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登上春晚的宇樹科技,是怎麼被“學渣”王興興推上科技之巔的?

本文參考自“CEO來信”
在科技創新的璀璨星河中,總有一些熠熠生輝的人物如耀眼星辰般奪目,而宇樹科技的創始人王興興,無疑是其中一顆光芒獨特的新星。
回溯到 1990 年,王興興誕生於浙江餘姚的一個普通家庭中,這座在全國百強縣中佔據重要地位的縣級市,默默見證了王興興從小學到高中最初的成長軌跡。
年少時期的王興興,性格極度內向,宛如一隻蜷縮在自己世界裡的蝸牛,他幾乎從不主動與同學們交流,內心常常被自我懷疑和焦慮的陰雲所籠罩。
他時常陷入對自己的深深質疑,總覺得自己不夠聰慧,能力遠不及他人,是典型的 “i 人” 性格代表,他的初中班主任曾毫不避諱地評價,在整個班級裡,幾乎感受不到他的存在。
王興興的學生時代,還面臨著嚴重的偏科問題,他學業道路上的一大阻礙就是英語,在一次初中家長會上,英語老師甚至直接告訴他父母:“這個小孩有點笨。”
然而,命運似乎在另一方面為他打開了一扇窗。王興興在動手實踐領域,展現出了超乎常人的天賦與熱情。
▲王興興小時候用來做手工的工具
初中三年裡,他憑藉著自己的雙手和對機械的熱愛,嘗試手工製作微型渦輪噴氣發動機,我們知道渦噴發動機一般由進氣口、壓縮機、燃燒室、渦輪和尾噴管等多個部分組成,構造精密複雜。
作為一個初中生,竟然能挑戰這樣的技術難題,絕對算得上是人中翹楚,至於當年的最終成品在效能上能不能比得上專業的工業產品,已經無從得知了,但對於年少的王興興來說,這絕對是他探索機械世界的重要一步。
2006 年,16 歲的王興興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個重要關卡——中考。英語的短板,讓他的升學之路充滿坎坷,險些與普通高中失之交臂,好在他最終還是以倒數第一或倒數第二的成績,艱難地踏入了高中校門。
在高中的幾百場英語考試中,他的成績慘不忍睹,大概只及格過 3 次。這一情況也引發了網友的調侃,笑稱他創辦的公司名 “宇樹科技”,諧音 “語數”,彷彿在暗示他學業上的 “偏科”。

但令人驚歎的是,即便英語成績不佳,王興興憑藉著在數理化領域的卓越表現,每次考試的總分依然能夠排在年級前列。
高中階段,他對動手製作的熱愛愈發熾熱,他利用課餘時間,深入研究電池的原理,選擇合適的電極材料,配置電解液,製作出了可以充電的電池,還在家中進行電解水試驗,透過搭建簡單的電解裝置,利用直流電將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危險行為,請勿模仿!)
2009 年,19 歲的王興興迎來了人生的又一轉折點——高考,憑藉紮實的數理化基礎,他成功考入浙江理工大學機械與自動控制學院機電專業。
進入大學後,王興興就像一隻找到了方向的飛鳥,目標明確,充滿鬥志,他極少參與娛樂活動,大部分時間都沉浸在圖書館的知識海洋中。
同年冬天,大一的他初次接觸微控制器(MCU),便被這個小小的晶片所蘊含的巨大能量深深吸引,他毫不猶豫地用自己的零花錢,購置了一塊幾十元的Arduino板,開啟了他在電子世界的探索之旅。
大一寒假,王興興的熱情愈發高漲,他又購入十多個9g舵機,決定挑戰製作一個 14 自由度雙足人形機器人。
▲王興興大一時做出的雙足機器人
從2009 年12月到2010年3月,他陸續上傳多個雙足機器人的設計、除錯影片,向世人展示他的成果。不僅如此,他還憑藉自己的努力,申請到了大學生科研經費 1 萬元,為他的科研之路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王興興製作機器人的過程
步入大學後的王興興,就像一顆正在積蓄能量的種子,在科技的肥沃土壤中努力紮根,等待著破土而出、綻放光芒的那一刻。
2010 年,大一下半學期,年僅20歲的他,對人工智慧和神經網路產生了濃厚興趣。在計算機基礎課上,他選擇自由選題,提交的作業中深入討論了大規模 AI 和神經網路。
在當時,神經網路正處於低谷期,是一門相當冷門的學科,然而王興興卻憑藉著敏銳的洞察力,提前捕捉到了這一領域的潛力。
同年暑假,王興興全身心投入到 “數字孿生力反饋裝置” 專案中,他打造的多自由度力反饋手套,採用了柔軟且貼合手部的矽膠材質作為主體,內部嵌入了高精度的力感測器以及微型電機。
這些力感測器能夠精準捕捉使用者手部的細微動作和用力變化,而微型電機則會根據接收到的訊號,向使用者的手部反饋相應的力感,模擬出真實觸控物體時的阻力、壓力等感覺。
搭配的 3D 虛擬現實力互動軟體,介面設計簡潔直觀,透過與力反饋手套的資料互動,能夠在虛擬環境中模擬出各種物體的物理特性,比如拿起一個虛擬的杯子,使用者能透過手套感受到杯子的重量、材質的質感等。
整個專案從最初的創意構思,到圖紙設計、零件採購、組裝除錯,王興興都親力親為,憑藉著一雙手和滿腔的熱情,最終成功完成。
這份專注與執著,讓他在校園裡嶄露頭角,也讓一位大學老師對他給出了 “有自驅力” 的評價,原因就是王興興帶著自己此前製作的產品,主動找到這位老師,表達了想要加入相關實驗室的強烈願望。
從曾經那個極度內向、容易自我懷疑的偏科學生,到如今積極主動尋求成長機會,王興興憑藉對機器人的熱愛和超強的動手能力,實現了性格上的巨大蛻變,變得更加自信、積極,開始勇敢地向外探索未知。
2011 年 4 月,王興興基於大一暑假的研究專案,申請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專利——“實現手指多自由度力反饋的裝置”。
這款裝置的設計十分精巧,它針對人類手指的複雜運動特性,設計了多個可活動關節,每個關節都能獨立實現不同方向的轉動和彎曲,從而模擬出人類手指的各種精細動作。
裝置內部採用了先進的傳動機構,能夠將電機的動力高效傳遞到各個關節,實現精準的力反饋控制,同年暑假,他繼續深耕,又進一步完善了 “靈巧手樣機”。
▲王興興大學本科的機器手作品
這款產品的外觀仿照人類手部的外形設計,採用了輕質高強度的複合材料製作手指和手掌部分,手指關節處的驅動裝置採用了微型伺服電機,配合高精度的行星減速器,能夠提供強大而穩定的動力輸出,實現抓握、捏取、旋轉等多種複雜動作。
堪稱驚豔得是,其每個手指擁有 4 個主動自由度,比後來 2023 年馬斯克釋出的特斯拉人形機器人 Optimus 的每個手指主動自由度還多2個,無論是拿筆,還是操作小型工具,它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
▲特斯拉Optimus機器人
2013 年,23 歲的王興興從浙江理工大學順利畢業,他的畢業論文課題是《一種 BLDC 控制器的研製》,不過令人惋惜的是,原本懷揣著考入浙江大學繼續深造夢想的他,由於英語單科未過線,儘管總分過線,但他最終被調劑到上海大學攻讀研究生。
即便被調劑,王興興仍然滿懷希望地帶著他的這些專利證書去拜訪心儀的導師,卻被告知已經沒有名額了。
正當王興興一籌莫展,坐上上海地鐵,準備返回杭州時,他接到那位老師的電話,這位老師願意幫忙推薦另一位導師賈文川給他,一切峰迴路轉。
研一期間,王興興便展現出了強大的科研實力,針對當時四足機器人的主流技術是液壓驅動,成本偏高的問題,王興興認為,可以做電驅動的小型高靈活性的四足機器人,這樣成本就能大幅降低,這個想法在當時是很超前的。
一開始沒有錢,他就拿出自己壓箱底的積蓄,做了電驅動四足機器人的一條高動態機械腿,這條機械腿採用了全新的結構設計,運用了碳纖維材料來減輕重量,同時保證了足夠的強度和剛性。
腿部的關節部分配備了先進的感測器,能夠即時監測機械腿的運動狀態和受力情況。透過自主編寫的控制演算法,機械腿可以實現快速的擺動、跳躍等高動態動作,運動速度和靈活性遠超同類產品。
這一成果得到了導師賈文川的高度認可,並獲得了一兩萬元的科研支援,而賈文川也成為了王興興科研道路上的引路人。在賈文川的悉心指導下,王興興成功開發出 XDog 電驅動四足機器人,開創了低成本、高效能四足機器人技術方案的先河。
2015年,25 歲的王興興面臨碩士畢業,但他的機器狗專案才完成一半,一旦畢業,意味著之前的努力付諸東流。
為了能讓專案達到理想的狀態,他毅然主動申請延期畢業,全身心投入到機器狗的研發中,在此期間,王興興還公佈了XDog的電驅動方案。
▲在上海大學實驗室的王興興和背後的XDog
要知道波士頓動力直到 2016 年才公佈電驅動方案,此前一直採用液壓方案,王興興卻比他們早公開了近一年。
眼看著同學們紛紛找到了工作,王興興不急那是假的,好在那時剛好上海有一個創業大賽,最高獎金20萬元。
於是他帶著XDog參加了五六次比賽答辯,最終拿了二等獎,8萬元獎金,這也就是王興興的第一桶金。
▲王興興在碩士期間製作的XDog
不過,即便是拿到了獎,當時也無人看好他的產品,屢屢碰壁的王興興後來就在2016年去了大疆上班,或許因為還抱有一絲希望,王興興把以前製作機器人的影片上傳到優酷等影片網站。
▲王興興在優酷上傳的影片
誰知影片突然就火了,不僅有客戶表達購買意向,更有投資者丟擲橄欖枝,還在試用期的王興興幾乎沒有任何猶豫地辭掉了工作,回杭州創辦了宇樹科技有限公司,兼任CEO和CTO,專注研究低成本的四足機器人產品。
雖然讀書時的X Dog上的不少技術可以沿用,但也都需要做迭代升級,工作量不小,幾乎快一年,宇樹科技的首款機器狗——萊卡狗才問世。
▲萊卡狗名字來自前蘇聯向太空送去的一隻狗狗的名字
萊卡狗的外觀設計參考了真實犬類的體型比例,線條流暢,充滿動感,機身採用高強度鋁合金材質,搭載了宇樹自主研發的先進電驅動系統,擁有12個自由度,能夠靈活地控制四肢的運動。
萊卡狗在全球範圍內反響不錯,接下來訂單量節節攀升,曾經那個不被看好的年輕人終於和他的機器狗,一起被大家看見了。
2018 年,宇樹科技獲得安創科技投資、變數資本的天使輪融資,此後,王興興和他的團隊一路高歌猛進,次年,宇樹科技釋出四足機器人萊卡狗Pro。
萊卡狗Pro相比萊卡狗,採用了更高效的電機和大容量的電池,續航時間也大幅提升,還新增了雷射雷達感測器,能夠更精準地識別周圍物體的形狀、距離和位置資訊。同年12月,宇樹科技獲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德迅投資的 PreA 輪融資。
此時的宇樹科技可以說是已經嶄露頭角,2020年10月,春晚編導向王興興伸出橄欖枝,邀請他帶著四足機器人登上2021年央視牛年春晚舞臺。
在對機器人進行了針對性的最佳化後,四足機器人“奔奔” 成功登上可2021年春晚舞臺,它身披喜慶的裝飾,做出各種精彩的動作,吸引了全國觀眾的目光,王興興也因此接受了央視主持人王冰冰的採訪,宇樹科技的知名度飆升。
2021年夏,當宇樹科技推出首款伴隨型仿生機器人Go1時,可能連創始人王興興自己都沒想到,這個能模仿寵物般歪頭示好的小傢伙,即將開啟中國智慧機器人走向世界的征程。
Go1獨特的互動設計打破了傳統工業機器人的冰冷形象——它不僅聽得懂30種語音指令,還能透過靈活的肢體擺動傳遞情緒,這種擬態互動讓科技愛好者們眼前一亮。
此後兩年,王興興團隊迎來高光時刻的密集爆發。2023年春天,宇樹機器狗登上美國超級碗的穹頂球場,在數萬觀眾注視下完成精準的群體舞蹈。
▲宇樹機器狗亮相2023年超級碗賽前表演
而真正展現技術深度的,是杭州亞運會上那些穿梭於賽場的身影——它們既能為標槍運動員回收器械,又能化身導盲犬為視障選手引路,這種多場景適應能力讓業界看到服務型機器人的巨大潛力。

技術迭代的腳步從未停歇,2023年8月面世的H1人形機器人,標誌著宇樹正式進軍雙足機器人領域。
▲王興興親自上腳測試H1的平衡性
這款真人大小的“鋼鐵之軀”不僅能流暢完成跑跳、負重等基礎動作,其搭載的神經形態晶片更賦予了自主決策能力。
資本市場的嗅覺總是敏銳的。2024年初央視的專題報道猶如一劑強心針,兩個月後美團領投的10億元融資創下行業紀錄。
▲宇樹科技旗下系列產品
獲得資本加持的宇樹科技隨即推出G1人形機器人,這款售價下探至9.9萬元的產品在抓握精度和續航時長上均有突破,預售首日即斬獲超三千臺訂單。
截至2024年底,宇樹科技的專利牆已掛滿330多項技術認證,當冬季的B2-W四足機器狗影片引發全網熱議時,馬斯克在社交平臺直接點評道:“未來戰爭將是無人機戰爭。”

2025年1月19日,當王興興在英偉達迎春宴會上與黃仁勳並肩而立時,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的煙火氣的願景,已在悄然照進現實。
這位剛宣佈企業年度業績翻倍、全球四足機器人市場佔有率突破60%的創業者,此刻的目光早已投向更富挑戰的領域——讓冰冷的機械軀體演繹出東方美學的溫度。
2025年1月28日,蛇年春晚的《秧BOT》上,十二臺身著紅花襖的H1機器人手持紅綢魚貫而出,隨著嗩吶聲起,這些“鋼鐵秧歌隊”竟踩著鼓點扭出地道的十字步。
當領舞機器人將手絹拋向空中完成360度雲裡翻時,觀眾席爆發的驚呼聲甚至蓋過了音樂——這不僅是全球首次全自主人形機器人叢集表演,更是一場精密到毫秒的科技博弈。
要知道,當領舞機器人將紅綢拋向3米高空完成雲裡翻時,其踝關節六維力感測器承受的瞬時衝擊力達到280N,相當於承受自身體重1.8倍的動態載荷。
而每臺H1的機械手指以每秒5次的頻率微調著力道,這項源自2023年“多模態柔性抓取系統”專利的技術,能讓鋼鐵手指既能以0.05牛級的精度捏住薄絹,又能承受2公斤的瞬時拉力。
當最後一方紅綢飄落,觀眾席持續數十秒的掌聲,穿越了北京的夜空,與慕尼黑工廠裡H1機械臂的運轉聲、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指令聲交織成曲,成為中國智造在21世紀中葉奏響的科技長歌。
如今,這支王興興率領的中國機器人團隊,正以其獨有的技術哲學,重新定義著人機共生的未來圖景。
····· End ·····
星海情報局 系統研究
中國製造與國產替代

專注中國產業崛起故事


關注產業資訊,破解科技密碼
追趕先進技術風口,看中國製造的星辰大海
入駐媒體平臺
36Kr/ 觀察者網風聞社群/ 網易
虎嗅/ 雪球/ 騰訊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