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圖▲立即報名
2025年6月19日—6月20日,“生而全球·共融共建”第二屆出海全球峰會,與1500+企業出海掌舵人獅城再聚,探索中企出海從“產能遷徙”到“文明共生”的新路徑。【點選預約報名】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讓子彈飛一會。”
這是幾乎所有受訪專家不約而同提到的一句話,似乎也是出海企業現在唯一能做的事情——美國關稅之下,哀鴻遍野,而曾被視為“避風港”的東南亞,如今也是風高浪急,成為中國企業出海路徑上最先感受到衝擊的前沿陣地。

哀鴻遍野的東南亞
4月2日,特朗普政府宣佈對全球幾十個國家加徵“對等關稅”,對此,全球各國反應不一。以越南為首的東南亞國家快速滑跪,對美國實行低關稅率甚至零關稅;日韓、歐盟等國表示了抗議,但仍在準備與美國談判。
唯有中國採取了強硬反制措施,對美國進口商品徵收34%的關稅,成為全球第一個反制“對等關稅”的國家,國際業務實戰專家黃兆華對此點評“展現出了有擔當、不畏強權的大國形象”。

這次關稅圍剿中,東南亞首當其衝:柬埔寨49%、緬甸47%、越南46%、寮國44%、泰國36%、印尼32%、馬來西亞24%、菲律賓17%、新加坡10%。
東南亞11國中,除了經濟體量極小的汶萊和東帝汶,剩下9個國家中有6個被徵收了超過30%的高關稅。這片曾經“承接中國製造”的熱門目的地,變成了“製造焦慮”的永動機。
部分中國企業原本為了躲避美國關稅而出海設廠,如今卻被新一輪關稅迎頭痛擊:貨出不去、訂單受阻、供應鏈再度搖擺不定、投資回報週期被迫拉長,有的專案甚至面臨中止風險。
“越南園區早餐攤的人都少了,因為大家都沒心情吃飯了。”
激盪商學執行院長、華商出海產業服務聯盟主理人卓立告訴小巴,這輪關稅過後,越南的製造業成本優勢蕩然無存,特別是對服裝、日用品等產品替代性較高的企業衝擊最大。
“以服裝為例,在這次加稅前,中國國內出口到美國的服裝稅率為20%,越南為0%,這一輪加稅過後,中國變成了54%,越南直接加了46%,因此現在中越的稅率只相差了8%。而越南生產綜合成本至少是國內的20—30%,外加貨幣貶值等損耗,因此,按照目前的情況,越南的成本優勢蕩然無存。”她說道。
2月初,美國對進口自中國的商品加徵10%的關稅,我們曾做過一番調研,評估關稅對相關企業的影響。
其中,有兩位運貨從業者都表示影響很大,貨運量大幅下滑,甚至有客戶棄貨,另一家企業則表示計劃出海東南亞,先把印度、越南的團隊做穩,明年再把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的團隊陸續搭建起來。
兩個月後,時移世易。
不過,也並非所有企業都遭遇重創。一些具備高技術壁壘、不可替代性強的企業,展現出了一定的韌性。
比如,製造敏感元器件的企業,由於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價格僅為當地產品的三分之一,因此客戶沒有更好的選擇;又比如一家生產特種安全帽的企業,作為業內最大的廠商,其產品具有很強的壁壘。
但無論如何,出海東南亞的中國企業都在經歷著或大或小的風雨,而這一次,風暴不僅更猛,也變了方向。


不可逆的出海
與上一輪中美貿易摩擦相比,這一次,美國的加稅不再只針對中國本土製造的產品,而是“外溢”到了第三方製造鏈。
這意味著,就算中國企業在越南設廠,出口美國,也會被納入關稅打擊範圍。
正如卓立所言:美國下定決心要打散中國供應鏈,因此各國也很默契地開始重構全球供應鏈體系了,現在不是逆全球化,而是去中國製造中心化的新全球化。
因此,據中越產業聯盟秘書長高震東分析,東南亞國家即便主動降低美國產品關稅、增加美國商品進口,也不一定能讓美國滿足——最終,這些國家可能會選擇背刺中國,對中國企業做出一些限制或者索要補償等。
暢銷書《大出海》作者林雪萍也指出,此次各個國家和美國分頭談判,本身就是一種從多邊主義機制到雙邊主義機制的預演,各國和美國的談判條款中,是否有“毒丸”出現,需要中企格外注意。
*小巴注:毒丸條款指《美墨加三國協議》第32章節:任何一方與非市場經濟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議時,應允許其他各方在發出6個月的通知後終止本協議,並以它們之間的協議來取而代之。這一條款的設立目的被認為是孤立中國,為美國貿易戰服務。
對於美國的打算,中國這一次也不再只是防守,而是亮出了準備“長期戰”的姿態。
第一步,就是迅速做出反制。4月3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公告,對所有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徵34%關稅,直擊要害。
第二步,合縱連橫。美國要東南亞國家“脫中”,那中國就加碼扶持東盟——誰能提供更多訂單、更多資本、更多市場,誰才真正擁有話語權。
當然,合作不僅限於東南亞各國,中國與日本、韓國、歐盟等的合作同樣值得期待。合縱連橫的關鍵,不僅在於眼前利益的交換,更在於能否構建起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經濟共同體。
但最重要的,還是中國企業堅持出海。
據2024年9月工業和資訊化部發布的文章,我國製造業增加值自2010年首次超過美國,穩居世界首位,2022年佔全世界比重為30.2%。
面對如此龐大的產能,中國國內自然無法完全消化,因此,出海不是選擇,而是命運。既然全球供應鏈體系重構不可避免,那麼在新體系中參與越多,中國的主動權就越大。
為了更多方面地展現和評估本次特朗普關稅對中國、對已經出海或計劃出海東南亞的企業所造成的影響,我們連線了六位專家學者,他們常年在“中企出海一線”經營,對當前的局面有非常直觀的體會和感受。
藉由他們,我們試圖回答這樣幾個問題:美國的這輪關稅政策會如何發展?對出海東南亞的企業有何影響?新一輪關稅戰將如何重塑區域格局……


大頭有話說

林雪萍
暢銷書《大出海》《供應鏈攻防戰》作者
美國這次的新關稅對全球貿易格局的衝擊就像行星撞地球,以多邊主義機制為根基的世貿組織宮殿,正在經受自成立以來最為猛烈的轟炸。
在迅速升騰起的硝煙中,各國之間來不及交流,也看不到相互的眼神,但是,談判正在迷霧之中規模性地展開。
東南亞許多國家迅速開始和美國談判,例如,這次關稅戰意外中招的越南、柬埔寨等國展現出強烈地妥協意願。
以柬埔寨為例,優衣庫母公司日本迅銷在海外的488家縫紉工廠中,有74家位於越南,還有34家和30家位於孟加拉國和柬埔寨,這些工廠都無法承擔“對等關稅核彈”。而對於人口1700萬、人均GDP不到3000美元的柬埔寨而言,根本無力承擔工廠的流失,一旦這些工廠遷走,對當地經濟的打擊是萬劫不復的。
另一邊,同樣受傷的歐盟看似堅定反擊以維護“對等的尊嚴”,然而事實上,內部散沙一盤,歐盟根本無法強硬反擊美國。
例如,對於歐洲經濟體量最大的德國而言,美國已經超過中國成為其最大的貿易伙伴,因此,依靠德國帶頭反擊,有一定難度。並且,德國現在發現了新的財富密碼,那就是軍火生意。
至於委屈的日韓,一邊聲稱要舉起反擊大旗,一邊正在準備充分談判。
而最早中招的墨西哥、加拿大,和美國的對抗反而逐漸平滑起來,墨西哥總統一直保持克制謙卑地態度,正在取得收穫。
總而言之,全球供應鏈呈現出了激烈的攻防戰態勢,在真真假假的談判“資訊迷霧”之下,現在做任何預測,其實都挺難。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和美國有巨大的貿易順差,而特朗普則致力於消除美國在全球1.2萬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因此,中國企業容易成為被美國重點關注的物件。
隨著事態推進,大家會真正看清各國願意承受的底限,如果全球貿易談判呈現了大妥協的趨勢,那麼中企出海可能會繼續加速,而不是減緩。全球工業化的平均化程序也會進一步加速。

曹軍
柬埔寨華商聯合總會主席
中國投資協會海外投資聯合會副會長
特朗普的這次關稅加得太猛了,我認為很難長久執行:
◎ 首先,關稅可能是特朗普針對各國的一輪極限施壓,迫使各國政府去找他談判,最終稅率仍有浮動的可能。
◎ 第二,美國的製造業空心化程度深,技術、人工費等各種因素都無法支撐製造業迴流美國。
◎ 第三,來自美國企業的內部壓力不容忽視。美國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負責設計而非製造,利潤並不低。如果製造業全部迴流美國,會對美國企業造成很大壓力,以蘋果手機為例,如果在美國製造生產,價格可能要上漲30%。而4月4日中國宣佈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徵34%的關稅,其他一些國家也進行了關稅上的反擊。長此以往,會導致美國企業利潤受損。
◎第四,當前美國貿易逆差確實大,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不賺錢或者在虧錢,因為美國在金融上是順差,各國賺了錢以後又會到美國投資,所以美國股市之前一直漲勢良好,美債也有人買,美國對此非常受益。但是特朗普偏偏要靠勞動而非金融去賺錢,導致美股大跌。我認為,過幾個月特朗普可能就想明白了。
綜上而言,我認為特朗普此次的新關稅難以持久,如果只是像之前那樣加10—20%倒是可能一直執行下去,就像暴雨不能一直下,小雨卻能連綿不絕。
對於計劃出海的企業來說,我的建議是等待,讓子彈先飛一會。
特朗普的政策經常朝令夕改,執政時間已不足四年,建廠本身需要長期規劃與落地,因此現在去美國或者關稅低的地方建廠,意義不大。
至於已經在東南亞建廠的企業,關稅政策對它們影響大不大,主要看兩個方面:
▶▷第一,產品有沒有不可替代性。
▶▷第二,產品是高附加值還是低附加值。很多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附加值並不高,比如本來在美國就賣4毛錢,就算加徵了50%的關稅,漲價到6毛,其實影響並不大。但是對於高附加值的產品,比如汽車,原本一輛賣3萬美金,再加50%的關稅,那就完了。
最後,企業是否選擇出海、出海到哪裡,不僅要看關稅、人力成本等硬性因素,還要看很多軟性的因素。
以柬埔寨為例,柬埔寨政府允許外商100%控股企業,不強制規定本地人佔有一定股份,如果關稅戰打起來,很多國家會選擇貨幣貶值,但柬埔寨本身用的就是美元,且沒有外匯管制,這些對於出海柬埔寨的企業而言,都很有利。


高震東
中越產業聯盟秘書長
這次特朗普公佈新關稅,東南亞國家肯定會主動和美國談判,基本不可能硬剛。後續,這些東南亞國家可能會降低美國進口商品的稅率、增加美國商品的進口等。
但我認為,美國可能醉翁之意不在酒,最終的目標還是在中國企業上。因此,東南亞政府之後可能會背刺中國,對中國企業做出一些限制或者索要補償等,這是目前很多出海的中國企業的擔憂。
不過,既然已經出海了,再回去也不太可能,所以這些企業可能會先放緩投資,等待後續東南亞政府和美國的談判結果。
有一點需要強調,即使在目前這種情況下,我仍然認為出海是中國企業的大趨勢:
◎ 首先,中國一直具有產業鏈優勢、規模優勢,相比其它國家,中國企業出海仍然是有優勢的,持續參與全球性的貿易,中國的話語權才會越來越大。展望未來,我也認為中國會繼續推進東盟一體化,並加大對東盟的補貼。

欽州打造中國東盟貿易合作中心,
通航全球主要港口
◎ 其次,美國如此重拳出擊,對中國和人民幣而言或許是利好。如果全球持續去美元化,很多國家可能會考慮人民幣貸款,並和中國達成一些協議。
那麼,對於之後計劃出海的中國企業而言,我有以下建議:
▶▷第一,需要對出海投入更多,建立本地化團隊,因為出海後,企業的業務是在當地進行的,所以可以儘量交給當地人做。
▶▷第二,目前先聚焦本土市場或者東盟市場,先放棄美國市場,美國現在的變數太多了。
▶▷第三,幫助東南亞進行一定程度的產業升級,或者幫助東南亞進入中國的供應鏈,換句話說,讓東南亞擁抱中國。
中國企業具體出海到哪個國家,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過越南仍然是我認為比較理想的出海地,原因有三:
◎ 首先,越南目前經濟處於快速增長的前夜,已經具備了作為初級工業國的基礎,下一步可能會拉基建、做大做強房地產、擴大內需等。
◎ 第二,中國未來可能會增加對越南產品的進口。
◎ 第三,全球做電子產業鏈的國家主要是越南、印度、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目前的電子產業鏈已經比較成熟了,人口也夠多,而且不像印尼宗教盛行,離中國也很近,具有培訓優勢、管理優勢等,很適合中國企業出海。

黃兆華
國際業務實戰專家
北京出海領航國際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創始人
美國的“對等關稅”本質上是一種經濟戰爭,衝擊力遠超預期,不僅是中國,包括東南亞、歐洲、日韓等主要經濟體等都對此做出了比較強烈的回應。
但回應的強度根據各國的國力大小和實際情況有所不同。以越南、柬埔寨為代表,由於實力孱弱,手中並無太多籌碼,因此選擇了委曲求全、退讓迴避;以加拿大、歐盟(尤其法國、德國)、英國等為代表的國家,其反應是兩手準備,一方面著手與美國談判,另一方面也在準備強硬的反制措施。
我國顯然是短期受到衝擊最大的國家,加上東南亞國家被加稅後轉出口的路徑基本被堵死,正因如此,我國採取的措施是強硬的反制,將美國進口中國的商品也徵收34%的關稅,這是一個非常正當且及時的舉措。
關稅是一把雙刃劍,對美國經濟將會產生巨大的反噬效應,美股前所未有的暴跌便是例證。因此,我個人不排除特朗普是以“關稅大棒”為談判籌碼,並以此同歐盟、加拿大、墨西哥、日韓、東南亞等展開具體談判,由此可能導致關稅幅度會發生一定變化。
但中美的關稅博弈當前難以判斷,這是兩國在經濟上的深層次的博弈,很難透過一個簡單的途徑加以解決,需要讓時間來解答。
回到企業層面,除了東南亞,我認為許多領域依然有迴旋乃至開啟新局面的可能性。
這幾日我恰好在歐洲出差,與德國的學界、企業界人士進行了深度交流,他們一致認為美國的行為出人意料,認為這是美國經濟主義霸權的體現,認為應該聯合起來加以反制。
那麼以中歐之間為例,可以如何進行更緊密的合作呢?一方面是要破除過去的一些負面因素,開啟緊密合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中歐能從能源、綠色經濟、智慧製造、數字化等領域展開更深度的合作,在一些特定的領域破局,打破以往合作停滯不前的局面。
以此類推,中日韓三國三個重要經濟體之間在合作上的破局,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相信未來三國之間會有更多的動作,以及中東地區、非洲、中亞、俄羅斯、拉美等市場的機會依然非常值得關注。
總體而言,儘管北美市場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但世界如此之大,我們依然有許多地區可以平衡佈局、分散風險。
“去全球化”也好,“去中國化”也罷,儘管特朗普的新關稅政策,打破了多年以來的世界貿易秩序,但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我國已經是全球市場上巨大且重要的力量,也有能力運用自己的全球影響力,一起參與重塑全球經濟格局,這個過程中,我們依然可以持續觀察。
當前的衝擊或許令一些企業感到手足無措,對中國企業是否應該出海感到迷茫,但我認為一方面,自2006年以來,中國企業出海史就是一個克服困難、韌性生長的歷史,另一方面,此前從我國政府到業界和企業,其實對當前的局面已經有了比較充分的思想準備,也提前進行了很多佈局,在對抗美國不講理的政策博弈中,積累了很多經驗,我們是知道如何好好反擊以及保護自己的。
隨著國際市場階段性進入一個“亂流期”,保持底線思維,繫好安全帶的同時,依然還是迴歸到企業經營本身,造長板、補短板,更主動地投入如產品升級、服務升級、提高品牌能力等工作,與此同時保持資訊的暢通,保持與各界專業人士的溝通,保持開放性。
既要“低頭耕作,也要抬頭看路”。


彭帥
中歐法律基金會理事長
全球律師協作平臺法律先生創始人
美國這輪關稅本質上是特朗普政府談判的籌碼,所以,很多國家開始去找美國談判。越南反應很快,馬上就派代表過去了,但有些國家,比如柬埔寨等沒有談判的籌碼,可能就比較麻煩。
最近,我在日本遇到了一群中國做半導體的朋友,他們正準備去熊本考察設廠,這次美國新關稅出來,大家都在猶豫,日本企業界朋友也在期待日本政府的談判。
目前,大家都在觀望,這是兩個世界的博弈,很尖銳,主要還得靠各國政府的行動,身處其中的企業家沒辦法做太多。
當然,除了短期的觀望,企業也要思考如何改革自己的商業模式。例如,怎麼用IP運營實現利潤調節,克服關稅問題。最經典的例子是可口可樂,透過IP運營實現了全球的佈局,在每個國家都是本地化的,那麼關稅對它就沒有什麼影響。
此外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大企業有抗風險能力,但很多中小企業這次就很痛苦了,因此,我和一些業內人士也在探討,是否可以透過產業商會的組織進行商家整合,組團出海從而降低風險、成本,增強博弈能力。
這是一場持久戰。中國企業應該學會一個能力,即“化整為零”——在全球各個市場去落地。如果中國企業能夠熬過這一代,將變得非常厲害,將完成最終的國際化。

卓立
激盪商學執行院長
華商出海產業服務聯盟主理人
這時候,大家心裡肯定都很慌,有些企業家馬上想著是不是要繼續遷移到墨西哥、中東等稅率更低的地方。我們不能自亂陣腳、病急亂投醫,得先冷靜下來分析:
◎ 首先,沒人能保證特朗普就不會對這幾個地方再下手。
◎ 其次,目前這種全球高關稅到底能否持續?市場真的能消化這種壓力嗎?美國國內真的能承受大幅加稅導致的終端商品價格上漲,以及可能帶來的通貨膨脹嗎?這些問題都還難以解答。
◎ 最後,很多這次被徵收高關稅的國家,也是美國企業的出海地,比如東南亞就是美國很多跨國公司的主要生產地之一,這些美國企業有可能也會反抗。
綜上,我認為,如果全球市場無法消化這次的關稅大棒,必然會出現反彈和口子。
那麼,中國企業還要出海嗎?
我的結論是:出海是大趨勢,這個趨勢不可逆。
▶▷首先,我們的工業產值佔到了全球的35%,這樣高的產能本身就不只是為了滿足國內市場,而是要滿足全球市場。
▶▷第二,中國具有全球最完整的、最高效的、價效比最高的全供應鏈體系,目前無法替代。美國下定決心要打散中國供應鏈,因此各國也很默契地開始重構全球供應鏈體系了。
總結來說,現在不是逆全球化,而是去中國製造中心化的新全球化,也就是將中國的部分供應鏈能力分配到世界其它經濟體,進一步形成全球的協同。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與其被動接受,我們不如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重建與分配,才能把握主動權,這也是出海的核心背景原因,是出海不可逆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美國市場的確越來越難做了,因此,中國企業也不一定要死磕美國,我們更要走出去開發新興市場,東盟、非洲、中東、南美洲、歐洲都存在機會。

中非班輪助力“中國製造”參與非洲發展
▶▷最後,我想要提醒大家的一點是,我們在開發新興市場時,需要明白現在全球的貿易趨勢也在悄然變化,很多國家對純貿易日漸抗拒,都希望能在岸外包,將生產製造引到自己國內,分得全球供應鏈重構的一杯羹。
雖然困難重重,任重而道遠,但出海這艘船必須要開出去。而面對這輪駭人聽聞的加稅,我們不如先讓子彈先飛一會——大局未定,切勿病急亂投醫。

本篇作者 | 蔣紫涵 | 採訪 |徐濤、和風月半、林波
主編 |何夢飛|圖源|VCG

企業出海如何突破從0到1
企業出海五大必修戰略班
助你看清方向、看穿風險、看懂落地
點選報名▼科學出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