤軍,說是“向國際社會釋放善意”。

“莫斯科”號導彈巡洋艦沉沒後,標準排水量僅3600噸的“馬卡洛夫海軍上將”號巡防艦成為黑海艦隊新旗艦。2022年10月29日,停靠在塞瓦斯托波爾的“馬卡洛夫海軍上將”號遭到烏克蘭無人快艇攻擊,修復半年多後重新列編服役。
2022年開戰初期,俄海軍曾封鎖烏克蘭主要港口,阻止其糧食外運——糧食出口是烏克蘭最重要的創匯手段,一旦被切斷將有效打擊基輔財政。
此舉導致全球糧食價格飆升,於是聯合國和土耳其出面斡旋,與俄烏達成了《黑海糧食外運協議》,該協議為烏克蘭商船提供安全通行保障,但需要接受聯合國的檢查。
後來俄羅斯越想心理越不平衡,隨著協議有效期屆滿,俄方選擇不再延期。
分析人士認為這本質上是一場經濟戰,因為俄羅斯糧食出口在2023年下半年創下歷史新高(俄糧食外運主要也是走黑海通道,少部分從聖彼得堡裝船走波羅的海外運)。
不過隨著俄黑海艦隊控制力下降,烏克蘭糧食外運在2024年逐步恢復,除經陸路轉到歐盟國家的方式外,烏方基本打通了“敖德薩/多瑙河港口→羅馬尼亞領海→保加利亞領海→土耳其領海”的外運通道。
在這條新糧食走廊中,俄方能夠威脅的海域主要是敖德薩港口周邊海域和多瑙河上的烏克蘭港口,一旦船隻進入羅馬尼亞領海,俄方將不能實施攻擊,否則將導致嚴重外交後果。

烏克蘭糧食出海通道。在更加開放的水域,烏克蘭的“創新戰法”可能會失效,不過歷史上大多數海戰都是在相對封閉的瀕海水域進行的。
自2023年底開始,俄軍被迫將總部位於塞瓦斯托波爾海軍基地的艦隊主力後撤。
除一小部分船隻被轉移到費奧多西亞(下圖中間節點)外,大部分船隻被轉移到俄本土城市新羅西斯克,很少再出海活動。
如果說失去黑海西部控制權的影響僅僅是無法阻止烏克蘭糧食外運,那倒也無關大局。
一個更為致命的影響是,戰爭導致黑海艦隊無法再透過土耳其海峽與位於敘利亞地中海沿岸的基地進行密切聯通,導致駐敘利亞俄軍變得“孤立無援”。

俄黑海艦隊後撤路線。黑海博弈的結果很大程度上是由俄羅斯與西方“態勢感知能力”差距所導致的,也是新興技術對傳統海軍的一次勝利。

新羅西斯克是一個人口二十多萬的小城市,域內沒有能夠對船舶進行大修升級的船廠,黑海艦隊的艦艇只能冒險回克里米亞半島上的費奧多西亞進行維護。
眾所周知,俄羅斯在敘利亞沿海擁有十分重要的塔爾圖斯海軍基地,該基地既是支援阿薩德政權的關鍵輸血管道,也是俄羅斯向中東、北非施加影響力的樞紐。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俄羅斯運往敘利亞的物資都是由南部戰區負責,從黑海沿岸港口出發,經土耳其海峽到地中海,到塔爾圖斯基地卸貨。
以2016年大舉介入敘內戰為例,當時俄軍曾頻繁向敘利亞塔爾圖斯港派遣攜帶大量重型武器的登陸艦。
然而戰爭爆發後,對這一通道的使用開始受限,而空運的成本與量級畢竟無法跟海運相比。
受限的原因主要是俄海軍已失去黑海制海權,完全看土耳其臉色,而土方援引1936年《蒙特勒公約》規定,限制戰時軍艦進入土耳其海峽(土外長表示破例允許俄軍艦出黑海,因為有部分艦隻是臨時從北方艦隊調來的)。
當然,理論上講俄羅斯也可以從聖彼得堡裝船,經波羅的海、大西洋、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到達敘利亞沿岸港口。
可只要我們看一眼地圖就知道,北方航線的長度與黑海航線不可同日而語,運輸成本將高出數倍。

俄羅斯向敘利亞運輸軍事物資的線路因俄烏戰爭受限。即使土耳其放俄軍艦艇出海峽意義也不大,因為黑海上空經常盤旋著北約偵察機,一旦發現俄軍艦艇就會傳遞情報給烏克蘭。

塔爾圖斯是俄海軍唯一的地中海維修補給點,當北方艦隊或太平艦艦隊的船隻彼此調動時,該基地可以充當中途補給站,否則就得經土耳其海峽進入黑海內部找基地停靠。
實際上,隨著俄羅斯在黑海方向的海空力量被嚴重削弱,土耳其已經成為這一地區的主導力量。
俄羅斯想要借道黑海和土耳其海峽運送武器給阿薩德政府打擊土耳其支援的反對派,原本就是不現實的事情。
最近兩年,美國一直在推動“更加自由的《蒙特勒公約》”,以便北約擴大其在黑海的存在,但土耳其非常重視它對黑海的領導地位,始終不肯就範。
開戰初期,土耳其曾引用此公約條款拒絕俄羅斯海軍其他艦隊的船隻進入黑海(註冊在黑海基地的船隻可以進入),當時被認為是在保護烏克蘭。
然而沒過多久埃爾多安就變成了普京的“門衛”——很難想象有朝一日土耳其把美英軍艦放入黑海後,會給俄海軍造成怎樣的壓力。

埃爾多安和普京在喀山金磚峰會期間交談,兩人是二十多年相愛相殺的“老朋友”。歷史上俄羅斯和土耳其為了爭奪黑海權益,在17至19世紀間打了十餘次戰爭。
不得不說,地緣政治有時確實像“多米諾骨牌”。
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敖德薩的蝴蝶扇了扇翅膀,大馬士革就掀起了一場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