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問一個法國人:“法國人最愛的開胃酒是什麼?”
你可能會得到這個答案:茴香酒Pastis。
這是一種充滿茴香風味的烈酒,酒精度數在40%-45%之間,一加水就變成奶白色,喝起來清爽又帶點微醺的感覺。

你可能沒聽過它的名字,但如果你去過法國南部,比如馬賽,你會發現它幾乎統治了法國人的開胃酒(Apéro)!
然而,茴香酒的走紅之路並不平坦,它的成功其實來自一場“酒精禁令”風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從禁酒令中“翻盤”的法國國民開胃酒,看看它是如何在法國人的酒杯裡佔據一席之地的!

在茴香酒出現之前,法國人的心頭好其實是苦艾酒(Absinthe)。
苦艾酒其實也有茴香味,但它的酒精度高達75%,而且當年有種流言——喝苦艾酒會讓人發瘋!
這事要追溯到19世紀。當時法國的葡萄酒產業遭遇根瘤蚜蟲災難,幾乎一半的葡萄園被毀,法國人無酒可喝。
於是,苦艾酒橫空出世,迅速佔領了酒館,連法國北部的啤酒和諾曼底的蘋果酒都被它搶走市場。
不僅如此,苦艾酒還被視為“墮落藝術家的飲料”,包括愛德華·馬奈,梵高等藝術家在內,都喜歡將這種烈酒融入到自己的一些畫作之中。

問題是,喝苦艾酒真的會讓人瘋掉嗎?
其實,這只是當年的“恐慌營銷”罷了。
但在1915 年,法國政府正式宣佈禁售苦艾酒,理由是它可能導致精神失常。酒迷們痛心疾首,但市場空缺總有人填補,茴香酒就是在這個時候誕生的!
拿苦艾酒專家Marie-Claude Delahaye的話來說,“如果苦艾酒沒有被禁,茴香酒可能根本就不會存在。”
然而,這世上沒有如果。話說回來,雖然茴香酒和苦艾酒都有茴香味,但兩者完全不是同一款酒。
👉 苦艾酒是經過高度蒸餾的,口感複雜,度數高,曾被貼上“瘋酒”標籤。
👉 茴香酒的酒精度較低(40%-45%),加水後變渾濁,更溫和易入口。
這樣一對比,你就會發現,茴香酒簡直就是苦艾酒的“溫和替代品”啊!

那麼,它是怎麼火起來的呢?
這還要從1918年說起。那一年,法國兩位酒廠老闆Henri-Louis Pernod和Jules-Félix Pernod率先推出了茴香酒,後來兩家公司合併,成立了“Pernod”品牌。
但真正讓茴香酒成為“國民酒”的人,是馬賽人Paul Ricard。
他在1932年推出了Ricard Pastis,並且瘋狂推廣。說起來,他的營銷策略非常聰明:
先給產品編一個故事,他說這款酒的配方來自一個懂得所有草藥的山林獵人,換句話說,這貨就是野生版“藥酒”!
然後,他開啟了送周邊的魔法,定製了從酒杯、海報、帽子、撲克牌到菸灰缸的一系列周邊產品,甚至在環法腳踏車賽上發放了數千個紀念品。

接下來,他用法國人人見人愛的南法風情做起了文章。他給品牌做的廣告畫風是明媚,充滿地中海氣息的,讓人覺得喝Ricard的茴香酒就等於陽光、假期、無憂無慮的生活!
最後,他還給品牌定了一個口號:“每天結交一個新朋友!”
靠著這些策略,Ricard成為了法國最暢銷的茴香酒,甚至在2022年,它一度成為了法國超市銷量第一的產品,比礦泉水、可樂、Nutella 巧克力醬賣得還多!

當然,茴香酒之所以能火遍法國,除了它的營銷,還有一點:喝法很簡單,但可以有很多花樣!
比如,90%法國人都會的最經典喝法是:
倒2cl茴香酒(大約 1/5 杯),加入4-6倍的水讓酒體變成奶白色,最後加冰塊,輕輕攪拌。
毋庸置疑,這就是最正宗的茴香酒,簡單、清爽,還能帶點微醺的愉悅感。
再比如,為喜歡嘗試新口味的人準備的花式調酒法:
👉 Perroquet(鸚鵡):茴香酒 + 綠薄荷糖漿,口感清涼。
👉 Tomate(番茄):茴香酒 + 紅石榴糖漿,帶點果香。
👉 Mauresque(摩爾風情):茴香酒 + 杏仁糖漿,甜美順口。

至於茴香酒為什麼能成為全民開胃酒,大概是它已經變成了一種社交文化吧。
要知道,法國人喝茴香酒,講究一種慢節奏。他們會在酒館裡點上一杯,然後慢慢兌水、加冰,一邊喝一邊聊天,拉近與朋友間的距離。
而且,茴香酒既不會像威士忌那麼“硬核”,也不會像雞尾酒那樣“花哨”,它的茴香味道獨特但不霸道,所以它男女通殺,老少皆宜。
So,下次有機會,不妨點一杯茴香酒,感受南法的陽光、海風和那份“慢生活”情調吧。
誰知道呢?也許你會愛上它呢。
-END-
Ref:
https://www.bbc.com/travel/article/20250207-pastis-the-french-cocktail-born-from-a-banned-spirit
文|閃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