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亞紀
編輯| 王珊瑚

短劇裡全是逆襲的故事,這是人性
從公司到天津武清的家,大概是一百公里,不堵的話,開車要一個半小時。我每週幾次往返,是非常辛苦的,有時候聽有聲書,遇到合適的,有時候會開順風車載人。通勤的成本很高,高速費、停車費、新能源汽車的充電費,每天得一百五左右,這樣能平攤一下路費。
我遇到過形形色色的人。我是陌生人,又是一個傾聽者,他們不會有太多的包袱,願意開啟心扉。做企業諮詢的人,聊商業也聊他認識的演員朋友;在天津開服裝廠的大姐還在為事業拼搏。我拉過很多大廠裡的IT男,很忙也很累,不願意聊天,喜歡在車裡刷影片打遊戲;也有聲音好聽的女生,和炒股賠了錢的男友打電話,安慰對方,“我最近不去做美甲了”“回去給你煲湯”,特別治癒。
我印象深刻的有一個三十多歲、做跨境電商的女生,週一到週五住在公司附近,週末迴天津。順路的時候多一些,聊得就比較深入了——她是很典型從家裡考到985的大學生,非常努力,進過大廠,也自己買了房子。她過年沒有回家,從小被冷漠地對待,她很想逃離。
我們也交流了30歲對女性的意義,我說似乎過了這個界限,年齡的價值不斷貶值,其實是很不公平的。她就覺得無所謂,現在有一個外國男朋友,是否結婚、跟誰結婚,可能不是她最重要的事。
像是“都市女子圖鑑”,她的故事也代表了一種在這座城市生活的女性。我寫故事,開順風車也是在蒐集故事。去年11月,39歲的我進入短劇行業,成為一名編劇,公司剛剛起步,同時我也兼任副導演、對外宣傳等工作。
(進入這個行業之前)我看過短劇,但很難看下去,確實有的邏輯性(不強)。我沒寫過劇本,前段時間寫一對中年夫妻離婚冷靜期的故事,把劇本給一個導演看,他覺得太多鋪敘,情緒還不夠,要再增加一些激烈內容在裡面——肯定要動手,爭吵,言語上是不是寫得更露骨?
現在賣得好的短劇還是情感類的。年輕人看愛情,老年人也看,談戀愛太難了,婚姻更難,有一個不切實際的愛情會好一些是吧?流行的短劇題材是拍老人和小孩,老人可能要看孩子,很多子女不在身邊,會願意看短劇(消磨時間),拍小孩題材的好處是家長願意給孩子投資,比如拿個一兩萬,我孩子學模特、學表演的,讓他出鏡演個角色。
入行不斷看了一些劇本,我才慢慢知道短劇的一些規則,哪個好、哪個不好,符不符合短劇邏輯——上來先抓眼球、情緒直給,這是短劇明顯的特點。
比如我們聊天這麼聊下去,就變成長劇了。上來先給你一巴掌、鎖喉,這是短劇。為什麼豎屏短劇要懟臉,懟臉把情緒、表情放大,壓迫感更明顯。前期情感鋪墊的時候會很壓抑,生氣對吧?生氣才會讓人付費,不生氣怎麼“手撕”他,不手撕怎麼付費?
很多人看短劇,但是他不會承認的,因為覺得low。但實際上短劇(展現的)是人性。短劇裡講的是啥?全是逆襲,無論是霸道總裁還是女頻。就像前一陣很火的電影《哪吒2》一樣,為什麼老拍反抗的電影,它一定讓你釋放,爽了,情緒就下降了。
短劇也是這樣,我這輩子不可能成為總裁,我是個保潔阿姨,不可能有第二春了,一個又帥又霸道的總裁愛上我了,這就是逆襲,看完了就開心了。我覺得短劇在滿足大家對未來生活的嚮往。有本書裡總結得特別好,“有多少底層人民的慾望,就有多少短劇的賽道”。

●浙江橫店,一位影視工作者使用豎屏監視器導戲。IC photo

中產返貧的點,全被我踩上了
這是一個向上的行業。短劇的充值票房在成長,差不多和電影對半分。它的投入產出比很高,幾千萬(的收入)可能投資不到一百萬。橫店天天都在拍短劇,這個行業給大量的演員、導演和編劇提供了工作機會,很多都是從其他行業轉過來的。
(注:《2024年中國微短劇產業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達505億元,首次超過當年電影票房425.02億元,使用者規模和市場規模都在不斷增長。)
我也是這樣,在做短劇之前,我沒有接觸過影視行業。我是東北人,大學學的園林設計,畢業之後08奧運會那年進入設計公司,正好趕上房地產興起的黃金十年。
那時候建了好多場館、城市公園,市政專案起來之後,周圍配套就會多了,地產商紛紛在拿地,開發好的小區,大家有剛需,房價就從一兩萬、三四萬,一直往上漲,大的地產商比較多,非常欣欣向榮的一個過程。
我一開始大概幹了4年的設計師。那時候甲方也比較急,好像頭一天帶你看完現場,第二天下午就說要你這圖,當時還是手繪,不可能對吧?就天天熬夜畫圖,到後來什麼感受,就是熬了一宿畫的很多樹,早上一看都種偏了,困得不行了,閉著眼睛畫的。
熬夜太多,後來我就轉做市場了,跳出區域性,對行業的認識也更深刻了一些。那幾年,全國好的專案很多,我們可以篩選;資金也比較充裕,預付款、進度款、結算款大部分都是現金。我感覺自己一直在這個行業裡面穩步上升,假設只要今天提出辭職,簡歷往招聘網站上一掛,明天獵頭一個電話就來了。
這樣大概持續了十年。後來情況發生變化,政策變動,加上疫情雙管齊下,整個行業的工程也停止了,加上很多地產商暴雷,銀行緊縮放貸,行業的寒冬就開始了。
很明顯的變化就是,專案少了。以往一個地產商每年有十個專案,減少到兩個專案,合作的專案金額前一年還是一億,第二年就降到兩三千萬。預付款很少有了,結款還會用商票,或者房、車來抵,有一段時間我就一直在賣車賣房。
公司利潤下降,養不了那麼多工程隊伍,慢慢就要裁人了。其實我也去別的城市找過機會,比如武漢,想著疫情之後城市有重建的需要,比如青島,有同學在那裡開公司,都不理想。那時候薪金縮減了百分之三四十,專案欠款、每年要錢成為一種常態之後,我分析了源頭,就覺得這個事搞不了。現在不轉以後更難,那時候三十七八了。
其實後來熬過了疫情的寒冬,整個行業還是在轉暖的,也有留下優秀的公司還是在做的。我還是選擇了主動離開,最後從青島走的時候,我和兩個同學在一起抱頭痛哭,我知道自己會離開這個行業了。
這件事讓我理解了父母那代人的下崗。媽媽從紡織廠下崗的時候,我才初二,家裡試過很多方法,開串店,股票經濟。以前不太理解,好好的工廠,他們也還年輕,怎麼就下崗了,覺得是不是他們不夠努力?
現在知道了,不是所有的上升通道都是那麼明晰的。我是85年的,離開房地產行業的時候才三十多歲,十年的工作經驗,不是最好的時候嗎?結婚生孩子也穩定了,我也一直保持學習,怎麼理財,商業上的知識等等,一直覺得自己處於上升的狀態,正是能打能拼能闖的年紀。在能力和年紀最好的時候,你可能沒有機會了。
(中年危機感)肯定有,80後一旦套上了家庭的枷鎖,肯定躺不平。買房掏空了我很多存款,為了給孩子上學買在了天津,享受當地的高考政策,孩子讀的是私立幼兒園,一個月五六千,上過挺久的滑冰課,還要帶她出去比賽,後來(經濟上)就承受不了這個事兒了。
孩子上私立、另一半不上班、房貸,大家說的中產返貧幾大點,我全部踩中了。疫情期間私立幼兒園也上不了,就給孩子換了一個普惠幼兒園,滑冰課也沒上了,只有體能課還在堅持。也讓朋友給另一半介紹工作,她出去上班了。
當時感覺就真的要瘋了,還得去拼,就硬扛。壓力特別大的那段時間,解壓方式就是跑步。我住在天津的南湖旁邊,每天早上5點,南湖剛剛開門,我就跑,一圈一圈直到跑完8公里,看到早上太陽昇起來。這個場景其實挺美的,能讓自己放鬆下來,我覺得那段時間很治癒。

●
資料圖 IC photo
未來還有二三十年,做什麼會覺得人生是無憾的?
離開地產,要轉行的時候,我列了十個行業,嘗試過其他工作。直播賣過書,國學方面的、兒童方面的,每天晚上七點到十一點,口乾舌燥講三個小時,也賣不出幾本,紙質書沒人看。賣了幾個月就知道,這是我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我不夠年輕,直播是個體力活,不太依靠經驗和積累,很多主播一播就是一天或者一宿。
我還賣過保險,老看朋友圈人家賣保險的賺錢,又出去旅遊,覺得很心動。見客戶是休息時間,也是我陪孩子的時間,那段時間孩子經常生病,老師一個電話打過來,肚子疼,就很崩潰,只能推掉客戶。
賣保險會捋一遍之前的朋友圈,跟認識的人說我去賣保險了,他們的反應是驚訝,覺得終於走上了這條路——中年人可選擇的方向不多了。這個事情特別考驗人性,你以為你和一個人的關係非常近,但其實並不是那樣,可能是你的位置和工作決定的。
比如請人吃了好幾頓飯,人家還是不買,他就不相信這個;還有關係非常好的發小,看不上我做這個事兒,一分錢也不支援。回以前的公司,之前的領導年紀大了,因為基礎疾病太多買不了,但還是給了我一些支援和安慰。
家裡也出了事,我離婚了。可能每個人的期許不一樣,原生家庭的因素,周圍人的影響,它是一個複合的原因,在那個點上爆發了。離婚之後反而有多餘的時間,會看清一些事情,找到自己真正特別熱愛的東西。
那時候我馬上四十了,就在思考,自己最多就幹到六七十歲,未來還有二三十年,要做什麼,會覺得人生是無憾的?這個特別重要。我一直有寫東西的習慣,影視也是列出來的十個行業之一,我想把自己經歷的中年婚姻故事寫出來,特別想探出它的底層邏輯是什麼。當代中年人活在圍城裡,大家都很煎熬。

●資料圖 IC photo
認識一個投資短劇的老闆,我進入了這個行業。剛入行業的時候,挺新奇挺興奮的,我去劇組開機,見一些演員,同時也感覺這個行業很辛苦。開機每天要拍十幾個小時,演員就住在影視基地旁邊,賓館很差,每天可能四點左右就要起床化妝,從早到晚,十幾個小時,中間吃個盒飯。導演更累,有人說有點拍夠了,因為他在監視器前面坐一天,演員記不住臺詞就反覆拍,一條條不斷地卡,一個短劇要這樣拍一週。
短劇很卷,成本越來越低,有的可能就十萬,導演拍一部劇就拿一兩萬塊。前一陣為一部短劇面試演員,一週時間我手機裡就多了幾百個演員和經紀人,一天面試三四十個演員,都是科班出身的,還沒有成名的,競爭非常激烈。
編劇也很卷,我大概一個月能寫一個本,一集一兩千字,七八十集,一個月得寫十幾二十萬字。我也聽說很多人快速地做這個事情,有的編劇一天能寫五六集,七天出一個本,也有編劇在用AI寫劇本。
這個行業分你是否出了爆品,收入有好幾倍的差距。有個爆品,大家趕緊看它有哪些點,記下來,一部劇一旦成了以後,基本有二三十部和它一樣的,這就叫掌握了流量密碼。
有些東西你開始看到的時候,它可能很粗糙,要給它時間和機會。發展到現在,現在短劇的趨勢也是越來越精品化,追求更好的鏡頭,更專業的服化道,更完整的邏輯性,短劇還是在尋求好故事的。許多大的平臺都在投入短劇,市場會越來越需求這些。
我還不是一個爆品的編劇,還在寫我想寫的劇本,投一些創作專案的比賽,尋找機會。通常早上我就坐在桌前,繼續寫那個中年夫妻的故事,邊寫邊回憶過去經歷的一些細節,其實是很難受的。但寫出來之後,我覺得我就會把這件事情放下了。雖然累,依舊有熱情、拼盡全力去幹這件事,對我來說是一種自我療愈,我還有很多想表達的。
版權宣告:本文所有內容著作權歸屬極晝工作室,未經書面許可,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形式使用,另有宣告除外。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