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晨曾經無數次在腦海中構建那個“買房”的場景,當她真正買下房子的那一刻,整個人是“懵”的。

抵達彼岸
“我要去買房子”,陳晨話音輕落,但決定,震耳欲聾。
2022年,她語氣平靜地宣佈這個計劃。陳晨父母愣了愣,把目光投向她:“你怎麼可能去想這種事情?”他們覺得陳晨在鬧著玩。
陳晨第一次見他們那麼吃驚的表情。
那一年,她25歲,月資3千,同時做幾份兼職,三年時間攢到了22萬。
這是陳晨人生中第一次買房,為了不踩坑,她早早在網上做了大量攻略——看樓盤的開發商過去有沒有違規記錄、期房附近地鐵線路規劃,以及交通便利性、後續稅費、轉手費用等等。
做完詳細“背調”後,她決定領著爸媽去看房。
陳晨性格不算外向,在陌生人面前話偏少。唯獨買房這件事上,她一進屋就開始和中介說個不停。她第一次感受到主導權,“如果是家人買的房子,我沒得做選擇;但現在是用我自己的錢來買房,我可以決定把錢花在哪”。但中介帶她看的房子“越看越大”,她都買不起。
她前前後後看過不少房子。有的戶型不好,有的朝向陰涼,有的小區太老,有的位置偏僻,有的牆體掉渣……爸媽覺得哪個都不行,環境不夠好;但陳晨覺得哪個都行,她更在乎房子的價格,只要以後還月供的壓力能小一點。兩千五的月供是她能接受的最大範圍。
陳晨說,市中心位置的期房,面積普遍在七八十平,月供價錢遠超預算。父親建議她換個方向,買一間公寓或者沒有房本的房子,這樣就能全款買下,不用揹負後續壓力。

陳晨把桌面佈置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但陳晨有她自己的想法。
“期房的話,不能保證交付的問題;公寓的話,稅率非常的高;如果是沒有房本的房子,就容易有產權糾紛。”陳晨堅信,便宜肯定有便宜的道理。她不想承擔任何的風險。
最後,她決定買一個二手房,兩室一廳,首付22萬,月供1800,緊鄰地鐵站,下樓便是商場。房子價效比高,距離爸媽家只有2站地鐵。她對此很滿意。
儘管攻略做得再完美,她還是逃不掉狼狽的時刻。
陳晨買的房子位於老小區,樓齡有20多年,供暖不太好。她剛搬進去沒多久,房子就漏水了,水順勢嘩嘩地流到樓下,暖氣全壞了,陳晨只好一盆一盆地接水倒掉。
很快,爺爺也知道她買房了,老人家第一反應是:“你哪來這麼多錢?別幹不正當的事!”再後來,訊息傳遍老家,親戚鄰居們先是感到震驚,然後紛紛跑來問陳晨,是怎麼在短時間賺這麼一大筆錢的,他們想讓她去教教自家孩子。
這些評價並沒有影響她,她知道買房是自己想做的決定,不為任何人。陳晨從小出生在農村,學生時代成績平平,步入社會後做著一份普通的工作。她沒想到,有一天,聚光燈會照在她的身上。簽下購房合同的那一瞬間,她說,那是她人生的高光時刻。

陳晨擁有了自己的房子

找尋生機
在燈光亮起之前,她一直在縫隙裡找光的痕跡。
1650塊。這是陳晨初入職場領的第一份工資。
那時她在實習,做的是“文員+前臺+人事”的工作,沒有雙休,一週只休半天。好不容易等到休息日,陳晨不捨得把時間花在睡覺上。不然一覺睡醒,睜眼又該上班。
她像機器一樣連軸轉了三個月,每天都被低沉的情緒籠罩。
實習結束後,她換了家公司,從事新媒體運營。每天7點半出門,6點多下班回家,月薪3千多。從家到公司7公里左右的路程,因為早高峰堵車,要坐2小時的地鐵和公交才能到單位。她不喜歡這種被壓制的束縛感。
與之相對,做兼職能讓她感受到更多自由和無拘。
實際上,高中畢業後,陳晨就已經忙碌於各種兼職。高考結束後的暑假,她去商場最繁華的地段賣雪糕,一下午能賣出去兩百多,她嚐到了賺錢帶來的成就感。到了念大專,她每個假期都會到超市做促銷員,一天能賺一百多塊錢。
等到正式工作,不上班的時間裡,她都在瘋狂做兼職——公眾號編輯、社群好物博主、上門喂貓、接商業合作、開網店……雖然收入的情況起伏不定,時好時壞,但碰上情況不明朗,她會立刻換賽道,嘗試新的領域。
工作零零散散地向她砸來,她總能穩穩接住,因為陳晨平等地看待每一個賺錢的機會。
這些“散活”在大部分人看來並不起眼。當她出門被問到要去哪時,她不太好意思告訴父母自己去上門喂貓賺外快,只撂下一句:“我出門玩。”
陳晨認為,老一輩或許是好面子才覺得:“幾十塊錢有什麼可賺的?”但陳晨不認同:“正是因為有了賺小錢的機會,才有了賺大錢的機會。”她相信積少成多的力量。
現在,她的“上門喂貓”事業已經持續三四年了。從2019年開始,她每逢春節都會留意網上有沒有需要幫忙上門喂貓的帖子。陳晨說,在市區3公里之內,按貓的數量收費,每隻貓40元。平均每天能接3到4單,有時甚至接5單,持續做20多天,能掙到六千多塊錢。
平常下班後,她會抓緊回家做兼職,幫公眾號編輯文章,每個月能再多掙一千多塊,還會幫一些媒介公司寫稿子,一個月能增加六七千的收入。
線上兼職做一段時間後,陳晨有了自己的粉絲基礎,她開始建立社群,專門做好物分享,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掙三四千,但月入僅幾百的情況也常有。
隨著社群逐漸成熟,有不少商家找到她,讓她幫忙推廣店鋪,繼續賺錢。眼見著效益增長,陳晨決定和朋友合夥開網店,賣自己的產品。在疫情之前,網店生意最火熱的時候,她每月能有一萬多的收入。
後來,她繼續找尋新的賺錢賽道,比如到社交平臺創辦新的賬號,5個月把賬號做到了18萬粉絲,期間對接一些品牌合作,掙到了幾萬塊,如今她在抖音經營著“洛小包”賬號。

搬進新家後,陳晨邀請朋友們到家裡打麻將
不停做兼職的背後,正是她對生活的明確規劃。
高考結束後,她的分數距離本科分數線還差30多分,最後被市裡一所大專錄取。沮喪之際,她愛上看勵志演講類節目。也是從那時起,她意識到,人一定要站在舞臺中央,才有話語權,才有選擇的權利。否則,只能淪為生活的配角。
在陳晨的成長環境裡,有許多從農村出來的青年,會在高中後輟學、早婚生子。上了大專,她開始認識一些家庭條件不錯的同學,他們一般家裡都已經買好了車子和房子——“好羨慕啊”,陳晨的聲音放緩。
在她看來,這些同學能在群體裡收穫不同的地位,被不一樣眼光注視著。畢業後,她想靠自己的能力賺錢,獲得一些成績,成為不那麼平凡的人。
她也想站在成為舞臺中心。

陳晨讀書期間去超市做兼職

極儉人生
為了實現存錢買房的目標,銀行卡里有幾十萬的時候,陳晨一分也不捨得花。
陳晨對節儉式消費有一套自己的認識。按照她的邏輯:“把錢省下來,本身就有成就感;而省錢的過程因為要做攻略,所以不僅省到了錢,還收穫到商品價格虛高背後的‘知識’。”
有時她也分不清自己是省錢的慾望太強,還是好奇心太重——她會為了拔一顆智齒,花三天時間在網上查攻略;她也會為了判斷一件羽絨服是鴨絨或鵝絨,必須確認它的真實價格,而貨比三家,一再甄別後再購買。
長期泡在各種攻略帖子裡的陳晨,能用300塊錢買到4雙正版運動鞋。做攻略成為她消費前的習慣,她絕不上價格的當。早在高中的時候,她就有過和淘寶客服砍價的經歷,那次直接給她減免了5塊錢。
每個省錢的日夜裡,陳晨的存款金額也在蹭蹭上漲。

陳晨一點點地靠近首付目標
她特意把攢下的錢都存到同一個地方,這樣看著更一目瞭然。她每週會點開兩三遍餘額介面,“看到錢慢慢累積起來,心裡就很激動”,但她要剋制表情,因為身邊除了最好的朋友,沒有人知道她要存錢買房。
陳晨沒告訴家人,擔心他們知道後,會勸她換個方向,比如買輛車。因為在父母眼中,“女孩子沒必要這麼辛苦(去買房)”。
如今,在家人朋友看來,陳晨依然是一個極度節儉,“過得非常辛苦的人”。但她並不這樣認為。做攻略不僅僅是為了省下錢,她能收穫一份超出自身原有認知範圍的資訊,這種愉悅感也是另一種高光時刻。
陳晨不知道如何將這種感受告知外界,她也不奢求父母能夠共情,”他們只會覺得花這些時間掙個十幾塊、省著十幾塊沒必要,這樣的生活沒有太大意義。”
從前,面對這種情況,她會想和跟父母爭辯出個結果。但有一天,她發現無論自己說什麼,都無法改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於是她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讓自己平靜接受這一切,不再作任何說服工作。
即便已經買房了,陳晨節儉的習慣持續至今。每天的開銷一般不超過30塊,通勤花費6、7塊錢,午飯點外賣花20塊,晚飯自己回家做。
新家的吸塵器是讓朋友買的,吃飯的桌子是從哥哥家裡拉來了的野餐桌,窗簾是從老家帶上來的,床也是從哥哥家裡搬的。
她只花了150多塊,為主臥新添了一個拼裝的塑膠衣櫃。

陳晨在新家養了4只貓

周圍的注視
陳晨曾經無數次在腦海中構建那個“買房”的場景,當她真正買下房子的那一刻,整個人是“懵”的。
簽完合同的那天晚上,她坐車回家。透過車窗,她望向路邊閃爍的街燈,隨即襲來的是一種強烈的不真實感。“我從小是一個做事三分鐘熱度的人,沒想到有一天,自己居然真的買了一套房子。”陳晨說。
付完首付的晚上,陳晨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琢磨著要怎樣佈置自己的新家。她下載了模擬裝修的手機軟體,在虛擬“客廳”裡調整各種擺件的位置,“牆上要掛什麼、沙發顏色選什麼,跟過家家一樣”。
她當了一晚上的“設計師”,沒睡著,第二天直接去上班。
2025年,陳晨去參加了高中同學的婚禮,有些人驚訝於她能獨自買房,有些人則在聚會中好奇她如何賺到這麼多錢的。
她在聚光燈的照耀下,一點點走向舞臺中央。
但在老一輩眼中,陳晨買房不完全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這以後結婚可就困難了”,爺爺惆悵地說。
她理解爺爺的顧慮。在當地傳統觀念裡,一旦女孩變得獨立後,很難再去融入一個新的家庭。畢竟比陳晨年長很多的長輩,有些到了四十多歲,都沒能在市裡買一套房子。
談及婚育問題,陳晨媽媽其實不希望女兒過早結婚,但媽媽內心也在矛盾。
陳晨曾經問她:“如果重新給你一次選擇的機會,你還會結婚嗎?”媽媽覺得,如果這份工作能持續掙到錢,她不會結婚。“那你為什麼還要建議我去結婚?”媽媽說:“因為大家都是這樣的。”
陳晨才意識到,傳統的觀念根深蒂固,一時之間很難被改變。買房之後,她至少能在婚育這件事情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比如,不用再因為男方有房而必須結婚。
讓她意外的是,她將自己的經歷釋出到社交平臺後,私信中湧入不少勸告的聲音:“你可能很難結婚了。”這種觀念同樣束縛著許多年輕人。
自從她買房後,家人對她的態度發生了很大改變,在很多事情上,家人更願意聽取她的意見了。面對外界聲音,她變得更有勇氣,也逐漸活得輕盈起來:“大不了我就不聽了,我走得遠一點總可以吧。”
房子成為她打破傳統枷鎖的底氣。她曾經想過,如果能有一筆屬於自己的存款,那麼空缺個半年或者一年也沒問題,但如果手上一點東西都沒有的話,就真的沒有選擇權了,哪怕是月薪1000多的工作也得幹。
這種想法,會讓陳晨偶爾想起初入職場的自己。
月薪1650的日子像一個關不掉的彈窗,反覆跳出來提醒她,要努力賺錢,過上能夠獨立做主的生活。
付完22萬首付後,陳晨的銀行卡餘額裡僅剩5000塊,這是給小貓留的,預防它們生病救急用。她打電話告訴朋友,以後超過10塊錢以上的飯局不用喊她。而她也再次回到極儉生活的軌道,買10塊錢的衣服、20塊錢的鞋子,以及帶飯上班。

陳晨為了節省開銷而帶飯上班
買房後,她明顯感知到自己對消費有了更徹底的客觀認識。
她認為,如果跟隨當前的消費潮流,會被動地陷入資本灌輸的消費觀念裡,並不能真正地充實自己。這就導致,人感受到的,只有物理層面的臨時滿足感,卻沒有帶來長久的快樂。
“我嘗試過去買一些貴的東西,但是開心的時間很短,可能當天或者第二天就沒有動力了”,陳晨說。比起購物帶來的短時愉悅,她更喜歡賺錢和省錢帶來的自我價值的滿足。
買房,於她而言,不是終點。
水電費、暖氣費、物業費,小貓的治療費……這些都是離她更近、更切實的目標。也是這一個個目標在推著她不斷前進。陳晨說,沒買房之前,她最大的願望是去買房;但買房之後,最大的願望是趕緊還清房貸。
2024年,28歲的她還清了房貸。
40萬,她以每年還10萬多的速度,用三年時間還清。她還記得付完一筆貸款時的心情,就像當初付首付一樣,“還完又該錢包空空了”,要繼續賺錢。

陳晨為新家買的健身器械
如今,考研成為陳晨的新目標。她希望打破學歷的困境,去往更大更高的平臺。“我不可能永遠的站在原地,哪怕我最後沒有考成,哪怕只是別人覺得你只是去幹了一件徒勞無用的事情(我也願意)”,陳晨告訴「視覺志」。
不論是買房,還是考研,在做出決定後,她永遠是滿腔熱血去投入,義無反顧地完成。
她對未來有著理想化的憧憬——
希望明天會比今天好一點;希望今年和去年比,有點不一樣。
不希望我一直在同個位置;不希望十年以後我回想起來,只有買房這一件事情。



監製:視覺志
編輯:Zoey
微博:視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