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我們很清晰地感覺到,編輯部的工作方式和角色應該發生變化。至少在大部分領域,資訊不再有上下游,網際網路變成平坦的荒原,媒體沒有必要再用誇張的語氣曲解來自遠方的資訊,把溢位的表達欲宣洩在假裝批判上,或是給事物冠以它們本來沒有的意義。
「異視異色」作為一個走過12年時間的青年文化公司,從 VICE 到 「BIE別的」,應該如何適應這個世界知識結構的變化,找到新的媒體使命呢?在某一次選題會上,我們達成了共識:不再把“編輯”當成一個自以為可以引領讀者的身份,而把“編輯”看作一種評論事物的視角。在今天,編輯應該停止生產冗餘的文字,停止把發生的事兒塑造成虛假的新知,而是應該攤開這些事件已知的部分,思考它們對於我們每個人的真正意義。
我們歡迎你跟我們一起共創 BIE別的 的內容生態:你可以把 BIE別的 想象成一個開源的媒體平臺,把編輯部想象成一個隨時歡迎你加入的寫作小組,資訊在這裡不是自上而下的工業製品,而是可以連線起立足於廣闊曠野的我們的經驗之網。
同時,為了讓你更清楚你可以怎樣參與我們的內容建設中來,你可以把這篇文章當作一篇投稿說明書,我們整理了幾個很適合你參與的專欄——
「讀者來信」是我們專門為讀者投稿設立的專欄。標準只有一個:可以帶來共鳴的個人經歷。
你可以參考這些往期內容(點選圖片跳轉)——
《讀者來信:“一個縣城亞比,和教師媽媽的戰爭與羈絆”》
「約等於愛」是一個聚焦於Z世代情感關係的專欄。在類似於愛、假裝是愛的關係裡,也同樣存在著真心。夢女與偶像、situationship、一日cos委託……在這裡,我們嘗試解讀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親密關係。
你可以參考這些往期內容(點選圖片跳轉)——
《夢“女”的夢女:“陳都靈是我少女時期的英雄主義”》
《和裝扮為男的女 coser 約會,我去體驗了正流行的 “cos委託”》
《Z世代的交友痛:搭子是友情版的約炮嗎?》
「這我幹過」是一個第一人稱寫作專欄。要求只有一條:這事兒不是光說說,你真做過,做完之後還有點想法。
「編輯聊天」是我們的文字對談欄目,我們會就著一個話題自由發散、隨意漫談。希望我們的個人經驗能開啟大眾話題的討論空間,為你帶來靈機一動和會心一笑的閱讀時刻。
如果你是某個行業的業內人、某個文化圈子的圈內人,某個熱點事件的親歷者,並對某個話題有自己的信源和見解,那麼請將你的身份,和你想跟我們聊的話題郵件給我們。歡迎你作為客座編輯,加入這場圓桌聊天。
《在“亞逼”這詞兒出現之前,瓊瑤想象了一種很“亞”的生活》
「我的錢呢?」是一個關於消費的專欄。我們相信驅動消費的慾望、熱情和文化,既然把錢花那兒了,請承認你對消費主義的批判裡也有迷戀。
請參考這些往期文章——
《從 PPT 酒吧到全英劇本殺:聊聊上海的學術濃度》
「不退票」是我們的影音綜評論專欄。我們從過去的影音資料裡尋找對今天的啟發,把當下的文化產品當作社會情緒和意識形態的映象。如果你不僅對電影感興趣,還對著面鏡子所映射出來的東西感興趣,請把你的影評發給我們。
《某種物質》:為什麼恐怖片總有“厭女”和“女權”的雙重解讀編碼?
「別的運動」是一個關於運動與社群文化的長期企劃,我們歌頌生命力,並相信:只要人動了,就是運動,呼吸都算。如果你參與了一項奇特的運動,或者跟一群人因為運動而聚在一起,發生了有趣的故事,請給我們投稿。
《在中國開一家“失業足球球員收容所”,到底圖什麼?》
「CLUBtheCLUB」是我們關於 club 場景以及共同組成這些場景的人的專欄。不管你是raver/CLUB主理人/音樂場景見證者/DJ/活動策劃者/出沒在CLUB的塗鴉手……,只要你身處其中,歡迎投稿,我們想看看你眼中的本土音樂場景。
《一個東北 Drag Queen 的本土反串生活》
《第一次在東北老家蹦 techno 迪,發現長春就是東方底特律》
「呼朋喚友」匯聚了「別的」朋友們,不論是有著好玩想法的個人、正在經營自己愛好的團隊、先鋒有趣的社群、想要自己製作的短片獲得更大曝光量的導演,都能成為我們的朋友,你可以借走我們的社交媒體,讓大家看到你做了什麼、玩了什麼,或者透過 #呼朋喚友# 計劃互相幫襯著讓這些有意思的事真的發生。
請將你的郵件裡寫明:你是誰,你做了什麼事兒,你想要我們怎麼幫你。
《藝術家 BONG 把上海人的俱樂部夜生活做成了一款桌遊》
《導演王晨璇採訪了英國埃塞克斯的女性主義雜誌出版社 Grrrl Zine Fair 主理人,並拍了個小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