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我的朗讀者 我做你的擺渡人
戳藍字一鍵關注擺渡人

☾
每晚21:39
無論你在哪裡,請記得開啟手機。
♪點選播放即可收聽主播朗讀音訊
文:明冬
來源:十點讀書(ID: duhaoshu)
-1-
“只想好好過個日子越來越難了”
前幾天,和朋友聊起央視今年的“3·15晚會”。
說到某平臺上門修家電,明明只是個成本不過百的小問題,卻一次收費了大幾百甚至近千元時,我朋友的情緒一下就激動了。
細問下來才得知,因為家裡的洗衣機不排水,朋友就約了師傅上門維修。
本以為不是什麼大事,結果師傅的描述很嚴重,還要求朋友付了近五百塊更換一個零件。
更換完成後,師傅叮囑朋友要等一等再用,等到晚上試用時,洗衣機還是不能排水。
和平臺聯絡後,平臺又派來一個師傅,張口又是要付費換零件。
抱著“修都修了總不能半途而廢”的念頭,朋友來來回回花了一千元,才修好一個在二手市場只能賣幾百塊的洗衣機。
她苦笑著說:
還好修好了,我只是心在滴血;如果過幾天又壞了,那我真要吐血了。
真不知道為什麼,明明想精打細算,結果錢還是莫名其妙花多了,想好好過個日子,怎麼就那麼難。
是啊,普通人能有多大的要求,單單支援普通的生活,就已不易了。
忙著上班帶娃料理家事還不算,還要和商家們鬥智鬥勇,一不小心就遇到了“刺客”,花超了預算。
有人下樓買點水果,賣相普通,分量也不多,就花掉了一百多。

有人隨意進入一家不起眼的小店,買一盒看起來很普通的零食,就可能給自己買回一瞬間的“心絞痛”。

有人在商場買話梅,一百八十九的價格本就不便宜了,商家還要耍小心思,稱重時不去皮,把紙袋子也賣出話梅錢。

諸如此類的“消費刺客”,在日常消費中還有很多。
更糟糕的是,有些“刺客”可能厚著臉皮可以推辭,但有些坑,真的會讓你踩下去難受,又不好拔出,有苦難言。
比如說我朋友修家電的事,這種利用普通人不瞭解相關領域,漫天開價的情況。
假如沒兩把刷子,你都不知道對方是忽悠你,還是事態真嚴重到了不得不立刻解決的地步。
再比如理髮行業吧,可能標價是一回事,付款又是一回事,關鍵是頭髮已經理了,很多人都只能默默選擇吃啞巴虧。

便宜點的洗剪也就算了,如果還涉及燙染,那很可能隨手一“刺”,幾天的工資就花進去了。

就更別提那些明目張膽缺斤少兩和亂收費的,遇到一次,不僅錢包受損,一整天的好心情都搭進去了。


不由得想起,前陣子《哪吒》2上映時,裡面土撥鼠被砸碗的片段在各大平臺上爆火。
很多人都在評論區說:“土撥鼠有什麼錯,它們只是想吃個飯。”
那像我們這樣的,為三餐一宿奔波賣命的“土撥鼠”,何錯之有呢?
為何要在一次稀鬆平常的消費中,被商家冷不防刺一下,血流不止呢?
千言萬語,唯餘嘆息。
遇到無良商家,永遠不是消費者的錯,但遺憾的是,也很難因某個消費者改變。
普通人能做的,唯有不立危牆之下,擦亮眼多詢價,儘量在消費前讓整個流程透明化。
先保護好自己,而後才是等環境慢慢變好。
-2-
“花小錢辦大事是奢望,花大錢辦不好小事,才是現實”
當然,聽完上面的例子,可能有人會覺得:“反正一分錢一分貨,花了大價錢,至少拿到手的會是好東西。”
如果真這麼想,那你就天真了。
這年頭,花小錢辦大事難,花大錢辦小事,也容易翻車。
那些意料之外的“消費刺客”就不說了,買的時候我們根本沒想過會花那麼多錢。
即使是明碼標價的高價商品,也有可能是等你自投羅網的陷阱。
超市裡的高價水果禮盒,相信不止一個人買過。
本想著價格不菲,包裝體面,拿去送人或待客正合適。
結果到頭來,錢全花給了“面子”,精美包裝中藏著的,不少是不新鮮的、甚至發黴的水果。

還有那種“普通版”和“升級版”的營銷套路,更是坑過無數人。
有多少人在買鞋買衣服時,糾結來糾結去,最後本著便宜沒好貨的心態,加錢買了優質款、旗艦款等看似更好的商品。
結果拿到手,發現和普通版根本沒區別。
嗯……也不準確,至少價格上有區別。
至少,這下商品出問題了,不能再說人家是“便宜沒好貨”了。

可能會有人覺得自己很清醒,有足夠多的閱歷和足夠高的認知,不會花大錢買這些“智商稅”的東西。
但有句話說得好:“你不是不會上當,你只是沒有遇到合適你的騙局。”
之前刷短影片,曾關注過一位碩士畢業的博主,她平時的穿搭都是平價又好看,還經常總結商家的消費陷阱,提醒大家不要上當。
但自從懷孕生子,變為“寶媽”後,那些她自己躲過去的坑,全都一個不落為孩子踩了一遍。
什麼高檔定型枕、嬰兒學步車、嬰兒零食、兒童醬油,還有高價進口的寶寶內衣,樣樣都不便宜,而她全都買了一圈。
粉絲勸她要理智消費,她說她也知道,但看到別人家孩子有,就覺得“再苦不能苦孩子”,自己也得買。
但事實上,很多“嬰兒特供”不是對嬰兒成長無益,就是真實成分和成人使用食用的相差不多,根本值不了那麼多錢。
小孩不會說話,沒法告訴大人哪些需要,哪些不需要。
大人又捨得關心孩子,生怕有一點虧待。
商家便瞅準了這一點,拼命製造需求、抬高價格。
行為經濟學中有一個“心理賬戶”效應,簡單說就是,我們會把錢在心裡分成不同賬戶,每個賬戶額度各異。
有很多人平時捨不得為自己花錢,卻願意無條件花在家人身上。
就是因為在他們的心理賬戶中,留給自己的錢,遠沒有留給家人的多。
而這種現象,在顧家的中年人身上,尤為明顯。
《影響力》一書中論證過,人們在購買東西時總會下意識將價格高等同於東西好。
但在我看來,這個觀點不夠完善。
如果只是去樓下超市買常吃的菜,漲價五毛一塊我們就能看出。
但一旦我們不夠了解要買的東西,比如場景或所購商品變陌生,那這種“下意識”的情況就會變多。
這也是為何旅遊景點的東西總是更貴,一些購買頻次低但重要的東西,比如婚戒、大件家電,總容易埋更多坑。
如果你不想花了大錢還沒得到好結果,可以試著努力減少這種“陌生感”。
記住,花錢是消費所必須的一步,但永遠不是最重要的一環。
-3-
“人到中年,不管再有錢,都別買這五樣東西”
馬伊琍在採訪中提到過,自己從來不亂花錢。

身為知名女星,她的賺錢能力遠超過我們普通人。
但她同樣明白,賺錢不易,不能亂花錢。
明星如此,對普通人而言,學不會花錢,更是會把日子過得一團糟。
商家的行為我們左右不了,層出不窮的套路和營銷手段也防不勝防。
想在刀光劍影中捂緊錢袋,就需要我們頭腦更清晰,花錢更慎重。
特別是以下5種東西,不管你多有錢,最好都不要買。
(1)短期用不到的不買
很多商家會用販賣焦慮作為營銷手段,為消費者預設問題,再賣給你解決問題的商品。
比如前兩年日本排核汙水時,很多商家都在營銷平價防輻射服。
平價是真平價,沒用也是真沒用。
《斷舍離》中有個觀點:“在處理家裡的物品時,我們要以自我為中心。
我需不需要它,它能夠帶給我什麼作用,或快樂。”
消費時,儘量以“我”為中心,思考哪些對我有用。
別被商家帶著走,讓廣告代替思考,買一堆商家告訴你有用的東西。
(2)超出能力範圍的不買
之前流行“雞娃”的時候,整個社會都在說一定要富養孩子,不能窮教育。
有多少家長,咬著牙砸錢到天價學區房、昂貴補課班、教輔材料上,不僅搞得家庭財政狀況亮紅燈,還讓全家人壓力巨大。
其實回過頭看看,那些錢大多都打了水漂,白白餵飽無數商家。
當然,只看消費目的,雞娃比借錢買包買表等,來得有價值些。
但本質上,所有超出能力的透支型消費,都是愚蠢且無意義的。
《富爸爸窮爸爸》裡說:“負債買來的不是資產,而是枷鎖。”
長久安穩的持家之道,一定是小心駛船,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把日子過好,讓家人安心。
(3)功能重複的不買
商家的套路之一,就是給功能相似的商品起不同的名字。
可能細究下去,是有差異,但普通家庭根本用不到那麼多東西滿足日用。
比如說有了破壁機,就不用買豆漿機了。
有一個空氣炸鍋,烤箱的很多功能也能覆蓋。
實在有需要了,再花錢補上也不遲。
特別是遇到一些新奇的網紅產品,比如酸奶機、電動打蒜機等,一定要提高警惕。
這類商品要麼意義不大,買回來只能閒置;要麼是有更便宜的平價代替,只是“換皮”銷售。
功能重複的東西買多了,不僅佔空間、浪費錢,還難打理,百害而無一利。
(4)不能堅持使用的不買
當代人必踩的坑中,一定少不了健身房辦卡。
辦一年的卡,除了去洗過幾次澡,大部分都吃了灰。
早幾年短影片剛火時,鋪天蓋地都是短影片培訓課;最近ai時代到來,又有很多機構趁風口賣ai培訓課。
很多人跟著風口去買課,買回來也就擱置了,下次出現新事物又會去買,美其名曰“知識付費”。
誠然,這種投資自己的消費,當然要有,但也要考慮自己的情況,不要求難貪多,否則錢花了不少,本事一點沒長。
更不要染上“假裝學習型”人格,以為自己報了班,就等於自己學到了知識;以為自己辦了卡、買了運動裝備,就等於會健身運動。
到頭來,不過是哄騙了自己,浪費了金錢,一無所獲。
(5)猶豫糾結的不買
如果以上幾點你拿不準能不能做到,那隻看這一條就夠了。
任何時候,任何東西,如果你在買和不買之間猶豫,說明它大機率不買更好。
這就像丟東西一樣,一切你覺得可丟可不丟的,都是丟了最好
當然,這並不是在提倡過度節儉,事實上,如果一個人失去花錢的樂趣,那他掙錢時也會更缺乏動力。
這裡只是想說,花錢的慾望是無窮的,但人能掙到的錢畢竟有限。
如果一樣商品從購買時就在猶豫,那大機率後面會後悔。
或是因為價格,或是因為有平替,或是因為其他原因。
與其等到後悔時,再懊惱沮喪,將消費的快樂加倍償還回去。
倒不如拿錢去買真正不可替代的,能讓自己愉悅的東西。
著名商業顧問劉潤說:
如今的世界,正在經歷一輪大的經濟下行週期。如果你覺得冷,那這是對你的體檢,也是一次考驗。
時代在變,風浪不息,身為普通人,改變不了什麼,能做的唯有提升自身的抗風險力。
偶爾被商家坑一次,花錯一筆錢,這是人之常情,在所難免。
只要我們下一次花錢時能更加理性,只要能幫我們完善平時的消費習慣,那就不算一無所獲。
-End-
作者簡介:明冬,課虛無以責有,叩寂寞而求音。文章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30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

在兵荒馬亂的朋友圈
謝謝你不是為我而來,卻能為我而留
如果不能渡你上岸,我願陪你數盡人生波瀾。

你的每次分享,就像給擺擺 一個愛的抱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