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獨生子女的兩難抉擇:接爸媽漂洋過海來養老,還是孤身歸巢?

推薦閱讀:
人在海外有多少次,當我們深夜開啟與父母的聊天資訊,盯著那句“我們一切都好,不用擔心”發過愣。在心裡想過很多次,他們真的好嗎?影片裡看到的笑容是真的輕鬆嗎?有沒有又隱瞞了什麼事情或疾病沒有告訴我們?……
這些問題或許在我們的心裡早已盤旋過無數次,但答案卻從未清晰過。
這是一個屬於人在海外的獨生子女的世紀難題。我們在海外,我們的父母年邁時該何去何從?
為了陪伴父母我們選擇回國?還是接父母過來海外來到我們的身邊養老?抑或留父母在國內獨自養老?一直以來,無論在網際網路上,還是在北美候鳥社群的各養老群裡,都有很多年輕人或者父母在圍繞著這個問題提問。
沒有人能輕鬆簡單甚至明確的回答出這個問題的答案。這個問題所需要的答案,不僅僅關乎愛、責任、孝道,也關乎做子女的自己和父母的未來。
加入海外養老群留學生家長群求職內推互助群等,請公眾號留言,與數十萬海外家長抱團互助。各類在美生活攻略、海外養老攻略等,請檢視文末連結。歡迎加入北美候鳥社群大家庭。

一、那些讓人無法輕鬆的選擇:想對父母說,愛你不容易。想要做個父母眼裡的孝順的孩子,現實中也挑戰重重

1. 回國嗎?歸根情深,卻也現實嚴峻

很多人想過回去,想陪在父母身邊。畢竟,父母逐漸老去,我們不能一直“缺席”。想象一下:清晨的一碗熱湯、晚上的陪伴聊天,都會讓他們的日子和內心有了更多溫暖和依靠。

我們做子女的漂泊在海外是遊子,對父母而言,子女在海外飄著,自己獨自在國內,又何嘗不是“遊子”心態——缺席了孩子的家也變得不那麼像有根的家。
但現實總是嚴峻,需要做子女的我們更多理性評估:
  • 職業割裂的代價:如果選擇回國,意味著要放棄海外多年積累的事業基礎。重新適應國內環境,也是一場人到中年卻要重新開始的挑戰。
  • 雙方父母4個老人如何平衡:尤其對於雙獨家庭,不是隻有自己的父母。回去陪自己的爸媽,另一半的爸媽又該怎麼辦?現在自己的小家庭誰來兼顧?這是一道解不出的題。
  • 中年的無力感:我們早已不是一個無憂無慮的青年了。人到中年,孩子、工作、收入、養家,一家幾口人老老小小的未來都綁在負重前行的中年人身上。人到中年再回國,真能扛起這副擔子嗎?

2. 父母來海外:看似在身邊,卻隔著“距離”

“接父母過來吧,他們在身邊,我也能隨時照顧。”這是許多人最初的念頭。但我們曾經以為輕易可以實現的圓滿,卻可能不小心變成彼此的負擔
  • 父母孤單得讓子女愧疚:語言不通,他們連超市買菜都需要你陪。離開熟悉的朋友圈,甚至連想找人聊聊天都成了難題。
  • 不得不考慮的經濟壓力:國外肩負父母養老所需要涉及的方方面面的費用,比如長期護理費用乘以4個老人,算下來也是一筆相當不小的開支,尤其對於絕大多數還在努力中的小家庭而言。
    有人說,國外有低保福利,比如美國的白卡,但這個真的那麼好拿嗎?用起來真的那麼好用嗎?還得多打個問號。(關於美國白卡,後續我們也會專門講解剖析。)
  • 家庭矛盾的潛藏和爆發:假設真的四位老人同住,誰受寵,誰被忽略?你以為父母能互相陪伴,但往往可能是矛盾的開始。還有華二代的孫輩們,屆時孫輩們也多至青春期,敏感的性格發展階段和成長在文化不同的國度,對這種複雜環境的家庭的接納度又有多少? 2+1=3個家庭一起生活的未來,想說愛你不容易。

3.父母在國內的熟悉與孤獨交織

熟悉的環境讓父母在國內的生活豐富、看起來自由自在,然而,無法便利的見到子女,卻也讓父母常覺孤獨遺憾。隨著父母年邁,無法避免的健康問題和可能突發的狀況,也讓海外子女難以真正放心。

  • 緊急情況難以處理、想要分身回國並不容易: 如果父母在家中摔倒、煤氣洩漏,或突發疾病,子女遠在海外無法及時趕到,救助可能被延誤。在養老院看起來雖好,卻也面臨可能無法及時響應養老院的種種需求。回顧疫情期間,北美候鳥社群的外籍群裡,有好幾位小夥伴分享了自己無法及時趕到父母或家人身邊見到親人最後一面的遺憾。
  • 情感缺失與要強要面子的父母們的矛盾心理: 無論子女多頻繁地影片聯絡,節假日或生活中的重大時刻無法陪伴,都會讓父母感受到情感上的空缺。用驕傲和自豪來自我安慰無法見到子女時的內心落寞”,大概是子女在海外的父母們的常見心態。
    圖:Pixabay
二、為何獨生子女家庭面對父母的養老如此不易?

1. 雙倍責任,一半資源

獨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性,尤其是雙獨家庭,註定了你要同時肩負兩對父母的養老重擔,同時無法忽視自己小家庭的責任。每次你努力試圖讓兩邊父母都滿意,卻發現再怎麼努力,也會有遺憾。

2. 時間和金錢,都不夠用

一個網友說:“如果你沒有一千萬的存款,根本別想在美國給四個老人養老。”這句話不是危言聳聽。時間也一樣稀缺,你既要忙事業,又要陪孩子,還要照顧老人。時間精力的內耗讓人崩潰。

3. 情感的複雜綁架

“你是獨生子女,我們除了你誰也指望不上。”在北美候鳥社群的養老群裡,我們經常聽到子女們提到父母說過這句話。這是父母的無奈和期盼,卻也是子女的現實和壓力。我們當然知道,全心全意愛著我們的父母,他們絕對不會故意讓我們難受和不好辦,但這種無形中的情感的重壓,還是讓我們覺得無力,甚至有時覺得喘不過氣。

三、沒有完美的方案,努力找到屬於自己的最好答案

1. 把父母當成合作伙伴,而不是負擔

也許,我們換個思路,父母不是子女的責任“物件”,而是一起規劃晚年的“合作伙伴”。試著坐下來和父母開誠佈公地聊聊
  • 爸媽內心裡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麼?
  • 爸媽能接受的底線在哪裡?
  • 哪些方案是我們和父母一起共同努力可以嘗試實現的?或者,我們能一起實現到哪個地步?

2. 經濟規劃,從今天開始

很現實,養老和生活都需要錢,這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現實,從國內和國外不同選擇來看:
  • 如果選擇了父母在國內,可以為父母挑選一個高質量的養老院,可能比接到海外養老從經濟上來說更有優勢、環境上也更符合父母們的習慣。
  • 提前考慮給父母的養老資金的規劃,不要等到自己父母2個人或者自己小家庭的4個老人一起面對養老問題且迫在眉睫時才倉促應對。臨時做準備總會措手不及。
  • 學會藉助社會資源:無論是國內的逐漸完善的養老服務,日新月異的養老科技、還是海外的養老或醫療福利,都可能成為減輕家庭負擔的重要工具。

3. 用“心”陪伴,比用“身”重要

不管父母在國內還是海外,真正能讓他們安心的,是子女對父母們的關注。即使距離遙遠,我們試著:
  • 每天一個電話,讓他們知道我們在乎他們的日子,無論我們在哪、有多忙,始終有把他們掛在心上。
  • 每年爭取定期探望,用時間填補距離。
  • 給父母建立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比如引導幫助他們參加社群活動,學會使用社交工具,減少父母的孤獨感。

四、盡孝的意義:不是完美,而是用心

沒有人能做到完美的孝順,尤其是快節奏環境下、人在海外的獨生子女家庭的我們。無論我們最後決定選擇回國還是接父母到海外,都不可避免的會有種種遺憾。
但在當今社會下,真正的孝順不是做到所有事,而是盡力去愛,盡力去平衡,讓自己和父母都能生活得更有尊嚴。
有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一位網友的父母在影片裡說:“孩子,不用擔心我們。你過得好,就是我們的最大心願。”當他把這句話掛在心頭時,才真正明白:父母要的不是子女犧牲一切,而是子女帶著愛和責任,在他們需要時站出來。
養老沒有完美的答案,但有愛的選擇一定會是最好的答案。願我們都能在這份責任中找到屬於自己和父母的平衡點,也找到面對未來的平靜與篤定。
北美候鳥社群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絡北美候鳥社群授權。
加入海外養老群留學生家長群求職內推互助群等,請公眾號留言,與數十萬海外家長抱團互助。各類在美生活攻略、海外養老攻略等,請檢視文末連結。歡迎加入北美候鳥社群大家庭。
【北美候鳥社群】
常用資訊彙總 2024.10版
1. 赴美 | 海關限制入境物品清單
2. 赴美回國時,如何填寫海關指尖碼?
3. 移民 | 律師講解父母移民有哪些方式
4. 移民 | 子女為父母辦理親屬移民,流程及細節,請看經驗分享
5. 移民 | 申請綠卡境內境外時間線及案例
6. 移民 | 父母境外申請綠卡面試流程&經驗
7. 延期 |第7次延期攻略
8. 父母來美哪些成人疫苗值得/需要打?
9. 在美國常見疾病如何應對——家庭常備的非處方藥有哪些?
10. 人在海外,身份證、駕照過期如何更新?
11. 護照到期,境外如何線上更換?
12. 護照丟失,如何補辦護照/簽證/旅行證?
13. 在美年輕人為B籤探親父母購買保險的經驗分享
14. 在美國種菜攻略:在美國不同地點的種菜時間
15. 攜帶/出售處方藥是否違反美國法律?
16. 父母美國養老(5) 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紅藍卡)
17. 美國養老(6):父母境外申請綠卡面試流程&經驗
18. 赴華 | 申請中國新十年籤——避坑指南
19. 申請旅遊簽證/十年美籤續簽,如何申請免面試——免面談代傳遞詳解
20. 官方指南:外籍赴華/回中國工作生活全面指引(中英文版)
21. 律師詳解|外籍子女繼承境內遺產,如何變現購匯出境:繼承轉移制度
22. 美國海關:哪些中國藥是“禁藥”,入境美國禁止攜帶?
23. 在美國,年長者可以享有哪些福利和服務?
24. 知識|獲得美國綠卡後,不在美居住會失去身份嗎?
25. 在美生活須知:必須儲存的文件、資料與證明
26. 知識 |切記不要隱瞞國內收入,境外收入申報不等於繳稅
養老專題:
75歲老年人中 12%還在工作,美國人多大年齡退休?
養老專題| 如何在美國退休和養老?——中等收入人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