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大學校長在2022年授予程先生“2022 名譽大學院士”時的“讚詞”轉發如下:
程介明先生出生於抗戰期間的昆明,因此他的名字中帶有“明”。1949 年 3 月,他與家人從上海搬到香港,他在大學之前就讀於七所不同的學校。
程教授擁有香港大學物理及數學學士學位(1966 年)、數學特別學士學位(1967 年)和管理與規劃教育碩士學位(1983 年),以及倫敦大學教育學院(現為倫敦大學學院)的博士學位(1987 年)。
程教授是筲箕灣工人階級區的私立中學 Elementi College 的創校校長,他也曾在港大馬路對面的著名聖保祿書院任教。
他在 1970 年代積極參與當地教育政策,並繼續成為教育委員會的有影響力的成員,該委員會於 1999 年啟動了全面的教育改革,引發了教育系統的 3-3-4 結構性變革。
在學校任教 15 年後,他擔任了 9 年的校長,於 1984 年加入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從那時起,他就一直在學院工作。
程教授的研究重點是教育規劃、政策制定和改革。他的定性研究課程是香港大學的第一門此類課程,併成為他在這裡的標誌性課程。1996 年至 2006 年,他擔任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的客座教授,以文化和教育課程而聞名。他是 1980 年代初第一個研究中國教育體系的人,並曾在內地許多著名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他是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的成員。
程教授於1995年獲委任為香港大學講座教授,並擔任多個領導職務,包括教育院長、副校長、校長高階顧問、舊禮堂及李希慎禮堂舍監,以及柏立禮書院院長。自 1980 年代以來,他定期在《信報》的每週專欄中分享他的專業知識和見解——至今他仍然在撰寫該專欄。
程教授於 1999 年創立香港大學發展及校友事務處,積極支援大學各學科的工作,並在母校和香港大力發展慈善文化。
在全球範圍內,他曾擔任許多主要國際組織的諮詢研究員,包括世界銀行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使他走遍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村莊。他參與了許多國家的政策討論、評估和培訓,並以其對社會變革及其對教育影響的關注而聞名。他是倫敦大學學院教育與社會學院榮譽院士,也是香港教育研究協會的資深會員。



程介明先生素描畫像 (邢小群 繪)

茱萸未老歲歲育人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學術顧問顧明遠先生撰書

程介明:理想的教育過程
——經歷要多、考試要少、空間要大、情感要深
首先,我來談談目前全世界的現狀。歸納起來,我認為有三點:一是社會變了;二是世界亂了;三是科技狂了。簡而言之,“變了”“亂了”“狂了”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常態,也是當下的教育面對的常態。
“社會變了”,指的是後工業時代的生產不再是為了滿足需求,而是為了營造慾望;生產特點已經從大量生產轉為少量多款;以前年輕人講究安居樂業,現在年輕人要不落俗套,嘗新嚐鮮;新生代的幸福觀、職業觀、成功感、滿足感都已經大不一樣。“世界亂了”,是指毫不掩飾的保護主義、不由分說的跨國干預等等。“科技狂了”,則是指虛擬世界超越了現實,真假難分;機器智慧替代人類勞動,甚至有可能超越人類;雲端生活超越邊界,讓很多人小圈自賞;大資料超越個人,隱私保護存憂。
對此,我們的下一代必須是新的一代,必須在知識技能、待人接物、品質品德、價值觀這四個方面有全新的要求。比如,知識技能方面,要知識廣博、善於鑽研、敏銳觀察、樂於學習、維持好奇、有全球視野;待人接物方面,要善於溝通、有團隊精神、樂於助人;在品質品德方面,要積極向前、勇於承擔、敢於創新、不斷探索、永不氣餒;在價值觀方面,要渴望和平、熱愛自然、堅持正義、維護公平,等等。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培養新一代呢?我認為,全方位培養好新一代,需要作以下幾個方面的改變:從經濟話語轉向人文話語,從知識技能轉向核心素養,從研究教法轉向研究學習科學,從課程科目轉向重視學習經歷,從學生懂些什麼轉向學生能做什麼。
以我的觀點,理想的教育過程應該是:經歷要多、考試要少、空間要大、情感要深。
一、經歷要多。哈佛大學認為學校不僅要向學生提供優秀的教師和優良的教室、圖書館、實驗室等,還要讓學生可以到別的國家、地區去旅遊、服務甚至參與建設。
二、考試要少。新加坡宣佈從2019年開始,小學一、二年級取消考試,並且在3年內,逐步取消小三、小五、中一、中三的年中考試。2017年,韓國宣佈初中3年裡至少有一學期不考試。
三、空間要大。2012年,哈佛大學在給所有新生的一封信中,鼓勵他們休學一年,不上課。信中寫道:新生們進入了某個專業,常常不知道這個專業是做什麼的。因此,希望新生第一年不要來哈佛上學,也不要到別的學校去上學,除此之外什麼都能幹,可以旅遊、可以進行商業實踐、可以運動等等。哈佛大學希望每一個新生都能真正認識自己,這就是給學生以更大的空間。
四、情感要深。克里斯·坦森教授寫了一本書叫《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書中寫道,哈佛商學院畢業生每5年都會組織一次聚會,第一個5年重聚時,同學們都意氣風發,前程無限;第二個5年,大家都美滿幸福,勞碌無暇;但當第三個5年聚會時,有些校友出現了危機,事業失利,家庭失和;第四個5年重聚時,有些校友甚至出現了人生重挫,身陷囹圄。
到底應該如何衡量自己的人生?坦森指出,“認真思考並努力尋找你的人生目標和使命宣言,那將是你所擁有的最重要的東西”。
恭賀程介明先生八秩華誕



中西奔走道心丹,
港島培元起杏壇。
情意學習求返本,
堅強教育主迎難。
堪為祭酒興詩樂,
甘作園丁灌桂蘭。
智者何憂仁者壽,
奉觴遙祝日清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