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沒一個能用的。別忘了今天是星期四……好在我們找到了一些已經玩上了的朋友,看看他們都是怎麼用 Manus 的。使用 Manus 的過程,也是直接近距離觀察它的思考路徑、工作流程的,一次難得的機會。先來一個腦洞大開的:《文明》(Google CEO 版)想象一個遊戲,在裡面扮演一個科技創業者,歷經艱難險阻,克服重重危機,將公司打造為全球科技龍頭,改寫人類歷史?有人就做了這麼一個谷歌 CEO 模擬器,帶你體驗谷歌歷史上的重要決策,重走從車庫出發,直到成為科技巨頭的傳奇之路。遊戲將谷歌的公司歷史分為了 5 個關鍵發展階段:創業、成長(pre-IPO)、擴張、多元化、重組更名 (Alphabet 階段)。在每一個階段,遊戲都給玩家提供了多個關鍵抉擇,每個都將影響公司的發展方向、資源分配,以及最終的成就。更有意思的是,它還特別加入了一些在經營類遊戲裡常見的「突發隨機事件」,來考驗玩家作為谷歌 CEO 的危機處理能力。讓我們開始遊戲——居然還可以選難度?我直接 hard mode.
2011 年,谷歌仍然沒有上市。看到 Facebook 上市,我沒有心動,而是從微軟招來了一名愛將 Vic Gundotra,授權他全力研發 Google+。我們將 all in 社交媒體!時間過得飛快,到了 2016 年。谷歌仍然沒有上市。目前賬上有 8 萬美元——沒虧就是賺。我們做了大量的收併購,特別是一家名叫 DeepMind 的公司,非常火。我決定這次 all in AI。當然,廣告仍然是核心,只是我們不說。
最終,我的 Google CEO 之旅還是結束了。也許我的一系列的操作,導致董事會終於失去了信任。我離開了這家奉獻了 20 多年青春的公司,留下了還不錯的技術實力,少而精的使用者基礎,輕鬆自由的組織管理文化,以及略高於電詐園區的品牌聲譽。至少,我們是一家穩健的公司。剛才的遊戲過程,確實多半是我在故意整活。不過這個模擬器雖然很簡單,還是設計很全面的,有劇情,有選項,有資源表,有大事記。作為一個小遊戲,一個小品級的產品,它已經很完整了,體現出的想象力很豐富。然而它只是用 Manus 用一句提示語生成的。
中文:最近,澤連斯基、萬斯和特朗普在白宮的激烈交鋒引起了廣泛關注。你能否開發一個簡單的互動模擬遊戲,讓我在辯論中扮演澤連斯基?我對能再現這一政治場景的互動遊戲很感興趣。原文:The recent heated exchanges between Zelenskyy, Vance, and Trump at the White House have garner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Could you develop a simple interactive simulation that allows me to role-play as President Zelenskyy during those debates? I'm interested in an engaging interactive game that recreates this political scenario.任務總共分為 9 步:1.研究三人之間的互動2.設計文字遊戲的架構以及遊戲機制3.建立了一個 Next.js 應用來模擬辯論環節4.開發一個對話系統,填充對話指令碼5.建立使用者介面6.進行全面的模擬測試7.【使用者接管】將遊戲部署到虛擬機器,供使用者測試8.製作使用者手冊,交付9.將完成品部署到公開 URL 上,供永久使用直到玩家測試步驟,之前的全部工作都由 Manus 在虛擬機器上自動完成,不需要使用者做出任何控制。同樣,在任務的關鍵節點上,Manus 都會特別解釋自己做了什麼。這種「可解釋性」很關鍵,能夠降低 AI 工具的「黑盒」感。
Manus 介紹,自己設計了三種結局,在遊戲結束後會給玩家提供一份完整記錄。遊戲過程中有強硬 (assertive)、外交 (diplomatic)、安撫 (conciliatory) 這三種對話選項供玩家選擇,NPC 會對不同風格的表述產生不同的「情緒」,直接影響結局走向。而這正是《天國拯救》、《巫師》等遊戲最流行的設計理念:choose your own adventure,選擇你自己的冒險。在我的試玩中,我嘗試代入了一個身處政治外交和軍事漩渦的政治家,在家國被割據的屈辱,和國際政治談判舞臺所期待的外交身段之間,試圖在刀尖上找平衡。我兩度導致特朗普失望和遭到萬斯的懷疑,但所幸在特朗普的最後通牒時刻,還是把場面救回來了。雖然我的談判沒有達成直接的實質性的結果,至少我沒被轟出白宮……如果用官方外交辭令來講,那應該就是「交換了意見,會談是有益的」。
在過去,同類的工作在過去可能需要使用者用一個 AI Agent 工具,多次分步輸入指令,或者需要使用者自己用多個工具來分別完成任務再自行組合,無論怎麼做都很麻煩。而 Manus 的自動化程度,超過了包括 Claude 在內的同類方案。就算你堅信 Manus 的能力沒有過人之處(畢竟套殼),但不可否認它的體驗是更優秀的。綜上各點,Manus 確實超過了過去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對 AI 工具的體驗認知。如果說以前的 Agent 更多隻是沒「腦子」的工具,Manus 已經非常接近一個有「腦子」的 AI 助手,從人機互動升格為人機協作。但與此同時,我們今天看到了不少過分吹捧的自媒體報道,跟著 Manus 團隊一起提前「高潮」了,稱其「AGI 的里程碑」;當然,也不乏有人指出其產品「套殼」,團隊人物存在「黑歷史」,技術棧和實現方式缺乏真正的自主創新。我們應該批評 Manus 什麼?毫無疑問,它的營銷方式並不「體面」:找了一批自媒體來做內部分享,號稱「只是發一個 demo」,以沒準備好應對使用者爆炸的伺服器資源為說辭,製造一種營銷的「高潮」,隨後又對外界封鎖,使得人們難以探知真相,滿足好奇心。但我想,無論這個產品以公測還是正式釋出的方式,向公眾完全開放之前,一切的維護和貶損都沒有太大意義。AI 技術突飛猛進,早已離開了學術科研的襁褓,和大公司的封鎖。企業航母 all in AI 難保一帆風順,小公司卻完全可以只用一週時間起飛。現有的開源、半公開,付費、收費的工具比比皆是,只要不違反相應的開源許可證規則和商業授權協議,任何人都可以充分且自由地利用它們,無論出於純粹的個人使用,還是做拼裝組合疊加的「套殼」式創新。更別提這個「創新」的結果還挺好玩(就算拿不到邀請碼,你也可以去網站上感受幾十個現成的 use cases)。好玩的東西,在這個時代太稀缺了。腦洞誰都能開,填的上才是王道。我們擁抱創新,關注和欣賞那些好玩有趣的東西。對於可能定義我們未來數字生活的產品,我們的包容並不廉價,但絕對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