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必你的公司,有很多新的戰略要執行,很多新的業務要做起來。
但是,執行新戰略,做好新業務,這可能都需要:人。
需要人,那就招人。可是,你可能又會發現,這人,不大好招。
錢花了不少,合適的簡歷根本收不到幾份。面試相談甚歡,最後發現對方只是來刷簡歷的。重金挖來的高手,幹了兩三個月,周圍的人幾乎把他投訴了個遍,只好分手。一通折騰下來,本季度的預算又快見底了。
怎麼快速識人,招人呢?
前段時間,劉潤讀書會直播間邀請到了湯君健老師。他是茂諾諮詢董事長,也是《中小企業識人用人一本通》作者。
作為業務出身的實戰派人才發展專家,和一位連續創業者,湯老師擁有豐富的人才選拔、培養經驗。
他說,選人,除了浮在水面上的“硬技能”,你還要注意很多方面,比如一些“軟技能”,比如求職動機和價值觀。
我們展開來說。



怎麼看一個人對於業務的理解深度呢?
湯君健老師有一個方法:看這個人做工作時,PDCA的跨度。
什麼意思?
比如,一個銷售專員。可能他每天的工作,是打50個電話,拜訪3位客戶。那麼,今天的電話打的不順利,或者客戶沒有拜訪完,他就要總結哪裡出了問題,然後第二天改正。
很明顯,他能勝任工作的“覆盤-提升”跨度,就是一天。
但是,如果是一個銷售經理呢?他可能要規劃了。這個月打算怎麼幹?月初怎麼開拓新客,月中怎麼維護老客,月底怎麼總結激勵?
他能勝任工作的“覆盤-提升”跨度,就是一個月。
覆盤-提升的過程,就是PDCA。Plan(計劃),Do(行動),Check(檢查),Act(處理)。做計劃,埋頭幹,不斷檢查反饋,最後把成功經驗總結成方法,再投入下一個迴圈。
看一個人的才幹有多強,思考的深度有多深,就看他能勝任工作的PDCA跨度。
如果你要找到一個合適的電商專員,或許你可以問:你是怎麼透過最佳化關鍵詞,帶來流量增加的?這時候,你考察的工作PDCA的迴圈,就是一天。
但是,如果你要找到一個合適的電商經理,你就可能需要考察他一個季度的PDCA:一個季度的時間內,如何提高我們線上+線下自然流量?
而且,請注意,舉例的時候,要舉“成功的例子”,而不是“經歷過的例子”。
怎麼說?


說說你做成過什麼,而不是做過什麼
經驗有四種層次:學過,做過,贏過,教過。
如果你只是看過上級怎麼做,然後自己想象答案,那你就充其量算是“學過、做過”。
但“做過”,離“贏過”,中間的考量,猶豫,糾結,血汗,差了十萬八千里。
所以,如果你要招一位管理者,那你不但要看他有沒有做過,還要看他有沒有成功過,更要看他有沒有教團隊成員一起成功過。
深度有了,但可能還不夠。很多時候,你還要判斷一個人視野的廣度。
那麼,怎麼看呢?
或許,你可以用他看待自己業務的起止點,判斷他視野的廣度。


用流程起止點,看一個人的思考廣度
舉個例子,招聘經理。
招聘經理的工作起點,不是上招聘軟體招人,終點,也不是組織面試。
因為,這只是客戶需求的中間段落。
什麼意思?
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邁克爾·哈默曾說:所謂流程,就是從客戶的需求出發,到客戶的需求滿足的端到端的價值創造過程。
招聘經理的客戶,就是內部有用人需求的部門。所以,他們業務的起點,或許是瞭解好有需求的部門,到底需要怎麼樣的一個人。
那麼,怎麼才算終點呢?是面試結束嗎?是發放offer嗎?也不是。
而是:候選人正式透過試用期,確定能留下來。因為這樣,才算是滿足了用人部門的需求。
有全域性思維,做事才有先後順序。
不錯。但是,在考察專業能力的時候,還有一件事很讓面試官頭疼。
那就是:簡歷造假。


一個謊話,需要無數個謊話去圓
比如,無中生有。虛構經歷。
比如,瞞天過海。事情都是自己乾的,但最終的績效數字翻倍。
又比如,張冠李戴。專案是真的,數字也沒有誇大,但這是上級主導的事情,他悄悄地安在了自己身上。
花樣真多。怎麼辨別呢?
湯君健老師總結了幾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如,追問細節。他說自己做過採購方面的工作。那你可以追問,當時你的KPI是怎麼設定的?當時你聯絡的供應商,主要有哪幾位?能舉幾個例子嗎?你接手前的採購成本是多少?
有經驗的面試官,不僅會連續追問細節,還會不斷向前核實,對比細節。如果是編造的數字,對不上是大機率事件。這樣,“無中生有”,和“瞞天過海”,就被你給破解了。
但是,想達到這種效果,熟悉業務流程,甚至本身就是業務專家,是必須要具備的條件。
想要找到高手,首先你得是個高手。
不錯。但如果專案本身全是真的,他張冠李戴了上級的角色,怎麼辦?
這時候,你可能需要試著切割他和他的上級。比如,詢問:你的上級是怎麼想的?你們有沒有想法不一致的地方?當時,你和你的上級,又是怎麼分工的?你在這個專案裡,具體負責什麼工作?
如果你懷疑候選人說謊,完全可以往你所懷疑的方向引導,讓他說出更多可能是謊話的細節。
因為,一個謊言,需要無數謊言去圓。當你說的謊越多,你露出破綻的可能性就越大。
聊完了硬技能,咱們再來聊聊軟技能。


用行為,去看人的水平
我猜,你一定遇見過不少人,明明知識技能水平很高,但就是和同事處不來。有的,是答應的事情轉頭就忘。有的,是喜歡自作主張。還有的,遇見點事就到處甩鍋……
想要勝任一份工作,硬技能只是一部分。軟技能也很重要。
比如,銷售。
你覺得銷售需要什麼軟技能?不少人的第一答案,是:外向。因為外向的人容易和別人建立聯絡。或者,看:抗壓能力強,是不是能堅持。
湯君健老師的答案,不太一樣。
不少金牌銷售,都不善言辭。所以,用是不是能言善道來判斷,很容易看不準。同時,業績優秀的銷售,也不太需要抗壓能力。
如果找銷售人才,他建議看兩點:成就動機,人際理解。
說人話,就是:願意給自己設定更高的目標,以說服他人、拿下訂單為驅動力的人。同時,富有同理心,能理解他人。
好的。那麼,怎麼判斷面前的人,是否有這些素質呢?
還是請他舉例說明,不要假設。
什麼意思?
很多人會犯一個錯誤,虛構一個情景,問對方假設性的問題。
這就好比——“我和令堂同時掉進水裡,你先救誰”這個問題一樣。你拋了一個虛假的問題出去,得到的也是虛假的思考和回答。
如果對方經驗豐富,就會微微一笑,說上一大堆正確的廢話,而你也還沒有辦法反駁。所以,你還是要和考察硬技能一樣,問他:你之前是怎麼做的?能不能舉一個“成功過的例子”?
用行為,去看待他的真實水平。
除此之外,湯君健老師還展示了一個專門針對於中小公司團隊,開發出來的軟技能清單。關於以“人”為中心的軟技能部分,如圖所示。

根據自己招聘崗位的需求,你就能判斷需要考察哪些軟技能。
好了。硬技能,軟技能。
能力合格確認之後,你可能還需要操心另一件事:他為什麼要來?


搞清楚動機,才能提供激勵
搞清楚員工“為什麼要來”,你才能激勵他。
很多管理者都很頭疼,自己的員工,好像特別難啟用。升職?他說不需要,你別想給我加工作量。加錢?起初兩個月還好。等他習慣之後,又回到了原狀。公開表彰呢?他們私底下,都說你畫大餅。
所以,你可能需要在招人的時候,就搞清楚對方的需求。
一般來說,正常的需求大概分成五大方面:情感、發展、健康、家庭和收入。
情感,就是對企業和團隊的認可,工作能帶來的成就感。發展,就是經驗的積累,能力的增強。健康,就是不想加班出差,希望工作和生活平衡。家庭,就是接不接受長期出差和異地辦公。收入,就是每月每年發到手的薪資。
瞭解了。那麼,怎麼識別呢?你可以試著,問三個問題。


三個問題,搞清楚對方想要什麼
1)薪酬、崗位、發展、職位、城市、行業、家庭。你會怎麼排序?
被問到動機,很多人會揣測你想要什麼答案,然後針對性回答。
這時候,不要讓他們“全都要”,讓他們試著“排排序”。
2)接著,你為此做了什麼?
即便是他上一個問題撒謊,在這一關,也多半會因為展開講述細節之後,言行不一致而敗下陣來。
3)最後,你想要企業給你什麼?
要知道,對方接受offer,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如果這一步沒有談明白,他入職後,發現自己想的和實際有的完全不一樣,遲早就會離開。所以,敞開聊。而且,聊點真實的。
不是說服對方改變自己的動機,在起初,就把彼此的期望和能給予的價值說清楚,達成“心理契約”。
這樣,團隊激勵,才有了一個基本的思路。
而在員工加入企業之後,問題就很自然地變成了:我們,能在一起走多久?


不要有“價值觀羞恥”
很多人在考察候選人的時候,喜歡”暗示“對方。
你願不願意加班?我們沒有大公司那麼多預算,你會大手大腳花錢嗎?等等。
這樣問的原因,可能是為了試探對方的選擇。
而一個人選擇的背後,就是看起來虛無縹緲的價值觀。
是客戶第一,還是股東第一?是質量優先,還是成本優先,或者環保優先?成就事業的過程中,遇到的選擇也很多,甚至比友情愛情中遇到的選擇更多。
價值觀,可能最終決定了你們能走多遠。
但是,如果只是“暗示”,經驗豐富的老油條有一萬種辦法說的你眉開眼笑,但又不會透露出真實想法。同時,創業團隊又不像大公司,有自己成熟的價值觀評價體系。
那麼,怎麼辦?
與其猜來猜去,不如大大方方地利用面試機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宣匯出去,開誠佈公地讓候選人自己選擇。
不要有“價值觀羞恥”。
比如,作為創業團隊,你們沒有成熟的體系流程,員工必然要額外付出時間投入工作。你就坦誠地告知你們的作息時間,好處是成長的快、能獨當一面,缺點是工作勢必會侵佔生活。
能夠接受這樣的工作節奏就加入,而不是帶著不一樣的價值觀預期,進來之後彼此痛苦。
再比如,你們公司信奉省下一切成本,提供高性價比的商品,讓利給使用者的理念,那麼,”成本導向“就是你的價值觀。
你乾脆就直接告訴候選人,你們公司的風格就是如此,和別的公司高舉高打的習慣非常不一樣。如果他能夠接受這個理念,那麼就加入;如果不能接受,那麼就不要浪費彼此的時間。
醜話說在前頭,合作反而會少掉很多後患。


總結一下。
想要找到對的人,很難。不光要在渠道上絞盡腦汁,面對人才的考察,也要慎之又慎。
所以,湯君健老師建議,把硬技能、軟技能、動機、價值觀做一些全面的考察。

特別感謝湯君健老師的分享。
是啊。很多時候,我們在管理上遇到的問題,當然和管理者本身有關,但也有很多時候,和員工本身有關。
當你遇見對的人之後,你會發現,之前困擾你的問題,一下子就去掉了大半。你一說,對方就懂。懂了之後,還特別主動,能自發想到很多解決辦法。
你一下子就覺得,走路都是輕飄飄的,呼吸都變得舒暢了。
就像寧高寧老師說的那樣。人對了,什麼都對。空氣都是對的。
所以,在招人的時候,一定要花大力氣。寧願花一個月,看1000份簡歷,談10個小時,找到一個人。也不要隨意招人,進來之後發現不對,三個月走掉,甚至,試著花三年去改變他。
招不到人,就一個問題;招錯了人,會帶來無窮無盡的問題。
與你共勉。
*文章為湯君健獨立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湯君健主筆/ 景九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481篇原創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