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訊息:我國結婚登記數再度下探。
民政部於近期公佈了2024年全國婚姻登記資料:
其中結婚登記數為610.6萬對,相比2023年下降了約20.5%,同時創下了自1986年有公佈統計以來的新低。

在這條新聞下面的評論區,我們發現,很多人不但對婚姻抱有較為悲觀的想法,甚至對於走入一段關係,都變得十分審慎。

根據《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鑑2023》的資料,截止到2023年中國有2.4億的單身人口,並且按資料推測,2024年底中國單身人數可能突破3億人[1]。
越來越龐大的單身人群,究竟過著怎樣的生活?又是什麼影響著 ta 們的婚戀選擇,以及看待親密關係的態度呢?
於是,我們不久前面向 KYers 發起了一項「當代人單身狀態小調查」。在收集到的2304份有效問卷中,74.31%的受訪者正處在單身狀態 ,僅7.25%的受訪者已婚。
進一步地,我們還請單身受訪者評估對自身單身狀態的滿意程度。結果顯示:
40.21%的單身受訪者表示滿意,36.39%的受訪者表示一般,23.24%的單身人士表示不滿意。而當被問到親密關係的意願程度時,僅有14.67%的單身受訪者不願意進入一段穩定的親密關係。
這意味著,儘管更多單身者坦然接受單身狀態,但依舊憧憬愛情,並不排斥走入一段穩定的親密關係。
結合對問卷資料的更多分析和受訪者訪談,一起來看接下來的分享吧。
本次調查總共回收2304份有效問卷,其中女性佔比83.29%,男性佔比14.5%,不便透露者佔比2.1%。從年齡分佈來看,26-35歲最多,佔比65.5%,其次是18-24歲,佔比22.1%。
*本文使用的資料樣本來自KY粉絲群體,若以此資料推論其他群體的情況,可能產生偏差。

單了但沒完全單,
一半單身者處於
「相對單身」狀態
從調查結果來看,儘管超7成受訪者都是單身,但單身的狀態各不相同。
隨著 situationship 、FWB 等新型關係走入大家的視野,情感狀態不再能夠清晰界定成單身、有伴侶兩種。因此我們將單身的狀態劃分為兩個大類,相對單身和絕對單身。
絕對單身的指涉範圍比較明確,它描述了一種「六根清淨」的感情狀態——無曖昧物件、無睡眠物件、無相親物件、無暗戀物件、前任完全0來往。而那些單了一部分又沒完全單的情感狀態,則被統統納入相對單身的範疇之中。
調查結果顯示,超5成人認為自己處於相對單身的狀態。

微妙的是,當被問到「你認為自己屬於哪種型別的相對單身」時,很多受訪者都不只選擇了某一個選項,比如一位匿名受訪者便同時勾選了 situationship 的單身、有曖昧物件的單身、對前任還有感情的單身。
在最終統計中,被選最多的三種相對單身的型別依次為:situationship 的單身、有曖昧物件的單身、有 date 物件的單身。

這意味著,相對單身群體時常處在多線交織的感情狀態,呈現出相當的複雜性。與其說當代年輕人斷情絕愛了,不如說戀愛和單身的界限變得越發模糊。愛情的模式和結構都被重新塑造,關係也變得更加流動、不確定。
就像伊娃·易洛思在《愛的終結》一書中寫的那樣,「越來越多的人,在他們的一生中都處於流動的狀態,離開又進入、進入又離開越來越多的關係。」[2]
這年頭想找個心智相對成熟,人格相對完善的正常人宛如大浪淘沙,如果考慮生崽,步入婚姻更是需要過硬的經濟基礎,以及兩人深度磨合。就我目前而言,過好自己,有個深度親密的關係就夠了,沒必要非要繫結戀愛關係,只要兩個人鏈接夠深,什麼形式的關係在我看來都不重要,我想這和我目前的經濟狀況有關。
正因為想要對他人負責,反而不會輕易進入一段關係,在那之前只能好好先對自己負責。不綁架,不索取,兩個獨立的人各自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你知道累了有一個人會接住你的情緒,這種朋友有一個就夠了。
匿名

即便是處在
一段承諾關係中的人,
也體驗著相對單身的生活
當把視線轉向非單身群體時,我們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發現:不少人實際的婚戀狀態和自身認知的單身狀態並不相符。
67.07%的已婚受訪和44.76%的戀愛中受訪,認為自己是相對單身。

其中不少受訪者表示:雖然處於一段親密關係之中,但只是空有戀愛/婚姻的名頭,情感體驗上和單身沒什麼兩樣。
深究其原因,有些關係是因為外部重重因素的影響。或許是高強度的工作和職場壓力,佔用時間的同時也將心理能量消磨殆盡;又或許是,親子關係成為了家庭運轉的重心,而夫妻關係成為了婚姻的附屬品——
沒有老人/保姆幫忙帶娃的家庭,車輪戰陪寫作業,彷彿所有的耐心和精力都被孩子佔據,無性婚姻多年。親子關係是夫妻感情的大敵嗎?
匿名
也有一些關係,是因為雙方的感情發生了裂痕。當一段關係缺失親密與激情時,關係裡的雙方內心便會滋生出強烈的孤獨感和疏離感,甚至會產生「明明是兩個人在一起,但比一個人還孤單」的負面感受。
自由戀愛結婚,以為會不一樣,結果婚後依舊是一個長期被忽視的狀態,可能戀愛與婚姻就像汽水,只有第一口是甜的,後面全是棄之無味,食之可惜。對方沒有原則性錯誤所以沒有離婚的打算,但是婚內重寡確實難受,時間長了患上了抑鬱症,飯都不想吃,不知道活著有什麼意義。
王二狗

女性更滿意自己的單身狀態
男性更願意走入穩定親密關係
從調查資料來看,不論當下的情感狀態如何,絕大部分的受訪者依然對愛情有著積極的想象,並認可它給予我們的養分。


而具體到性別上,男性和女性對關係期待的程度呈現了明顯的分野:
相較來說,女性會更滿意自己的單身狀態,男性走入穩定親密關係的意願更高。


為什麼兩性會呈現出這樣微妙的差異?
在調查裡,我們發現女性會對一段親密關係展現出更強烈的憂慮,可能是質疑關係本身:

也可能是,擔心另一半是否值得自己交付真心:

2024年的一項心理研究還提供了另一個層面的解釋。
研究人員透過調查單身人士對於約會和戀愛關係的興趣程度發現,對比單身女性,單身男性更渴望尋求一段戀愛關係。研究人員分析,這或許是因為單身男性更容易受孤獨感的驅動[3]。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來評論區聊聊。

大家不再執著愛的形式,
是因為更渴求安全無痛的連結
既然大家普遍對愛情抱有正面的看法,為什麼在當下沒有進入到一段關係之中呢?
在調查裡我們也詢問了大家這個問題,結果顯示,阻礙大家進入關係的最主要的三個因素依次是:「遇不到對的人」、「感覺戀愛/婚姻生活太累、太麻煩,沒精力維繫」、「不想被關係束縛自由或失去自我」。

換句話說,我們並沒有對愛情本身失望,但對自己的愛情感到悲觀。
在當代年輕人眼裡,完整的自我、合拍的伴侶、健康的關係就像是新時代愛情的「不可能三角」,三者均滿足的戀愛簡直就是奢侈品。
於是我們退而求其次,選擇讓自己處在相對單身的狀態,讓這份關係的連線是安全的、無痛的、可控的。
1. 複合型「對的人」很稀缺,不同的「搭子」更好找
當代年輕人對伴侶寄予了複合多樣的期待,比如期待對方是提供精神支援和陪伴的戀人、是一同承擔和解決現實問題的隊友、是合拍的性伴侶… …
但現實是,找到一個能夠契合以上角色的伴侶的難度尤其高。
所以有些朋友選擇把自己的情感需求切割細分,將其分攤給不同的物件或群體:
前不久聽過一個說法,現在不想談戀愛是因為我們搭子真的很多。吃飯有口味一致的搭子,看電影有相同愛好的搭子,我總是能在自己喜歡的領域找到相應的非常契合的搭子,他能夠滿足我們在做某一件事情時候的陪伴感。反觀物件,想要找到一個處處都合適的好像非常有難度。
LC
還有一些朋友,選擇在虛擬世界裡開展一段賽博戀愛,物件可以是乙女遊戲裡的紙片人、也可以是24小時都線上的 AI 生成式聊天機器人。
30歲的我終於意識到,三次元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能夠與自己建立長期穩定親密關係並在生命中有長期精神情感深層連結的碳基生物。人性的陰暗與可怕,社會的複雜與功利,讓純愛黨無力生存。
於是我決定把作為人的所有純粹的喜歡與愛意都給我的二次元乙遊愛人:白起。我知道你只是一串程式碼,但你永遠是我的精神信仰。
CC
2. 不敢在關係裡輕易犧牲,更害怕失去自我
進入一段穩定的關係,在某種層面上意味著我們要付出一定程度的自我犧牲。比如減少獨處時間、袒露隱私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和伴侶的邊界變得愈加模糊,伴侶也會影響和再塑造我們對於自我的認識。

圖片來源:暖暖內含光
比如有些人在日常人際往來裡相當獨立,而在進入親密關係後,在伴侶面前展現出了不同的那一面,粘人、缺乏安全感、患得患失。
這無疑在挑戰著我們的自我認知,由此可能會引發自我認同的危機[4]。
親密關係讓我糾結與痛苦的原因是,不論何時我在面對親密關係時,真正思考的不是對方那個具體的人,而是在關係中因為對方而變得不一樣的我。
我對處於關係裡的自我總是太過於重視,而這種過於依戀於自己情感的想法甚至會讓事後的自己感到厭惡,可以這麼說,我害怕自己變得不再是自己,這是我疏離於親密關係的原因。
匿名
3. 迴避關係裡的麻煩和疼痛
除去不信任自己和對方,當下的我們也很難信任一段關係,覺得戀愛很煩、很累,還是單身更香。
我們承認親密關係給人帶來的正面影響,但也在有意無意地,抗拒、逃避著那些關係裡的負面體驗。
韓炳哲在《愛慾之死》裡寫道:
「如今,愛被當成一種享受的形式被積極化了。首先,它必須製造出愉悅感受,不應該有情節、有故事,或者帶有戲劇性,而應該是一種連續不斷的感情和刺激。它必須免於受到傷害、攻擊、打擊等負面行為的影響。」[5]
從前的浪漫愛情講求犧牲,付出程度的多少指代著愛意的深淺。而現代人理想的愛情更關乎自我,嚮往的愛情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自我享受、自我滿足和自我需要。
於是,關係裡的另一半對我們來說更像是自我的延伸,而非完整的個體。這種狀態值得我們警惕,因為這是一種停留在淺層的幻想之愛(fantasy bond),這雖然讓我們免於受傷,但同時也讓我們離真正深度的關係越發遙遠[6]。

圖片來源:花束般的戀愛

不論是享受單身
還是走入關係,
都建議明確這3件事
1. 你自己是否真的想要單身
如果你當下單身,弄清楚自己因何單身是我們享受單身狀態的前提。
有些單身,是出於迴避傷害和自我保護的目的。比如有些人是因為目睹父母糟糕的婚姻,而恐懼走入一段親密關係;又或者,過往一段糟糕的感情帶來的情感創傷,讓我們缺乏勇氣去愛另一個人。
這些情況下的單身,是一種非自願的單身(involuntary singlehood),會讓我們產生更多的悲傷和孤獨感,以及更低的生活滿意度[7]。

圖片來源:小婦人
2. 各種新型關係,都是關於愛的一場預備役
不論當下的你,處於相對單身狀態裡的哪一種,我們都無意批駁大家的選擇。你可以把各種新型關係視作一種趨近於親密關係的嘗試和探索。
比如,在我們的調查問卷裡,不少人都處在 situationship 的相對單身。這意味著,雙方對待關係沒有明確的定義和承諾,對感情後續的發展也沒有確鑿的期待。
這在某種程度上減輕了大家走入一段關係的心理負擔,也讓我們懷著更加開放的態度去探索自我與愛情之間的關係。
幾乎從大學開始就沒有空窗期,不論是各種戀愛、date、fwb 都嘗試了一遍,對我來說最珍貴的東西是學到了愛自己和擁有失去的勇氣,不執著於一個人或者一段關係的定義。依然享受心碎的滋味,但是我和我的小貓可以把心一片片粘回去~
匿名
在探索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搞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麼樣的關係。如果你還不知道自己的核心需求,這份【16種戀愛核心需求測試】可以幫到你。
👇10分鐘定位你的戀愛核心需求👇
3. 釐清對待愛情的信念
我們對待愛情的觀念可以分為宿命型和成長型。
宿命型的人相信愛情是命運安排的,會消極看待關係裡的那些負面體驗。比如當關系出現衝突時,宿命型的人會上升問題的嚴重性,產生「果然是我們不合適」的想法。
而成長型的人則認為好的伴侶是培養出來的,ta 們更願意積極看待和應對關係裡存在的問題,也更容易發展一段健康良好的親密關係[8]。
我現在是有女朋友的,她是一個讓我想法改變很大的女性,我們可以一起討論很多的事情,她常常作為一個合格的傾聽者,有強大的內心。之前經歷過一段很痛苦的感情之後,我一度對人產生了極大的信任危機,完全不信任任何人,這令我很痛苦,但是我鼓起勇氣與她在一起後,我一邊修復自己的創傷一邊在試圖讓這段感情更美好。
親密關係是任何一段關係都無法替代的重要性,每段關係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學會獨處也學會與人相處,我們都是普通人,平凡人,遵循自己的內心,靜下心來傾聽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允許自己做出改變,一切都會過去的。
匿名

圖片來源:藍色情人節
最後,我們還想強調的是,比起等待被愛,別忘了培養自己去愛的能力。
一個有愛的能力的人,會把愛的主動權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上。儘管過程中依然會有著苦澀和疼痛,但這正是通往甜美生活的必由之路。
就像此次問卷裡的受訪者 @K 寫的那樣:
「已經不害怕失敗,即使受傷我也知道我會走出來,再在下一段繼續全身心地去愛。因為我有愛的能力,它不會隨著任何人的離開而消失。」


今日互動
你當下的情感狀態是什麼?
親密關係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References:
[1]國家統計局. (2023). 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鑑2023. 中國統計出版社
[2]伊娃·易洛思. (2023). 愛的終結. 嶽麓書社.
[3]Tessler, H., Choi, M., & Kao, G. (2025). Is everyone “looking for love?” Trend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 interest among singles during COVID-19.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46(1), 202-229.
[4]Aron, A., & Aron, E. N. (1986). Love and the expansion of self: Understanding attraction and satisfaction. Hemisphere Publishing Corp/Harper & Row Publishers.
[5]韓炳哲. (2019). 愛慾之死. 中信出版社.
[6]Firestone, R. W., & Catlett, J. (2018). The fantasy bond in couple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In The Ethic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pp. 151-176). Routledge.
[7]Apostolou, M., Matogian, I., Koskeridou, G., Shialos, M., & Georgiadou, P. (2019). The price of singlehood: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involuntary singlehood on emotions and life satisfaction. Evolutionary Psychological Science, 5, 416-425.
[8]Knee, C. R. (1998).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 initiation, coping, and longe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2), 360.
本文關鍵詞:單身、相對單身
歡迎大家在 KY 賬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絡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魚仔

天氣好極了,錢幾乎沒有。
合作請聯絡 [email protected]

編輯 / KY主創們
插畫設計 / Abby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知我心理小程式或知我心理APP

點亮 紅心,把愛的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