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月12日,《鑄就:亞洲股權投資40年》新書釋出會在中信書店·啟皓店舉行。活動期間,多位重磅嘉賓分享了對亞洲股權投資領域的見解。這部聚焦亞洲股權投資40年曆程的書籍,也正式與中國讀者見面。
中信出版集團特別邀請《鑄就》作者、高觀投資集團創始人兼執行主席羅蘭士(Richard H. Lawrence, Jr.),人文財經觀察家、“秦朔朋友圈”發起人秦朔以及望華資本董事長、總裁兼首席投資官戚克栴展開深度對話。
聚焦價值投資、企業家精神、中國企業出海、ESG等一系列關鍵議題,旨在為投資者提供寶貴指南,助力他們在複雜多變的投資市場中做出明智決策。
特別整理本場對談的精彩內容,以饗讀者。
我從沃倫·巴菲特身上學到的投資智慧
來源/中信出版集團
01如何定義和鑑別好的管理者?
Q1:幾位都深耕投資領域,而我們都明白投資關鍵在於看人。當下中國有著眾多企業家與創業者,那麼在各位評估這些公司和企業家時,哪些因素是您極為看重,且在投資決策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呢?
羅蘭士:
在過去30年裡,我和其他投資人一樣,犯過各種各樣的錯誤,尤其是在選擇企業管理層這方面,更是失誤連連。
在挑選管理層時,我們需要考察多個要點。
其一便是企業過往的經營記錄。一般來說,企業擁有五年良好經營記錄已屬不錯,若能長達十年,那就更為出色,而有著二十年曆史的企業則更具參考價值。透過研究企業歷史,我們能從其商業運作中洞察管理層的特質,判斷他們是過於激進,還是使用了過高的槓桿,以及企業現金流狀況是正還是負。因此,在研究公司歷史時,我們一定要深入研究管理層,與企業高管會面,瞭解他們的為人,判斷他們是極具領導力,還是行事風格較為保守,進而尋找到性格搭配最為合理的管理層團隊。
此外,我還十分關注高管們對待我的態度。在待人接物時,他們是僅僅看重我背後的資金,還是將我視為企業的合夥人以及長期股東。同時,他們需要明白如何管理一家上市公司,並且這種對待股東的態度,應該從高管層面一直貫徹到公司的底層員工,形成一種自上而下、一以貫之的企業文化 。
秦朔:
我極為關注企業領導人的長期價值創造能力,探尋具備何種特質的企業家能為投資者創造價值,可從兩個維度考量。
其一,思考從長期視角看,哪些能力或資產能持續升值並創造價值。顯然,機器裝置不在此列,因其會隨著時間折舊。過多負債也不符合要求,因為債務越多,需支付的利息就不斷增加,反而會對企業價值產生反向抵損。真正能夠持續推動價值增長的,是企業領導人在多變市場中,對不同消費者需求具備持續洞察與創新滿足的能力。
其二,正如前面兩位所言,若企業領導人經營公司的目的是讓公司過度依賴自己,那麼從長期價值創造角度而言,風險會不斷增大。相反,倘若企業家高度重視公司的組織架構、文化建設與體制完善,致力於打造強大的價值觀驅動型企業文化,那麼從長遠來看,對投資者的保障就更為有力。
所以,投資者需要甄別企業家行為背後的各種因素,判斷這些因素從長期看究竟是能為自身創造更多價值,還是會貶損價值,這是極為關鍵的區分點。簡而言之,企業家是否具備憂患意識、危機意識、持續學習能力以及與時俱進的變革能力等,是評估企業家的重要視角。
戚克栴:
我在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制勝投資:微米革財富密碼》中,提出了“無有管理層”的定義。投資中,若管理層人選不當,投入的資金極可能付諸東流,畢竟股票投資失敗後資金難以追回,所以對管理層的考察極為關鍵。在此,我總結五點評估關鍵要素:
第一,有道德。管理層要堅守道德底線,杜絕撒謊、做假賬等行為,這是基本職業操守。
第二,有目標。當前許多大型銀行估值低,因其管理者不重視市值,過於側重自身職業晉升,忽視股價。合理的目標與KPI,對吸引投資至關重要。
第三,有知識。各行業對專業知識要求漸高,如電池、化工等領域,企業管理者只有具備充足知識儲備,才能帶領企業穩健前行。
第四,有能力。光有知識還不夠,管理者需有將知識轉化為實際成果的能力,能有效運營和管理企業。
第五,有體系。部分企業過度依賴單一管理者,這不利於企業長期發展。優秀的管理層應建立完善的接班人體系,確保即便人員變動,企業依舊能為股東持續創造價值 。
02 中國企業出海,路在何方?
Q2:企業家如何能夠做到或者怎麼樣做才能滿足出海的需求,帶領中國的企業更好地融入世界呢?
羅蘭士:
在中國市場參與競爭,我常說企業面臨的是“量大利薄”的局面。在中國,無論涉足哪個行業,若想取得成功,最終都離不開大規模的業務量。回顧多年來眾多企業家的發展軌跡,儘管他們的利潤率較低,但憑藉龐大的業務量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他們持續鞏固自身企業實力,經過激烈的市場角逐,行業內最終僅剩下寥寥三四家成為最佳贏家。
在這個過程中,這些企業不斷提升自身適應激烈競爭的能力,因此自然而然地具備了較強的出海實力。當然,中國企業在出海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在適應當地法規以及產品定價方面,確實出現過一些問題。
然而,以當下汽車行業為例,中國企業出海的機遇十分難得。就如同在國內經營一樣,企業出海後不僅要管理好現金流,還必須充分考慮當地諸如匯率波動等複雜挑戰。
我堅信,那些在中國市場表現出色的中國公司,在國際市場上同樣能夠取得優異成績。這是因為中國強大的規模經濟決定了企業的業務量和體量巨大,在這方面,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與中國相媲美。美國的生產成本相對較高,相比之下,中國企業出海無疑具備強大的競爭力。
秦朔:
中國企業出海前景光明,潛力巨大。雖在產業最高階與頂尖水平存在差距,像在CS活動中,英偉達黃仁勳的超高人氣,其一人流量能抵過其他人總和,凸顯我們在最前沿領域的不足。
但在眾多產業應用層面,中國企業的優勢愈發顯著。在家電領域,TCL、海信等企業與曾經的行業巨頭三星、LG相比,實力穩步提升,差距逐步縮小。汽車行業同樣如此,疫情前豐田、寶馬、賓士把控汽車電子與整車市場,如今小鵬、長城、吉利等新能源車企及其零部件,在國際市場備受西方消費者與博主關注,直播不斷。手機行業,即便華為出海受限,中國手機廠商整體地位依舊強勁。新興的掃地機器人、機器人等領域,中國企業出海能力也在持續攀升。
不過,中國企業硬實力雖強,軟實力卻成為出海的關鍵挑戰。其中,合規問題涵蓋法律、勞工權益等多方面,實現本土化並被當地接納,是擺在眼前的重大難題。如何將全球化能力轉化為被各地認可的本地化能力,亟待解決。
以比亞迪為例,《工程師之魂》記錄其2023年制定2024年目標,國內計劃從302萬輛增至360萬輛,國外從25萬輛提升至50萬輛。結果國內達427萬輛,遠超預期,而國外僅41.7萬輛,未達目標。比亞迪作為經驗豐富的國際化企業,在乘用車出海方面仍有差距。這表明,眾多中國企業出海時既要積極進取,更要保持平常心,因為這注定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需穩步前行 。
戚克栴:
我平時較為關注風險,每當面對一件事,總是先審視其中存在的問題。
就企業出海而言,瞭解央企情況的人都知道,從2007年、2008年起,中國便出臺政策鼓勵央企走出去。然而,總體來看,這一階段央企出海的成效並不顯著。與之不同的是,近幾年的出海浪潮主要由民營企業自發推動,背後的驅動因素包括電商的蓬勃發展、市場需求的變化等。但無論是央企還是民企,在出海過程中都需要抵禦風險。
今天的會議讓我深受啟發。當我們向西方市場銷售產品時,深入瞭解客戶至關重要。在歐洲,部分人認為中國人打亂了當地經濟秩序,將國內極致的內卷模式輸出到國外,不斷壓低產品毛利。就我個人而言,在出海時,這類問題所帶來的風險尤其需要規避。此前,部分西方市場對國家政策導向存在牴觸情緒。在他們看來,做生意就是單純的買賣行為,比如像這位先生,把產品賣出去就好,他們不太接受企業有組織、有秩序地大規模向外拓展。所以,我認為我們必須重視並抵禦這些風險,確保出海之路能夠平穩前行 。
03 我從沃倫·巴菲特身上學到的投資智慧
Q3:你們在之前的許多演講和採訪中都提到過沃倫·巴菲特。他給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我們的年輕讀者應該從他身上學到什麼?
羅蘭士:
在我早期的投資生涯中,就已閱讀了沃倫·巴菲特的所有著作,對他可謂愛恨交織。從網上能找到他公司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的報告,閱讀這些報告時,能深切感受到巴菲特年輕時為搞懂投資付出的努力,這些書深深打動了我,也啟發我理解了投資這件事。而且,我和巴菲特有著共同的使命,即教會別人如何投資,所以我常戲稱他為“親戚”。
然而,我對他也有不滿之處。記得在1999年,他曾表示,投資者無需關注國家經濟狀況,只需著眼於公司的經濟情況。但當時,亞洲地區債臺高築,美元敞口未對沖,政府負債居高不下,整個經濟形勢如同朝著懸崖狂奔。看到巴菲特的這一觀點,我深受影響,覺得一切並無大礙。結果在1997年6月,我在印尼和泰國的投資遭受了高達72%的損失。後來這些國家不得不依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救助才得以緩解困境。
事實證明,巴菲特的觀點並非完全正確。在分析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時,必須關注其經常賬戶、債務增長、銀行金融條件(包括資本量)、政府債務以及外匯儲備等方面。一旦這些方面出現問題,後果將不堪設想。在1997 – 1998年期間,我僅在匯率方面的損失就高達38%,整個基金更是下跌了65% 。
秦朔:
從個人印象來說,巴菲特給我最突出的感覺就是異常樸素與專注。巴菲特一直紮根在奧馬哈,他的投資部門所在的小樓里人員極少,管理著鉅額資產,員工數量卻不多。而且他的個人生活極為簡樸,我曾兩次到過他家,發現他的皮卡也很普通。這就如同羅蘭士先生給我的感受,我們從酒店出來等車時,他揹著一個雙肩包,看上去十分樸素,就像一位從美國鄉間來到北京的普通遊客,完全看不出他擁有鉅額財富。
事實上,真正取得卓越成就的人,本質上都極為簡單質樸,正因如此,他們能夠更加專注於自己的投資邏輯、原則,堅守初心,保持長期的堅持。這種返璞歸真的氣質,深深地打動著我們 。
戚克栴:
我在2013年踏上創業之路,事實證明這是個頗具遠見的決定。要知道,當時我在投行工作,收入頗豐,但還是毅然決然地創立了自己的公司。
自2013年起,我每年都會前往奧馬哈參加巴菲特股東大會,並且在參會期間認真觀察,還參與一些小型討論會。透過這些經歷,我愈發覺得巴菲特是個極其聰明且勤奮的人。他年逾九旬,卻仍早早來到股東大會現場,常常七點多就獨自現身,這份勤勉令人欽佩。
不過,在我看來,巴菲特能取得如今的成就,最為關鍵的因素是他足夠長壽。回顧他的財富積累歷程,在四五十歲時,他還未達到如今這般富可敵國的程度。但憑藉著每年能實現20%的複利增長,從四十歲到九十歲,按照複利公式計算,1.2的50次方,最終積累起了鉅額財富。
這讓我深刻認識到,價值投資要儘早開始。倘若大家在二十來歲或者三十五歲時,拿出十萬塊閒錢,依據相關書籍的指導進行投資,假以時日,經過40年的積累,成為億萬富翁並非遙不可及。所以,在我對巴菲特的諸多印象中,他的長壽給他財富積累帶來的巨大影響,最為令我印象深刻 。
04 中國外資吸引難題,何解?
Q4:在中國鼓勵企業走出去與吸引外資的背景下,為吸引更多外資來華,具體需採取哪些舉措?
羅蘭士:
我時常覺得自己沒資格指點中國該如何治理國家,畢竟我並非政府官員。就目前來看,中國的整體狀況還算可以,儘管房市存在一定問題,這可能對投資者信心產生了影響。不過,房市危機並非中國獨有的現象,雖然問題嚴峻,但中國股市仍在持續發展。需要指出的是,MSCI中國房地產類指數從五年前的高點下跌了70%,先跌35% ,之後又跌35%,跌幅巨大,折損嚴重。然而,從股市角度出發,我並不太關注中國房市,因為我認為此時政府會出臺相應的刺激計劃來緩解困境。
與此同時,也有許多利好訊息。例如,經常專案狀況良好,政府債務水平不算太高,這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的情況截然不同。在當時,我們在中國乃至整個大中華區域,都維持著較高的投資規模。
通常來說,刺激經濟有兩種模式。一種是降息至零,然後大量印鈔注水,當然這種做法會帶來諸如疫情期間通脹高企的後果。而中國的做法更具策略性和針對性,目前正緩慢地釋放相關政策,這使得人們有些焦慮。所以,我認為中國需要在政策力度上進一步加大,以此來提振大眾信心。我們能夠看到,中國經濟極具活力與韌性,一旦政府給予私營部門更多信心,經濟必定會得到提振,變得更為強勁。
戚克栴:
當前,刺激政策成為宏觀經濟領域備受關注的話題。9月24日之後,股市大幅上漲,這得益於潘行長提出的投資便利政策,這種政策在美國金融危機期間頗為常見。由於銀行面臨貸款困境,民營企業甚至會詢問貸款是否需要償還,若要償還便不貸款,在這種情況下,銀行降準降息確有必要。而投資便利政策就如同央行直接進入市場進行買賣操作。由此可見,刺激政策不僅是必要的,還需根據不同情況制定針對性策略,這就如同治病,若遇到急症,就需要果斷採取較大力度的刺激措施。
我最近在閱讀《伊索寓言》,其中有個“狼來了”的故事。在政策方面,如果只是宣稱有刺激政策,卻遲遲不實施,海外投資人就會心生擔憂,懷疑政策是否真的會落地,大家都在等待政策的實際推行。
另外,中國近期單方面對西方國家開放簽證,這是非常明智的舉措。我們的國家偉大而美麗,高鐵乾淨、高速且票價親民,讓外國人進來親身感受一番,有助於他們更好地瞭解中國。
再看一組資料,疫情期間,中國在美國的留學生約有30萬,而美國在中國的留學生僅300人。30萬中國學生赴美,瞭解到美國的情況,同時也越發覺得中國很好。美國固然有其優點,但也存在缺點。既然我們都認可中國的好,那為何不讓更多美國人來中國看看呢?就像Richard,他在到訪中國後,便發現中國有諸多閃光點。所以,我們要敞開胸懷,透過具體、有效且及時的措施,歡迎世界各地的人來了解中國。
05 2025年的投資機遇
Q5:羅蘭士先生所在的高觀投資,較早運用 ESG 投資理念進行管理。請問幾位在投資方面,接下來有怎樣的打算和方向?
羅蘭士:
我們秉持的投資理念其實很簡潔,就是要投資那些具備正現金流、高利潤且穩定增長的企業。與此同時,企業高管得將我們視為合作伙伴。
往更深入層面來講,就不得不提及ESG企業治理。我們會考察企業過往的記錄,尤其關注其在社會治理方面的表現。我記得1993年,我前往中國南方一家生產油漆的工廠,走進工廠,只見兩扇窗戶開著,風扇轉動著,可空氣中瀰漫著刺鼻的塗料和油漆味。那時我就暗自思忖,倘若我都不願讓自己的孩子在這樣的工廠工作,又怎能對其投資呢?所以,我們會依據企業在社會責任履行方面的表現來挑選投資物件,淘汰那些公司治理欠佳的企業。過去16年裡,我們就因一些企業在環境方面表現糟糕而將其排除在外。我們希望把資金投入到那些能為社會問題提供解決方案的公司,而非製造更多問題的公司。
ESG原則標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審視企業的契機,讓我們能夠判斷一家公司究竟是有益於社會,還是會對社會造成危害。我認為這是非常實用的投資考量依據。
秦朔:
我在閱讀《鑄就》這本書時,看到其中提到投資組合佔比20% – 24%這個資料,感觸頗深。想想看,那麼多聰明且經驗豐富、身經百戰的專業人士,他們投入大量精力研究,真正出手投資的比例也不過如此。
反觀我們普通人,時間和精力有限。倘若整天在投資理念上搖擺不定,今天跟風這個理念,明天又追逐那個理念,恐怕最終只是徒勞無功。人家專業人士投資比例在20% – 24%,我們普通人是不是可以將投資節奏放緩,比如一年最多研究投資數量減半甚至減為四分之一,或者嘗試一個月搞懂一隻股票,能做到這一點,其實就已經相當不錯了。畢竟,那麼多聰明的專業人士都如此謹慎投資,我們普通人若能像這樣紮實研究,以一己之力深入理解投資,難道還不滿足嗎?
所以,對我們來說,真正搞清楚自己投資的物件究竟是什麼,為什麼要投資,投資理由是否可靠,然後踏踏實實地去做這些事,遠比盲目跟風更重要。不然,就會像現在很多人一樣,今天聽這個老師講,明天聽那個老師說,後天又聽朋友的建議,忙忙碌碌,到最後會發現,真正能夠持續獲得超越大盤收益的,還是那些非常專業的機構。我們普通人如果只是盲目跟風打打醬油,還算好的;最怕的是連“醬油瓶”都打翻,最後血本無歸。
戚克栴:
對於今年的股市,我總體持樂觀態度。今年我文章的主題是《2025 年將面臨科技股和價值股的雙重牛市》。
在投資方向上,我建議重點關注兩個領域。一方面是那些具有現金流且價格有折扣的價值股;另一方面則是科技股。科技行業變化日新月異,前些天我在美國,就像秦老師剛才提到的,大家都被黃仁勳吸引。回顧去年,英偉達股價漲幅超 170%,相比之下,中國科技股的漲幅沒那麼大,價格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因此,我對 2025 年科技股和價值股的行情十分看好。
推薦閱讀

書名:鑄就:亞洲股權投資40年
英文書名:The Model
作者:[美] 羅蘭士(Richard H. Lawrence, Jr.)著
出版時間:2025年1月
作者簡介
羅蘭士(Richard H. Lawrence, Jr.)是高觀投資有限公司(Overlook Investments Limited)的創始人兼執行主席。他於1991年創立了該公司。高觀投資是一家獨立管理的基金公司,在亞洲地區管理70億美元的集中型股票投資組合。30多年來,高觀投資為投資者實現了年化14%的複合增長率。
羅蘭士在紐約市郊外長大,1974年畢業於南肯特高中,1978年獲得布朗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1984年,他來到亞洲,在第一太平特別資產擔任副總裁,之後於1991年創立了高觀投資。1986年,他成為亞洲第二位特許金融分析師。
羅蘭士將其慈善事業重點放在了透過與滿潮基金會(High Tide Foundation)、碳繪圖者(Carbon Mapper)以及其他非營利組織合作來緩解氣候變化上。他與他的妻子住在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市,他們有兩個成年子女和一個外孫。羅蘭士兩本已出版的書包括:The Model(《鑄就》)和Carbon Done Correctly(《減碳之道》)。
內容簡介
1985年,羅蘭士從紐約來到香港,開始研究亞洲市場。1991年,羅蘭士在香港創立了高觀投資有限公司。截至2021年,高觀投資以每年14.3%的速度持續增長,這一驕人的增長記錄證明了其發現和投資亞洲優秀企業的能力。
這也引發了兩個重要的問題:高觀投資是如何成功的?高觀投資如何能確保未來的成功?
在《鑄就》中,羅蘭士和高觀投資的管理團隊以細膩的筆觸詳述從未披露過的高觀投資框架,以及高觀投資30多年發展歷程中的精彩故事、波折經歷、有趣的人物和公司、慘痛教訓與歡樂時刻。
本書內容分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熊市。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高觀投資歷經的浮沉,以及總結出的經驗教訓。
第二部分:高觀投資框架。介紹高觀投資理念、商業操作以及安全邊際。
第三部分:高觀投資在中國(1985—2021年)。追溯20世紀80年代以來,高觀投資在中國三個不同時期的投資經歷。
第四部分:高觀投資之聲。高觀投資委員會成員圍繞重要投資課題分享洞見。
END
推薦閱讀
十點公社
一個時代的記錄
自由評論


只為蒼生說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