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對我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

這篇文章是為了梳理我與錢的關係,以及我的金錢信念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為什麼我願意用信用卡分期付款學習英語,2 萬多去學一個當時可能用不到的技巧?為什麼我現在還是覺得很多東西都很貴,明明買得起?我的金錢觀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

錢可以帶來開心

小時候,家裡很窮。我的記憶裡大多是幹農活,以及上學和去學校的路上(因為路途遙遠)。家裡錢的來源只有一種:作為木匠的爸爸農閒時為附近人家做木質傢俱。
小時候,我很少能接觸到錢。過年的壓歲錢最後都得上交,上學幾乎沒有零花錢。記得一毛錢可以買一根辣條,偶爾能吃到,覺得一毛錢的價值很大。那時候,我從未糾結過“買什麼”,而是“能不能買”。
從家庭中,我可能繼承了“錢難賺”的信念,但我可以確定的是,錢可以帶來開心。小學時,偶爾用一毛錢買到辣條,那是短暫的快樂。高中三年,每月我有一些生活費。每次月底回家,我都會省下一些錢給奶奶買點零食,當奶奶跟其他人說這是我孫女在縣城給我買的時候,我是驕傲的,我是開心的。

錢可以買到超越時間的東西

2009年,在我的世界裡,掙錢的方式大概有三種:一是會一門手藝,比如木匠和理髮師;二是做生意;三是外出打工。
家裡幾代人都是務農,我沒有手藝,也不會做生意,所以我只能外出打工。
第一次有錢是工廠生活時,雖然收入微薄,但生活花銷少。我記得用工資買過書,比如《守望Manhattan》和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集。當時覺得,錢可以換來一些超越時間的東西。

2009 年年底的日記

然而,錢也讓我付出了代價。2010年3月,我被勞務派遣騙了2000塊,相當於一個月的工資。這次被騙讓我暫時無法離開工廠學習程式設計,我並沒有感到憤怒或絕望,而是意識到自己很無知。這次的經歷讓我明白,錢可以再掙,無知可以去學習。
2010年底,我攢了9000塊,幾乎用光所有存款去交程式設計學費。但學費只夠支付一個學期,剩下的學費和生活費根本無著落。是誰給了我這樣的勇氣?或許是從小的農村生活告訴我,只要手腳健全,就可以生存下去。

錢可以買到想要擁有的經歷

2012年3月,我每個月還在還程式設計學費,又選擇用信用卡分期付款,報名了一個2.5萬元的英語課程。每月需還2000塊左右,那時我工資只有4000塊,扣掉房租後,剛好夠維持生活。

2012 年 3 月 31 號的日記

22歲的我,對錢依然沒有太多概念。當時,我的目標只有一個:我想知道如何像同事一樣自信又能說會道。高中畢業的我,覺得學習英語可能是一個突破點,這也是被一句話所啟發——多學習一門語言,相當於多掌握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2016年底,我已在職場中工作了好幾年,我幾乎沒有任何存款。那段時間,我的支出大多花在學習、玩飛盤和為父親治病上。

2016 年 10 月 17 號的日記

但到了2017年10月,我存了13萬。這次,我選擇用所有的積蓄出國留學。我不知道一年後會是什麼樣子,但至少能去一個新國度體驗人生。我想,這個過程本身就值得。
從2012年開始花錢報名學習英語,後來又花錢去提升學歷,最後到2017年的留學經歷,錢變成了我追求更廣闊世界的工具。
2024年11月,我工作上的收入已不再是簡單的安全感,更是一種價值的體現。包括最近我開始提供諮詢服務,即便我告訴對方費用是自願的,不給也沒關係,但每次收到錢,除了滿足感,更加會覺得我的價值被認可。
在消費上,我的購買力比以前高了很多,但我依然捨不得買稍貴的品牌。或許,這是節儉慣了;或許,是過去匱乏感的延續。
在親密關係中,我希望對方多承擔一些,卻又因此感到愧疚,總想著用某種方式追平。

錢可以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為什麼我們還會看得那麼重要?

2021 年 8 月 29 號吃飯時收到的幸運餅乾裡的一句話,當時正在看老友記

透過寫下這些經歷,我意識到,雖然關於錢的某些答案我仍然不夠清晰,但我逐漸明白,錢不僅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能量。它連線著我的價值觀、選擇和生活意義,幫助我去探索、去嘗試、去創造更多的可能性。這些可能性,或許就是錢的真正價值所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