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全力拼經濟、提振企業信心,最佳化營商環境成為各地激發企業活力和市場活力的重要一招。陝西安康市平利縣稅務局以“稅力量”探索地方經驗,讓企業感受到政府服務企業的思維和實實在在的幫助
文|《財經》記者 孫穎妮
編輯|王延春
當前,各地全力拼經濟、穩增長、提振企業信心,最佳化和提升營商環境成為各地激發企業活力和市場活力的重要一招。然而,營商環境的提升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不是某一個部門的事,需要系統內的每一個部門和每一個工作人員轉變思維、積極探索和創新服務企業的方式。
近年來,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稅務局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從稅務部門的角度助力當地營商環境改善、如何以“稅力量”讓企業切實感受到政府思維的轉變。在各種探索和創新實踐中,平利稅務局逐漸摸索出一些地方經驗。
近日,記者在平利縣調研時瞭解到,多個企業對平利稅務系統的創新做法和服務思維表示肯定。平利縣富硒堂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秀梅向《財經》表示:“我基本很少去稅務局,工作人員經常上門服務,有時遇到稅務方面的問題,只要一個電話,平利稅務局的工作人員就會立刻趕來幫企業想辦法解決問題。這也讓我感受到了稅務部門服務企業的溫度和速度。”
據悉,2023年平利稅務局獲得陝西省稅務局、陝西省司法廳“楓橋式”稅務局示範單位。在企業和政府肯定背後,平利稅務局做出了哪些探索?作為一個縣級單位,平利稅務局的哪些營商環境最佳化創新方式值得借鑑?

走出“衙門”有呼必應
轉變思維、當好服務企業“店小二”是政府部門提升營商環境的重要一環。
大力推行“稅務管家”服務制度是平利稅務局做好服務工作的重要舉措。平利稅務局對當地重點企業、專案、工程派駐稅務管家,稅務管家主動上門對企業進行一對一專項政策輔導。
平利縣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肖朝蓬向《財經》介紹,平利諸多企業都安排了一對一稅務管家,企業有任何涉稅問題,可以隨時打電話找對應的負責人,工作人員必須第一時間進行回應和解決。
陝西金龍水泥有限公司(下稱“金龍水泥”)就體會到了“稅務管家”服務制度給企業帶來的便利。該公司副總經理金慶明向《財經》介紹,平利稅務局專門安排了兩個工作人員作為“稅務管家”給企業一對一服務,遇到任何稅務問題,只要一個電話,工作人員就會上門。
2007年,浙商陳志連來到平利創辦了金龍水泥,從最初的小水泥廠,發展到如今陝南地區最大的水泥建材企業之一,成為平利縣排在前列的納稅大戶。17年的發展,企業一路見證著平利營商環境的變化,也從各個部門的服務中感受到平利為營商環境提升所做的努力。
稅務部門就是他感受最深的部門之一。“我們現在的感受是,只要是行業企業有的稅務優惠政策,稅務局必須讓企業享受到。”金慶明介紹,如果有企業未能及時瞭解稅收政策,稅務局工作人員會主動進行提醒和講解,讓企業不漏掉任何稅收優惠。“前兩年國家出臺了中小企業延緩繳納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的政策,當時的月份我們已經把稅款繳納了,之後稅務局向我們講解了相關政策,很快就將稅款退回了企業。”
對企業來說,融資是一大難題。為了支援小微企業發展,從源頭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平利稅務局與金融機構合作,發揮“銀稅互動”平臺作用,與平利縣農商銀行合作面向全縣誠信納稅企業推出“誠稅貸”金融產品,幫助小微企業以“信”換“貸”。
什麼是“誠稅貸”?平利稅務局工作人員肖嫻告訴《財經》,“誠稅貸”是平利農商行根據稅務局從全國稅收徵管系統中篩選出納稅信用等級為B級以上和M級的納稅人資訊,按照A級納稅人評估標準,對符合貸款條件的誠信納稅企業簡化審批程式,精準發放貸款。
平利稅務局副局長張生輝介紹,每個企業在稅務局都有納稅信用等級,透過稅務局與銀行合作,將這些資訊提供給銀行,助力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
據瞭解,近日平利稅務局舉辦了一場“稅銀助力茶葉產業發展”活動。平利稅務局與平利農商行簽訂了助力茶葉產業發展的專項合作協議。在現場,平利農商行與四家納稅信用等級高的茶企分別簽訂了稅銀信貸授信意向協議。其中,平利縣田珍茶業有限責任公司授信額為2000萬元,平利縣高英茶業有限公司授信額為1000萬元,平利縣興強富硒茶業有限公司授信額為1000萬元,平利縣富硒堂茶業有限公司授信額為500萬元。
田珍茶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田珍告訴《財經》,稅收支援政策和貸款支援政策對中小企業來說是最需要的。平利稅務局和銀行的系列措施讓企業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幫助。

“稅務管家”與產業鏈融合支援產業發展
當前,各地都在大力支援特色產業發展,完善產業鏈條。茶飲產業是平利的特色產業,也是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首位產業。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平利考察時指出“因茶致富、因茶興業,把茶葉這個產業做好”。
近年來,支援茶飲產業發展受到平利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平利縣稅務局也作為重點任務來抓。除了做好職責內相關工作,平利稅務局還摸索出一些門路。其中,將稅務管家、茶飲產業鏈、楓橋式稅務局三者結合起來是平利稅務局的創新一招。
近年來,平利稅務局將“稅務管家”服務制度與茶飲產業深度融合,透過“走出去”即由領導班子成員作為“首席稅務管家”服務重點茶飲企業,帶隊開展走訪調研工作,尋找企業研發創新、生產加工、產品銷售等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目前,平利所有茶企都安排了一對一稅務管家。稅務管家團隊透過上茶山、進茶園、入茶廠,結合茶企茶葉種植、銷售、產業升級等環節涉稅需求,針對政策享受條件、發票申領、電子發票開具、申報減免等問題進行“面對面”“手把手”輔導,幫助企業理解政策適用口徑及適用標準。在開展政策輔導的同時,對茶葉收購、銷售等環節的涉稅風險及時提醒,圍繞茶企生產經營環節中的涉稅堵點、痛點“把脈問診”,建立企業檔案,針對疑難問題“一企一策”研究解決,“一對一”回應茶企涉稅需求。
《財經》注意到,平利稅務局還印發減稅降費惠茶企服務手冊,公佈了各個茶企對應的首席稅務管家名單及聯絡電話。手冊名單顯示,肖朝蓬是平利縣神草園茶業有限公司和平利縣一茗茶業有限公司(下稱“一茗茶業”)首席稅務管家。
一茗茶業是平利縣招商引資的高新技術企業,也是陝南唯一從事富硒黑茶的研發與生產的茶企。該公司的茶產品銷往歐洲、東南亞以及俄羅斯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自2019年以來,累計出口超過6000萬元。該公司負責人宋曉紅向《財經》表示,剛開始涉及出口業務時什麼都不懂,出口退稅等各項業務都是平利稅務局的工作人員手把手教的。“在稅務部門的幫助下,退稅款及時到賬,大大緩解了資金壓力。”
“只要企業有困難,和工作人員說一聲他們就會過來幫助解決各種問題,因此投資這裡特別踏實。”宋曉紅表示,透過與稅務部門對接,體會到了平利整個政府部門作風的轉變和營商環境的改善。
除了“走出去”,平利稅務局還透過“請進來”的方式,邀請工商聯、茶業中心及多家茶企代表到稅務局開座談會,收集納稅人繳費人在稅費政策落實及日常申報過程中遇到的“急難愁盼”問題,由業務股室負責人面對面、一對一答覆。
肖朝蓬介紹,稅務局經常將產業鏈上的企業召集一起、徵集意見,詢問稅務局可以為產業做什麼,從企業的反饋中有針對性地開展稅銀貸等系列行動。

稅費爭議化解在基層,打造“楓橋式”稅務局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稅費爭議問題,不僅影響企業和職工正常生產經營,有些甚至升級為矛盾、衝突、訴訟。
平利縣稅務局探索“楓橋經驗”在稅務實踐中的應用,打造以縣局機關為核心、以基層稅務分局為延伸的“楓橋式”稅務局,將日常工作中涉稅爭議化解在源頭,以稅收政策業務諮詢和法律援助服務為重要工作,化解爭議。
肖朝蓬表示,打造“楓橋式”稅務局的目的就是為了在稅務工作中實現“小事不出分局、大事不出縣局、矛盾就地化解”,將問題化解在基層。
為此,平利稅務局還建立了“楓橋式”稅費爭議諮詢調解中心,採用“分級分類”的調解模式將各型別、各渠道反映上來的問題疏通化解,構建起“發現-調解-反饋-改進”分層遞進、銜接配套的稅費爭議解決體系,確保涉稅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
記者在採訪時看到,爭議諮詢調解中心設在平利稅務局大樓一層,牆上張貼著常見稅費爭議事項清單。平利稅務局法制股工作人員丁建武向《財經》介紹,調解中心有專門的調解團隊,由稅務局聘請司法局、法院、檢察院等外部人員組成,這也是平利縣稅務局的一個創新做法。丁建武表示,現在每個分局也在打造“楓橋式”稅務分局,建設爭議諮詢調解中心,企業不用往縣局跑,更加方便。
平利“楓橋式”稅務局建立行動開始以來,助力企業解決了許多稅費爭議“老大難”問題,八道石煤礦就是一個典型。2012年12月因政策調整,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原八道石煤礦停工停產,因無收入來源、職工工資停發、職工養老保險斷繳,引發社會矛盾。2021年1月,平利縣養老保險經辦中心函請平利縣稅務局依法核算涉案企業應繳養老保險費及利息。但因補繳費用超出支付能力,且企業對部分職工是否應由其補繳存在異議,遂以過度執法為由提起行政訴訟。
一邊是職工未享受到應有待遇不斷信訪,一邊是企業以過度執法為由提起訴訟,對此,平利縣稅務局稅費爭議調解中心組成專家團隊,瞭解企業及員工訴求以及有關背景情況,與法院、人社等部門對接,促成當地黨委政府啟動多部門協作調解聯絡機制,專題研判調處此案。經過努力,最終協調另一家煤礦全盤接手“八道石”債權債務,支付相關費用,促成案結事了。
據悉,這起爭議調解案例最終入選陝西省“楓橋式”稅務局調解優秀案例。八道石煤礦職工代表呂仁寶給平利稅務局送來了錦旗:“歷經三個年頭,一次次溝通調解過程中不怕事、不迴避,最終給我們解決了社保糾紛,讓企業起死回生!”
另外一件關於稅源歸屬地爭議調解的案例也很有代表性。自2022年10月起,陝西平利某工程公司根據安康另外一個縣政府(下稱“甲縣”)相關部門要求,其所有在該縣境內承攬工程,必須在當地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並繳納增值稅,否則不予撥付工程進度款及尾欠款。遂後公司在該縣註冊成立了分公司,然而在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並辦理相關涉稅業務時出現一系列爭議。
例如公司在甲縣境內承建的所有工程專案,前期均由分包單位或材料供應商開具的成本發票給總公司,現在若以分公司的名義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此前開具的成本票是否能抵扣成本?再例如,若是以分公司名義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沒有相應的成本發票,影響企業利潤,是否仍按25%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
不得已,公司於2023年3月2日向平利稅務局提交了相關報告。收到報告後,平利縣稅務局稅費爭議調解中心派出調解團隊多次與該公司負責人、財務人員及另外一個縣的稅務局進行溝通協調。最終於2023年3月10日回覆《關於對陝西平利某工程公司諮詢涉稅相關問題回覆的函》,對爭議事項進行了專門答覆。
肖朝蓬告訴《財經》,這類案件在日常納稅糾紛中較為典型,地方政府為把稅源留在當地,會在無意中增加外來施工企業的管理成本,限制施工企業的公平競爭,擾亂建築企業的正常經營。矛盾調解的核心在於給企業營造更加開放、公平的市場環境,支援民營建築企業的健康發展,減少政府過度干預,讓企業有更大空間和動力專注於創新發展。
營商環境“優”無止境,平利稅務局仍在不斷實踐、大膽創新,探索以“稅力量”助力企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