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慕尼黑上海電子展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盛大開幕。
本屆慕展上,納芯微攜收購麥歌恩後的磁感測器系列、聯合芯弦推出的即時控制MCU NSSine™系列以及豐富的訊號鏈、電源管理、感測器產品系列亮相,全面展示了其汽車電子、工業控制、光伏儲能、白電、消費電子等領域系統級半導體產品解決方案。
近年來,納芯微在技術創新、市場拓展及產業鏈協同方面不斷突破,汽車晶片產品不僅廣泛應用於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還加速滲透至智慧化和安全領域。
其中通用訊號鏈產品作為這兩年納芯微打入汽車供應鏈的拳頭產品,更是吸引了大量參會觀眾的目光,而在與納芯微訊號鏈技術市場經理王良藩的交流過程中,我們也得以一窺納芯微在內卷市場中突圍的底氣。
從卷引數到重應用
在模擬晶片的這片市場中,通用訊號鏈產品一度被視為技術門檻不高、競爭極其白熱化的板塊。過去,國內玩家也多數徘徊在低端市場,缺乏區隔與差異化。但這幾年,變化正在悄然發生。
“我們更強調在主航道應用裡的適配能力,而不是盲目追求全面覆蓋。”在交流中,納芯微訊號鏈技術市場經理王良藩這樣說到。
國際大廠通常是按“Catalog”模式做產品,也就是圍繞各種型別和子市場,把運放和 ADC 等全品類都布上,幾乎覆蓋所有領域。
納芯微的思路,恰恰相反——不是“什麼都做”,而是“聚焦在特定客戶和場景裡把事情做到極致”。
具體來看,納芯微通用訊號鏈的重點放在泛能源和汽車電子兩個大方向。這也就意味著,在光伏、儲能、充電樁、以及新能源汽車的三電系統(電池、電驅、電控)中,客戶對訊號採集精度、抗干擾能力、長期穩定性等要求極高。運放和ADC雖然“基礎”,但要在這些高功率、強幹擾場景中穩定執行,卻並不容易。
“在通用訊號鏈領域,運放、ADC 等基礎 IP 的有機組合至關重要。我們應與客戶深度探討應用需求,合作開發專用或整合晶片。如今,汽車、光伏等行業的創新源頭與主要客戶均在中國,國內客戶需求成關鍵。”
海外廠商在應用方面的短版,給了納芯微一個“視窗期”——用對應用的深刻理解去彌補指標上的“經驗差”,從而贏得客戶信任。“我們要做的,就是證明我們在這個場景下更可靠。”
王良藩並不否認,通用訊號鏈的很多指標在紙面上已經很難拉開差距。“你看運放參數,某某產品零漂移、低噪聲、寬共模——這些引數在規格書上可能都差不多。但客戶在真實場景下跑,差距就出來了。”
例如,在光伏逆變器或者車載OBC系統裡,功率開關頻繁、EMI複雜,取樣通道要抵抗各種干擾訊號干擾,不能有一絲偏差。
“我們的優勢,就在於在系統層面對這些問題做透徹的剖析,並以此反向推動晶片設計最佳化。不是說我有個產品你來用,而是我理解你的系統,我知道你怕什麼,我們解決它。”王良藩說到。
對於納芯微而言,跳出不斷內卷的引數市場,轉而深耕應用市場,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把錢花在“刀刃”上
在汽車與泛能源市場中,訊號鏈晶片往往面臨著兩難的問題:既要應對複雜環境的挑戰,也要在成本、效能和系統適配之間取得微妙平衡。
“確實,現在對高效能通用訊號鏈的需求在不斷上升。”在談到高效能這一方向時,王良藩先講起了一個被誤解的“行業共識”:“我們說‘高效能’,不是單純追求幾納伏的失調電壓、幾千兆赫茲的頻寬。在我們所服務的主航道市場,比如車載控制、電力系統等,它們更關心的是整體系統的穩定性與適配性,而不是實驗室裡的極限指標。”
聊到“高效能”就不得不提“高成本”,兩者彷彿一對糾纏不清的兄弟。但在王良藩眼中,這種關係不是對立,而是平衡:“我們的設計理念,就是把錢花在刀刃上。”
他舉了個例子:“如果客戶系統僅需 1% 的精度,我們便沒必要追求 0.1% 甚至 0.01% 的精度。效能過剩不僅不被客戶認可,也無需為此買單。因此,我們選擇將寶貴資源投入在提升產品的抗干擾能力、極限溫度下的穩定性等系統級問題上,致力於真正為客戶創造價值。”
而在成本構成上,納芯微也做了大量最佳化:“產品成本大致分為晶圓和封測兩部分。我們一方面和封測廠合作最佳化測試時間,提升規模效應;另一方面,從一開始就在晶圓設計階段選擇適配平臺,控制芯片面積,從源頭降低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在泛能源和汽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頭部客戶開始提出定製化需求,納芯微也從提供“單一器件”邁向提供“方案”。
王良藩透露:“我們現在的業務分為兩條線:一條是通用IP產品線,另一條就是定製化產品開發,服務一些有特定需求的客戶。”而這類合作,遠不止將兩個晶片“做成一個那麼簡單”。
“我們做的是方案級整合,透過深入理解客戶系統,把原本多個分立器件整合成一顆晶片,不僅節省空間和BOM,還能提升效能一致性和系統穩定性。這種能力,只有真正瞭解客戶痛點的企業才能實現。”
從應用端出發,基於客戶需求打造最合適的高效能晶片,讓納芯微深入到更多汽車廠商的供應鏈之中。
基於主航道,撬動國產替代
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動盪與國產替代浪潮的背景下,模擬晶片這一“基礎中的基礎”正被越來越多的中國廠商重新審視與佈局,而納芯微的通用訊號鏈產品圍繞著主航道,正在悄然掀起國產替代的風潮。
“其實過去幾年,特別是在缺貨和貿易限制的背景下,客戶已經大量在使用國產的運算放大器和訊號鏈晶片。”王良藩開門見山地表示,“很多人誤以為國產通用訊號鏈產品沒人用,但現實已經不是這樣。”
納芯微的客戶中,不乏已將國產晶片列入正式BOM的企業。他們並非只是“權宜之計”,而是在國產產品效能逐漸逼近國際水準、服務響應更快的雙重推動下,開始主動轉向。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解決中小客戶群體中所面臨“不會用”“不敢用”的問題,納芯微專程打造專業的銷售和技術支援隊伍,覆蓋全國多個重點城市,他們採用了“貼身陪跑”的方式,以一款ADC產品為例——這類高效能模擬-數字轉換器因涉及數模混合設計而使用門檻較高,但納芯微在這個領域下了不少功夫:
“我們不僅提供詳細的demo code、外圍參考設計和EVM評估板,還搭建了一整套視覺化開發環境。”王良藩表示,“客戶只需用一臺電腦,在介面中點幾下按鈕,就可以評估整個ADC系統——連板子都不需要畫。”
除此之外,從原理圖設計評審,到板子回來的除錯,再到MCU對接程式碼調通,納芯微的AE、SAE團隊幾乎全程“貼身協助”。“我們和客戶一起從0到1,把整個專案做下來。”
這一點,也恰好體現出訊號鏈晶片的“非標”屬性:效能固然重要,但沒有技術支援、資料體系和開發平臺的加持,客戶依舊“用不起來”。
在談到通用訊號鏈產品的未來發展方向,王良藩強調:納芯微仍將堅定服務“主航道”市場——可再生能源、工業與汽車,這三大賽道中所需的運放、ADC、AFE等產品正在全面鋪開。“這些領域的客戶對產品穩定性要求極高,是我們練基本功的最佳場景。”
寫在最後
十年前,當國內訊號鏈廠商剛剛起步時,很少有人會把“系統適配力”作為核心競爭力。但今天,不少客戶開始逐步淘汰“聽引數選型”的老路子。
“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從服務一個客戶,走向服務一個生態。”王良藩的這句話,道出了國產模擬晶片廠商當前的“心態變化”。從“有人用”到“好用、會用”,從“硬效能”到“軟支援”,國產通用訊號鏈晶片的替代路徑雖然不快,但走得越來越穩。
在與國際巨頭的競爭中,納芯微的通用訊號鏈方向顯然選擇了一條“系統支援+穩定效能”的長期主義之路。
END
👇半導體精品公眾號推薦👇
▲點選上方名片即可關注
專注半導體領域更多原創內容
▲點選上方名片即可關注
關注全球半導體產業動向與趨勢
*免責宣告: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為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贊同或支援,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絡半導體行業觀察。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4035期內容,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半導體第一垂直媒體』
即時 專業 原創 深度
公眾號ID:icbank
喜歡我們的內容就點“在看”分享給小夥伴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