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校園匿名網路雜誌(1):父母不知道的那些事

不被隱瞞的真實
1.
Aletheia,希臘語裡就是“不被藏的真實”的意思。 在美國高中裡,常常有一些流行,真實,但卻禁忌,人們不願意公開談論的話題。比如性關係,小團體,欺凌,壓力,毒品,同性戀,與父母的隔閡等。
這些成長中的煩惱都很真實,不管你的學校是多麼高大上,不管你主觀上多麼不情願,甚至選擇忽略它,但客觀上,它就在那裡,在不遠處,在校園裡,像空氣一樣,與那些傲人的成績一樣,真真切切地存在著。
問題是,面對這些真實,我們應該怎麼辦?忽略?躲避?還是正視?
2.
美國矽谷一所很好的高中Lynbrook High的學生們,面對這些不被藏的真實”,不願意只是被動地接受,他們想做點什麼。受另外兩所高中Los Gatos High和Monta Vista High的啟發,他們想與其忽略這些真實,還不如讓學生們匿名寫出來,說出來。學生們有了發聲的渠道,壓力就會排洩出來,這樣也有利於學生們的身心健康。
於是Lynbrook High的校園匿名網路雜誌《Aletheia誕生了

我在和兒子的一次談話中,瞭解到了這個校園匿名網路雜,覺得這是一個瞭解青少年的很好的渠道。在兒子的引薦下,我和《Aletheia的學生負責人有了聯絡,並受邀參加了他們的例行會議。
這個學生組織,由7-8名9到12年級不同年級的學生和兩名成年輔導員組成。學生組織的成員在成年輔導員的指導下,在繁忙的學習功課之餘,他們每期擬定一個和高中生校園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學生和校友都可匿名提交自己的故事,經歷,看法,抒發自己不願意公開說的心裡話。他們再尋找相應的專業人士給予分析引導,然後把期刊整理出來在網站上發表。
如果學生和家長訂閱他們的雜誌,也會定期收到他們的期刊。
《Aletheia希望透過這種方式,那些不宜公開署名,又現實存在的現象傳遞給社群,以此能帶給學生和家長一些思考,一些理解,一些轉變
3.
校園匿名網路雜涵蓋的主題很多,比如小團體,欺凌,和老師的關係,性關係,學業壓力,自我認知,毒品,同性戀。對此《北美養娃那些事》將持續予以跟蹤報道。
今天,讓我們先看這一期吧:《父母不知道的那事情》。
看看孩子們有哪些事情不願意告訴我們,又為什麼不願意讓我們知道。
我父母不知道的那些事!
(1)自我傷殘
我的父母不知道我自殘。我有輕微的抑鬱症,嚴重的焦慮症,但我不知道該如何告訴父母。我告訴了一個值得我信賴的成年人,她讓我告訴我父母,我在她面前哭了起來,懇求她不要讓我父母知道。結果她告訴我父母我只是“焦慮”,而不是“抑鬱”或“自我傷害”,所以我的父母還是不知道。
我不告訴父母,是因為這樣會讓他們的心破碎。他們認為焦慮是可以消除的,他們永遠不會真正瞭解我的情況。天知道,我已經試過了。他們永遠不會明白,當我把刀片放在我的臀部(而不是我的手腕– 我不希望人們注意到)時帶給我的感覺。。。每當我看到我的臀部上的修復黑斑和新的切口,我也想停止,但自殘就像藥物一樣,我走得太遠了。
我假裝自己變得更好,但事實上,我卻變得越來越糟。我感到很內疚,但我不可能告訴他們。如果他們知道自己的獨生女,在外人看起來是快樂的天使的完美女兒,是自殘和抑鬱症的孩子,他們會有什麼感覺?他們會帶著淚從夢中醒來。
我很痛苦,憎恨自己,甚至我看到鏡子裡自己都是“醜陋的,愚蠢的,不受歡迎的,毫無價值的,肥胖的”形象。
我努力嘗試為身邊的每一人做一切事情,但我失敗了,感覺分崩離析。
我不知道該怎麼和父母講,怕他們傷心,所以只能和他們撒謊,我的心碎了,現在要告訴他們真相已經太遲了。有誰能真正瞭解我呢?我只能和網際網路上千裡之外的網友傾述。
(2)學業壓力
同學A:我告訴過我的父母,七門課加一些課外活動我是可管理的,沒有什麼問題,作業和壓力堆積在一起,我會處理好的。
但其實我不想讓他們知道我心裡的那份壓力,有時我在運動中哭泣,讓淚水蒙上了汗水,這樣才不易被察覺。
同學B:在我的腦海裡總是有個聲音:明天物理榮譽的Project就要到期了,明天微積分課作業也要交!這讓我倍感壓力。可是如果我現在退出這些課程,會讓我父母感到內疚。。。
我和我父母討論過很多問題,比如維持4.0的GPA,上個好大學等。我要拿5AP,再加上一項運動,SAT輔導班,網上AP課程來彌補那些我不能上學的課程。。。我還可以撐多久才不至於陷入淚水的池潭?大家都知道大女孩不應該哭,所以我不哭。
(3)同性戀
我的父母絕對不知道我是同性戀。雖然他們沒有恐怖心理,並且與矽谷的大部分家長觀點一樣,持有很多開放自由的觀點。他們告訴我說,我可以和其他同性戀的孩子成為朋友,並幫助他們取得他們應得的權利,但前提是,我不能是同性戀!
我認為這是保守的亞洲文化所致,我也不知道我什麼時候會出櫃。我的朋友們都知道,但是我不能告訴我父母,這樣會讓他們心碎,所以我是不會告訴他們的。
(4)網路交友
我有一些我父母不知道的網路朋友(這在我父母看來不可思議),這些朋友們住在世界各個地方:田納西俄亥俄州,佛裡達得克斯州,英國印度以及加州部分地區。
當我難過的時候,這些人都會問候我,給我安慰和幫助,而不我父母或現實生活中朋友那樣,他們甚至沒有注意到。
一個小螢幕,我向這些人傾述的事情比向我的朋友父母傾述的更多。一次看到我的照片 (臨時的網站一次交了照片),他們說我照的很酷,但我的的父母會說“你照相什麼不笑?或者你照相的姿勢有問題”。我的父母永不會理解我和網友之間的那種感受。
雖然們彼此不同,但我們彼此惦念。我有一個網友只有12,她最甜蜜貼心,我非常她,就像是我從未有的小妹妹,我不能忍受看到她痛苦。我彼此瞭解的方式是沒有人能體會到的為彼此互相死去千次萬次,我們曾經通宵熬夜談論一個人的,我遠會相互依靠。
我們互相支援,是彼此的柺杖,就像一家人一樣,我不會讓任何人感到孤獨。這些都是我的父母無法真正理解的西
(5) 背景隔閡
同學C:我不會告訴我的父母我的生活有多緊張,自己很多力,但我從來沒有向他們釋為什麼。
感到疲不堪,我只能去一個特密朋友講述以尋求安慰。我和媽媽的關係不是很密,我爸爸談話更少,(他不是一個善於表達的情感男人)
而我的媽媽在很多方面的思維和我都是完全相反的更不用她有著非常典型的洲成長背景,這意味著她對許多事情的思考方式與我的美國朋友截然不同。我似乎永遠都無法滿足任何人的期望 – 我的父母,甚至包括我自己的。我真的很疲,很失望,很多事情都已經“做
同學D:我的家庭是虔的印度教徒。我每天都早早醒來,不吃任何肉,甚至蛋。我早以不再印度教了,但我不能告我的父母,因為這樣的心。
有一次起做飛機,在飛機上我吃了航空公司提供的蛋沙拉,我吃了雞蛋並說還不錯,我立刻看到我爸爸眼裡滿是疼痛,這毀了他整個假期。
我想在沒有印度教的情況下上自己的生活,但是我得我正在背棄遠離我親的父母
(6)交友約會
我們社群大多數父母都是移民,他理解我的生活。
我有一個男朋友,但我父母不知道。他無法理解我們高中生的約會,因們自己來自於一個沒有會文化的背景–們約會只是為了結
我的男朋友是我朋友們中的公開秘密,我不希望我的父母知道,因我不知道他會如何反,我也不想測試
我打算找機會向他我的“美國化”的生活方式。在,他知道我的成績還,沒有遇到任何麻煩,這了。我不需要告更多,他們也不需要知道更多。
(7)偷玩遊戲
我的父母不知道我偷偷玩遊戲。每天我放學回家,我都會一直玩遊戲,直到他們下班回家。
只要他們外出購物,我就會立刻坐在電腦前玩遊戲。我去洗手間,也會用手機玩遊戲。我晚上保持清醒狀態,等他們去睡覺後,馬上輕輕下樓玩更多的遊戲。午餐時間我也玩。
2周的時間裡,我的遊戲排名已經從第25名上升到了第20名。我希望我的父母不會發現這些,因為如果發現了他們可能會拿走我的手機和筆記型電腦,那樣的話我就無法成為職業玩家
我們,家長應該怎麼辦?
4.
看完上面學生的心聲,作為家長,你的感覺是什麼?是不是覺得“OMG,我們學校,真的會有這些現象?”“哦,如果有,也應該是別人家的孩子吧。”
可又有誰能保證,這個別人,不是你自己呢?
也請不要僥倖,你的學校如果沒有這樣的發聲渠道,並不意味著,這些現象就不存在!
透過訪問校園匿名雜誌網站,走進孩子們不願署名分享的內心世界,知道了這些不被隱瞞的真實後,作為家長,我有很多震撼和思考。
我們千辛萬苦把孩子帶到美國來,讓他們在美國上學,為的是什麼?不就是希望給他們一個更好的環境和未來嗎?
可是由於我們自身的成長背景和侷限,讓我們和在美國成長的孩子之間無形中隔著一條鴻溝。這鴻裡有文化的不同,認知的差距和期待的落差。如果我們不能與時共進,適時調整,看著這些在美國文化滲透下長大的孩子,那我們就只能孩子們“隔溝相望”了。
和孩子“隔溝相望”,是我們當初來美國的初衷嗎?一定不是。
5.
毫無疑問,我們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著潛移默化巨大影響。我們平時對孩子的態度,說話方式,自我情緒的控制,對事情的看法,孩子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他們由此會判定我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預測我們對“不認同”事情的反應。
不是孩子做的任何事都是對的,很多時候,他們都需要成年人的引導。可他們在需要引導的時候,痛苦迷茫的時候,寧願和外人傾述,也不願意告訴我們,那我們就不得不反省略-了:WHY? 
試想一下,如果孩子試著和你說,他壓力大得偷偷哭泣,他和網友約會,他是同性戀,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震驚,傷心?
“堅持一下,壓力都會過去!”
“和網友約會?你瘋了嗎?”
“同性戀?絕對不可以!”
如果你這樣“亮劍”,孩子碰上當頭一棒,一定會縮回到自己的“龜殼”裡,關上嘗試溝通的大們。門都關了,再開,你就要使勁地敲門了。敲不開的話,你即使有滿腹的經綸,又去教導誰呢?
看到那個自殘的孩子,壓力大得偷偷哭泣的孩子,他們不敢告訴父母,是因為怕父母心碎,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對父母的在乎和愛。

反過來講,我們怎樣做,才會讓孩子們知道我們心碎之外,還有更多的關愛,我們父母永遠是他們的避風港,守護塔,無論如何,我們都永遠是最愛他們的那個人?

6.
倚老賣老肯定是行不通的。認清我們自己的成長背景和孩子的成長背景是不同的,他們有新形勢下的新問題,如果我們試圖用“老思維”解決新問題,必定會受阻。
強迫和壓制也肯定是是行不通的,這樣做也許在短期內看起來是有效的,但是長期的後果,一定會和孩子們的鴻溝越來越深。
我們需要調整心態,再忙也要學會耐心和聆聽,而不是武斷地給出結論。想要解決問題,先嚐試著從他們的角度想問題,當他們的朋友而不是父母。
當孩子們知道你和他是“一國的”時候,就會願意和你分享了。有了分享,再一起面對想第二步:咱們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
學著做孩子願意交心的那個朋友吧!和孩子當朋友,首先從瞭解他們開始,歡迎家長訂閱高中生校園匿名網路雜誌。對親子關係這個主題,也歡迎家長一起探討。
Lynbrook《Aletheia》:
http://www.lhsaletheia.org/
Monta Vista 《Verdadera》:http://mvhs.fuhsd.org/verdadera
Los Gatos《Reality Check》:http://www.lghs.net/students/peer_to_peer_education/reality_check

作者簡介:阿朵,生活在美國矽谷的普通碼工。大學,研究生學的是都是工科,心裡卻有一個文學夢。
1997年來到美國,體驗著中美兩國文化的差異,養育著四個生龍活虎的兒子,也被兒子們錘鍊著,教育著,隨筆記下生活中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點點滴滴。
作品發表在美國《星島日報》,《僑報》,《美國都市報》,《北京菁Kids》雜誌。文章被收集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外文軒文集《教育,還可以。。。》《生活,還可以。。。》。
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絡作者。
閱讀更多公眾號文章,點選左下角“Read More”。
《北美養娃那些事兒》
立足矽谷,放眼世界。《北美養娃那些事兒》由北美家長分享養兒育女,申請大學,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的真實故事。
關注《北美養娃那些事兒》, 掃碼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