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空間科學·
一顆小行星將於5年後掠過地球,在地球上肉眼可見

ESA的“拉美西斯”將在2029年對小行星阿波菲斯進行研究。(圖片來源:ESA)
小行星99942阿波菲斯(99942 Apophis)於2004年被發現,直徑約375米,差不多相當於一艘郵輪大小,將於2029年4月13日在距地球表面約32 000千米處經過。在很短的時間內,歐洲與非洲的大部分地區以及亞洲部分地區總共約20億人將在空中看見它。起初,科學家預測這顆小行星有一定的機率與地球相撞,造成嚴重破壞,但現在已經排除它至少在未來100年內與地球相撞的可能性。不過,在天文學家看來,阿波菲斯掠過地球將是一種極其罕見的自然現象。
歐洲空間局(ESA)已宣佈,ESA的航天器“拉美西斯”(Ramses)將於2028年4月發射,以便在2029年2月與阿波菲斯會合,對其進行研究。該航天器將使用一套科學儀器,調查阿波菲斯的形狀、表面、執行軌道、旋轉及方向,從而瞭解其組成、內部結構等特徵。對小行星的特徵描述,有助於科學家評估這類小行星可能帶來的風險。此外,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已將其航天器“奧西里斯-雷克斯”(Osiris-Rex)轉向阿波菲斯,並把航天器更名為“Osiris-Apex”,它將於2029年在阿波菲斯掠過地球后與其相遇。“拉美西斯”主要是在小行星與地球近距離接觸前記錄下阿波菲斯的特徵,而“Osiris-Apex”則主要負責探究阿波菲斯掠過地球后會發生什麼變化。(ESA,the Guardian)
· 動物行為學·
狗狗已經演化出了讀懂人類情緒的能力

圖片來源:pixabay
我們有時會認為,動物會對人類的行為作出反應。然而已有研究很難區分這些動物是否真的能夠感知人類的情緒,還是僅僅是對人類發出的奇怪聲音作出反應。據《自然》新聞(Nature news)報道,最近一項發表於《動物行為學》(Animal Behaviour)的研究顯示,狗可能真的能夠感知到人類的情緒,並作出反應,這是它們長期與人類共同演化的結果。
為了明確狗的反應是否來自長期的演化,還是它們在與人類共同生活時學到的,研究者對比了狗和寵物豬對人類聲音的反應。像狗一樣,寵物豬也會從小被養在人類身邊。但與狗不同的是,在大部分人類歷史上,豬都曾被作為牲畜飼養。該團隊招募了全球各地寵物狗和寵物豬的主人,讓他們給寵物播放錄製的哭泣聲或哼唱聲。結果顯示,寵物狗聽到哭聲時,明顯會表現出壓力行為,但在聽到哼唱時則不會。然而寵物豬卻會對哼唱聲表現出更明顯的壓力反應。
· 氣候變化·
科學家提出冰川地球工程專案,為脆弱冰川建立屏障
據《中國科學報》報道,經過長達10個月的一系列研討會,一批科學家聯合發表了一份白皮書,呼籲加強對“冰川地球工程”的研究。冰川地球工程希望透過在脆弱的冰蓋周圍建造靈活的屏障,減緩它們滑入海洋的速度。白皮書作者之一、芬蘭拉普蘭大學的冰川學家約翰·莫爾(John Moore)的一個具體建議包括,在海底建造有浮力的帷幕,從而阻擋溫暖的底層海水從下方侵蝕冰架和冰川。
然而正如同大部分地球系統工程一樣,冰川地球工程激起了一些冰川學家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這些工程的造價過於昂貴,例如,僅在南極冰蓋周圍建造80千米長的“帷幕”就可能需要880億美元。並且這些專案還可能破壞海洋環流模式或威脅野生動物,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然而支援這項工程的研究者認為,隨著氣候變化的威脅愈發緊迫,現在必須思考“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並且儘早展開相關研究,如果這樣的技術真的會帶來災難,我們也需要儘快明確相關風險。(《中國科學報》)
· 物理學·
新技術使固體電子運動可見
對於金屬、絕緣體和半導體,如果在原子水平上改變一些原子,可能導致一些材料突然從絕緣體變成半導體,且這樣的變化會以皮秒級速度(皮秒非常短,只有萬億分之一秒)快速發生,因此很難觀測到。近日,一項發表於《自然·物理學》(Nature Physics)的研究開發了一種方法,來觀察固體在原子水平上如此快速的微小變化。
研究人員將掃描隧道顯微鏡(可在原子水平上分析材料)與稱作泵浦-探測光譜的超快光譜方法相結合,來視覺化一種由鈮和硒元素組成的材料中的電子集體運動模式——電荷密度波。由於測量訊號非常微弱,實驗裝置必須具有極好的遮蔽性,以免背景噪聲的影響。另外,透過最佳化顯微技術,研究人員能夠每秒重複實驗4100萬次,從而獲得特別高的訊號質量。這項新技術能夠使此前不可見的物質可見,對新材料的開發也有非常實際的意義。(UNIVERSITAET STUTTGART)
· 醫學 ·
逆轉認知衰退的鼻腔噴霧潛在療法
阿爾茨海默病與神經組織內部大量聚集的病理性tau蛋白有關。已有研究發現,阻斷病理性tau蛋白低聚體不僅可以恢復小鼠的認知功能,還可以防止tau蛋白繼續傳播。不過,已有的潛在tau蛋白靶向療法仍有很大限制,主要體現在抗體難以順利突破血腦屏障,以及抗體難以進入細胞內發揮作用等問題。
近日,一項發表於《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帶來了新的希望。研究者設計出了一種能以鼻腔噴霧方式,透過鼻-腦通路進入大腦的抗體。研究者將這一新型抗體稱為TTCM2該抗體不僅可以有效識別出有毒性的tau蛋白低聚體,還能進入細胞內部發揮作用。接受治療的病理性小鼠,認知功能可得到有效改善,並且大腦內部的tau蛋白低聚體、神經纖維纏結減少。目前,研究團隊正計劃進一步推動人類臨床試驗,驗證新療法的作用。(公眾號“學術經緯”)
撰寫:王怡博、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