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即將上任,應對貿易戰風險是全球企業的要緊事

特朗普政府即將上任,而隨之而來的貿易戰風險,幾乎沒有公司能夠倖免。無論最終採取何種措施,顯而易見的是,關稅和貿易限制將會迅速產生影響,並可能引發深遠的結構性挑戰。對全球企業來說,既要在短期內採取果斷行動,又要為未來的發展留出更多選擇空間。
隨著特朗普政府在華盛頓上臺,全球企業需要為美國可能採取的加徵關稅或其他貿易限制措施做好準備,同時還要應對其他國家可能採取的反制措施。特朗普在競選時曾提出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10%到20%的普遍關稅,而對來自中國的商品則徵收60%或更高的關稅。他還宣佈,除非墨西哥和加拿大在移民問題上採取措施,否則將對這兩個國家的商品立即徵收25%的關稅,並對中國的現有關稅加徵10%。
這些措施目前尚不確定,但可以預見,關稅或其他形式的進口稅將大幅上調,且這種影響不僅限於中國和美洲,還可能波及歐洲、日本等國家。而反制措施的風險也切實存在。去年12月,中國對美國限制先進半導體的措施做出了反應,停止向美國銷售製造半導體所需的稀土金屬,並對晶片製造商英偉達啟動反壟斷調查。
無論最終採取何種措施,顯而易見的是,關稅和貿易限制將迅速產生影響,並可能引發深遠的結構性挑戰。展望未來,《美墨加協議》(USMCA,即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後續協議)將在2026年7月進行審查,屆時可能會進行調整,這將對美國企業的供應鏈產生重大影響。甚至有可能引發全面的貿易戰爭。
企業必須迅速應對挑戰,但又不能過度反應。它們需要同時兼顧短期和長期的需求,既要在短期內採取果斷行動,又要為未來的發展留出更多選擇空間。同時,企業還需平衡管理四個相互依賴的核心因素:供應鏈的穩定性、運營、現金流和客戶。如同我們在新冠疫情衝擊中看到的那樣,當其中一個因素失控時,會導致其他因素的不穩定。
幾乎沒有公司能夠倖免。根據AlixPartners公司進行的一項選後調查,82%的高管表示,新關稅讓他們不得不調整戰略,而72%的高管(其中80%的美國高管)表示,他們正在根據美中緊張關係調整製造和供應鏈佈局。
當然,這不僅僅是採購負責人、營運長(COO)和首席財務官(CFO)的問題(甚至包括資訊長CIO——技術在此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供應鏈震盪和長期貿易慣例的動搖,顯然更是執行長(CEO)和董事會需要關注的重大議題。
短期影響——如價格衝擊、供應中斷等——可能會導致企業成本和收入的大幅波動,使預算和預測變得毫無意義,打擊股價,甚至可能重新點燃通貨膨脹或引發經濟衰退。企業必須迅速採取行動,以最小化短期損失。
與此同時(遵循“永遠不要浪費一次危機”的原則),如果只解決眼前的問題,也是一種錯誤。長期影響顯而易見:它將持續且具有深遠影響。這種情況不會消失。因為供應鏈脆弱性——包括不斷的關稅摩擦,甚至是關稅戰爭——將持續存在,企業必須制定或加快推進相關計劃,重新設計供應網路。這是一項需要長期投入的大規模工程,必須由高層團隊負責,並得到董事會的指導。正如我們曾經寫過的,供應鏈應當是CEO議程的首要內容。
領導團隊需要制定一個由五部分組成的應對戰略,其中包括三項短期行動和兩項長期計劃。
應對貿易戰的短期策略
企業現在應當採取以下三項行動。由於關稅和反制措施的具體時間和細節無法預測,因此需要提前制定假設、情景規劃和應急預案,以便迅速應對。同時,企業應採取果斷措施,提升運營與商業效率,審查合同並評估是否可重新談判以增強靈活性,同時組建一個“應急指揮中心”團隊,賦予其高層決策許可權。具體包括:
1、關稅工程
在短期內,有多種方法可以透過尋找低關稅地區的供應來源來降低整體關稅成本,這一過程被稱為“關稅工程”。過去十年間,許多企業已將部分採購轉移至泰國、印度和墨西哥等國家。關稅工程與此類似,但要求更快的響應和調整。
關稅工程需要一個“應急指揮中心”——一個實體或虛擬的協作平臺,採購、物流、運營、財務、法律、商業等部門的領導,甚至產品設計人員將在此協作,並被授權迅速做出採購和生產決策。這些策略要求深入理解運營和產品變動,同時還需熟悉關稅政策和判例,因為這些政策和規定會受到附加服務、地區來源及產品特性等因素的影響。
這個過程非常細緻,且需要持續關注;從長遠來看,企業應建立持續的、即時管理價格、質量、供應和關稅敏感性的能力體系。我們發現,那些成功實施關稅工程的公司,通常可以在幾個月內節省5%至10%的關稅成本。
然而,也有一些更快速的調整可以透過靈活管理關稅來實現。例如,企業可以透過有針對性的現貨採購、調整供應鏈流程(如進口半成品或設立測試、包裝與分銷設施),或拆分間接費用以避免部分關稅,從而在三到六個月內將關稅減少最多25%。這些新的安排可能並不是最優解——例如,替代供應商可能無法完全滿足所有需求——但它們可以為企業爭取寶貴的時間。
2、定價策略
關稅提高了成本。企業需要評估其中有多少增加的部分是能夠透過定價策略轉移的。關稅的實施應當立即觸發對價格敏感度的詳細分析,這在不同行業、市場和產品之間差異很大。
一般而言,消費品行業的價格敏感度要高於B2B行業,因為在後者的總擁有成本中,除了價格外,還包括較高的轉換成本、合同要求、長時間的談判過程,以及銷售和產品支援等無形因素。然而,在消費品市場中,奢侈品、強品牌產品或擁有主導市場份額的公司,其價格敏感度則不同。當特朗普政府在2018年和2019年首次加徵關稅時,我們發現許多消費品和零售公司能夠透過提價將30%甚至50%的關稅成本進行轉移。但如今,消費者對價格上漲的反應更為敏感,可能比以前更加不能容忍。
企業還需評估並預測競爭對手在關稅政策下的反應。由於競爭對手的採購方式、產品規格、分銷渠道、品牌和財務狀況不同,它們所面臨的風險和定價能力也各不相同。如果競爭對手的利潤空間較大,它們可能更容易吸收關稅帶來的成本,這時,企業恢復利潤的空間可能受到限制。相反,如果競爭對手的抗風險能力較弱,企業則可藉機擴大市場份額,或者為自己的價格調整爭取更多空間。
3、運營效率
關稅工程和定價策略能有效緩解貿易戰帶來的成本壓力,但無法完全消除所有影響。因此,企業還需迅速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最佳化其他成本,如運營和商業活動,以儘量減少利潤損失。產品可透過重新設計提高效率,運營可透過精簡流程提升效能。同時,透過最佳化生產流程、改進規劃、排程和物料管理,進一步降低供應鏈成本。
應對貿易戰的長期策略
這些短期應對措施至關重要,但僅僅依賴這些是不夠的。全球商業進入了一個新的不穩定時期,過去關於持久關係和穩定貿易體系的假設已不再適用。因此,企業需要將短期應對與以下兩個長期行動結合起來:
1、能力建設
關稅和稅務通常由稅務或合規團隊負責管理。然而,企業現在必須認識到,關稅和稅務管理的戰略重要性,並將這一職能與運營、採購及供應鏈管理等其他職能相結合,確保持續有效地執行。
因此,企業需要具備相應的工具、人才和流程,確保能夠及時獲得關於貿易限制、供應商和潛在替代方案的最新資料。同時,還需要即時掌握定價和價格敏感度的相關資訊,並將這些資訊與銷售和運營規劃相結合。一些大型公司已經建立了這樣的能力,而其他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通常依賴於由第三方開發和運營的大資料和分析平臺(例如AlixPartners的全球貿易最佳化器平臺)。這些平臺可以幫助企業將採購需求與大量材料、零部件的價格和供應資訊匹配,並深入分析其供應網路(包括二級甚至三級供應商),找到避免關稅並管理成本的方法。
這些資訊的價值在於是否能快速轉化為決策,因此,必須與銷售和運營規劃緊密結合,以確保生產、分銷等環節的靈活應對。增強組織靈活性有很多方式:例如投資可以靈活切換產品的生產線,提前與供應商達成雙重採購協議,確保合同不會將企業綁定於僵化的採購安排,與高度靈活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合作,調整倉儲和分銷安排,將固定成本轉化為可變成本等。這些結構只有在決策流程能夠及時反應即時資訊時才能發揮作用。
2、長期重構
企業還必須啟動或加快長期重構,戰略性地調整供應鏈,採用總成本最佳化的方法。調整的槓桿包括根據服務市場、成本結構、關稅影響和物流因素重新定位供應來源和生產基地。近岸外包或供應鏈轉移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具體時間取決於行業、供應基礎的成熟度以及供應鏈生態系統的豐富程度,這些都會影響可用的替代供應商數量。
例如,在工業、汽車和硬體行業,複雜的工程產品往往需要超過12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調整。但即使是這些行業,也可以從更簡單的零部件開始,如印刷電路板、塑膠和金屬元件。美國國內的政策,例如《基礎設施投資與就業法案》、通脹削減法案和《晶片法案》,透過提供稅收減免、補助和資本等重要財政激勵,推動美國本土製造業發展,特別是在戰略性行業中。
長期重構需要整個高層管理團隊的參與。我們曾幫助一家領先的家電製造商將其全球生產的30%轉移到越南、新加坡、印度和墨西哥等國,節省了2200萬美元(13%)的年成本。這個過程包括評估全球供應選項、建立新夥伴關係、應對不斷變化的關稅法規、建設新工廠,以及在新地域建立穩定的供應鏈,同時繼續為客戶生產家電。75%的節省是在一年內實現的,新的工廠建設則需要更長時間。
未來幾年,企業領導者——尤其是CEO和董事會——需要意識到,不確定性和波動性將不再是短期現象,它們將成為全球貿易體系的常態。在這種環境中,領導者既要具備迅速識別威脅和抓住機遇的能力,又要在行業趨勢和競爭動態方面具有長遠的戰略眼光。這並不容易,但如果不這樣做,企業就會始終處於落後位置。
關鍵詞:貿易戰
David Garfield、Sudeep Suman | 文
David Garfield是AlixPartners全球行業負責人,並擔任公司董事會成員,常駐芝加哥。Sudeep Suman是AlixPartners的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專注於全球貿易、關稅和供應鏈管理,常駐紐約。
ChatGPT | 譯  周強 | 編校
推薦閱讀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 聯絡方式
投稿、廣告、內容和商務合作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哈評中文網,閱讀更多精品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