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談了很多賺錢的事情,也就是開源,今天來談談省錢,也就是節流。
節流我以前經常強調很重要,不過發現很少談到節流的方法,覺得讀者應該興趣不大,畢竟大家都喜歡直接賺錢。
但節流真的很重要,我覺得自己在節流方面做得挺好的,所以今天來分享一些節流的建議給大家,希望對你有啟發。
1/ 先存錢後消費
「先存錢後消費」我覺得非常關鍵,我一般會訂立每個月和每年存錢目標,只有達到了這個目標,我才會開始考慮其他的開銷。
例如,我打算每個月存5000元,存下來之後,還有多餘的錢,我就不會太委屈自己,可能會買一些喜歡的東西。
但是,一旦存錢目標沒有達成,或者因為一些意外導致開支變大,我會選擇少喝一些咖啡,吃的便宜一點,煮更多的飯,讓存錢目標能夠達成。
總之,存錢目標是首要任務,這個沒有達成,其他一切都是免談。
有時候我會做的比較極端,衣服一年下來只買幾件,減少大部分的娛樂開支,做一些不要錢的娛樂,例如運動。
為什麼存錢對我來說很重要?
因為只有存下來的錢,我才有錢拿去投資,這樣才能擴大投資規模,投資規模越大,那獲得的收益才會越大。
我不太在乎投資的收益率,因為你錢少,就算收益率達到50%,1萬元只能賺5000元。
我寧願瘋狂存錢,擴大投資規模,到了100萬,只賺5%,但是就能賺5萬了。
像是最近有一次股票大漲,一天就給我漲了6萬,這個數量才是最爽的。
如果光看收益率有50%,但只賺幾千元,我內心反而覺得,這太虧了,要是本金多點就好,這是我不希望發生的事情。
2/ 假裝自己沒錢
這個也是我最常用的方法,我很喜歡把賺到的錢“藏”起來。
我之前玩牌就有一個小習慣,我會把賺到的錢放進口袋裡,假裝自己沒賺過。
只留下本金,這樣有一種心理感覺,就是你覺得只有本金了,你才會更加謹慎。
一旦你覺得自己賺得多了,你就會囂張,加大注碼,反而會把原本賺到的都給虧掉。
在現實生活中,我平時賺到額外的錢,我也喜歡“藏”起來,我的方法就是把錢放在一個完全不動用的銀行或券商戶口。
這個戶口只要把錢放進去,我就當這筆錢消失了。
我看到主要用來消費的戶口(支付寶和微信)沒什麼錢了,那我平時花錢就會更加謹慎。
人是很奇怪的動物,你天天開啟最常見的微信,發現裡面有幾十萬,你花錢肯定比你開啟微信發現只有幾百塊,要花得多得多。
所以, 你最好把你額外的錢都丟進比較難查詢的地方。
我一般微信上只有5000元,如果有額外的錢,也會故意轉進銀行卡,增加獲取的難度。
所以,有時候要買上千元的東西,我也會用微信上的5000元進行對比,而不是銀行卡的“鉅額財富”。
這樣會顯得上千元的東西太便宜了,我就會容易衝動消費。
3/ 少買知識付費
強調的是少買,不是不買,我也會買知識付費,我還賣知識付費 —— 我的知識星球。
但我看到太多的人,用知識付費來安慰自己,彷彿買了就是學了,這是在自欺欺人。
少買的理由有3個:
1)有些知識付費太貴了,你就算花錢自我投資,你也要衡量你自身財富的比例。
你就只有幾萬元,花幾千元去買知識付費,這個佔你總資產太高了,肯定別輕易買。
2)知識付費很多都是從書本中總結出來的,你還不如花點時間去找相關的書籍閱讀,不僅是省錢,而且是原汁原味,反而效果更好。
3)比起買,學是更重要的,有些知識買完之後,你需要學習和反覆消化很久的,並不需要買的頻率這麼高。
那什麼知識付費值得買呢?
那就是你比較難獲得的資訊。
很多課程其實書裡都有,那你就沒必要花錢,應該選擇多讀讀書自學。
就算你想聽課,也應該先去免費的平臺,例如B站,看看能不能獲取這些資訊,再去考慮要不要買。
那什麼是難獲得的資訊?
這個可能是屁股決定腦袋,那就是知識星球社群,別人的星球我也買了10+個,能夠近距離接觸大佬,看到大佬發表的內容。
這些內容一般都是私下圈子才會說的,包括運營策略、投資方法、好的網站工具、有價值的思維,這些不一定能夠在書裡看到。
感覺有點說遠了。
總之,對於知識付費要謹慎購買。
我一般關注了某個人很久,覺得他真的不錯,才會去買他的付費內容。
4/ 租房一定要便宜,但不能離工作太遠
又要便宜,又要離工作近,最後只能犧牲房子的大小。
為什麼說租房要便宜,因為佔我們總開支很大一部分,你每個月的租金能夠省下500元是非常多的,一年就是6000元了。
那為什麼要犧牲大小也不能離工作太遠?
人是適應力很強的動物,再大的屋子,剛開始會很快樂,住但幾個月就會適應,你只會覺得大房子是正常的而已。
同樣,住小房子一開始的痛苦也只會持續幾個月,很快也會適應,小房子只會覺得正常的而已(前提是不要和別人對比)。
我是香港的,住過10多平米的房子,非常有體會,大小不太重要,有大的當然更開心,但比起能存下來的錢來說,最開始犧牲大小絕對是值得的。
我經常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說香港人好慘,住的這麼小,其實壓根不慘,小問題不大,很快就能適應。
除此之外,我們不是一直待在家裡的,有8小時是在工作中,甚至要加班,所以對於剛開始打拼的年輕人來說,家只是一個可以睡的地方而已。
那為什麼不能離工作太遠?
每天起床出發,想到要坐一小時的車才能到公司,這是非常痛苦的,長期一年下來就是356小時,來回就是700小時,光是路上的時間就讓你精疲力盡了。
而且路上的時間不像是房子的大小是可以適應的,你每一次上班,只會感到每一次的痛苦,更別談還要在早高峰的時間擠地鐵,這是精神折磨。
相反,如果就住在公司樓下,這實在太快樂了,長期還能多睡半小時,精神狀態完全不一樣。
5/ 衣服少和便宜
非常少的衣服和鞋子,並且大部分都是優衣庫,這個品牌本身就是靠低價來淘汰別的競爭者,所以價格是非常實惠的。
6/ 自己煮飯
這個是基於我自由職業的優勢,在家辦公方便做飯,如果你住的離公司近同樣也能實現,你看,住得近又多了一個好處。
以前晚飯我都是每天自己煮的,一般是叫盒馬,直接送到家裡就不用去菜市場,煮的比較簡單和健康。
花費的時間在半小時左右,少則15分鐘,都是以水煮、炒、煎,比較快的方式為主,然後兔兔負責洗碗。
總體不會花太多時間,因為出去吃飯和等待也要時間。
煮飯最主要的是精力和難度問題,但煮多了就熟練了,我是留學煮了4年,所以煮飯對我來說難度不大,味道也還不錯。
一般煮需要花費10-30元,我和兔兔一起吃,人均15元左右,外面吃最少人均也要30元。
7/ 週末儘可能在家吃
工作日有時候太忙,也不一定每天會做飯,偶爾也會出去吃吃。
但週末會盡可能在家做飯,做點比平時好和難度高一點的菜,除非要約朋友出去吃。
原因是週末人太多,在上海分分鐘排隊一小時,人均100元以上,金錢成本還能接受,時間成本真是虧大了。
8/ 少相信和看廣告
廣告基本都在講故事,給你創造一個美好生活的幻想,什麼輕奢、精緻、生活品質、“買買買”口號,統統都是消費主義給你洗腦。
少看商家精心策劃的“騙局”,都是為了讓你掏錢而已,
最神奇的是,你會不知不覺地上鉤,而且你不僅僅會掏錢,還會對他們所說的深信不疑,甚至為他們宣傳,告訴你身邊的人,這才是對的。
真的要遠離廣告,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說,質樸的生活才是最好的選擇,參考巴菲特的紀錄片《成為巴菲特》。
你什麼時候真的想過上高品質的生活,先看看口袋裡的錢配不配的上,少被消費主義洗腦,長期一定能省更多錢。
9/ 買咖啡豆自己做咖啡
這個習慣是基於我經濟條件已經有改善了,如果還在起步積累階段,可以跳過這個建議,我剛開始也少喝,能存錢就存錢。
買咖啡豆適用於咖啡重度使用者,我每天最少一杯,所以一般都會買咖啡豆做手衝咖啡,每杯成本5元左右。
外面買一杯意式(奶咖)起碼20元以上,手衝起碼30元以上。
我做手衝已經持續3年以上了,後來又升級了,買了一個意式咖啡機。
我算了一下,意式咖啡加上牛奶和咖啡豆,每杯成本在10元左右,比較有意思的是以後就可以自己選豆子,還能練習拉花,把咖啡的樂趣升級一下。
10/ 別掉入“拿鐵因子”陷阱
“拿鐵因子”指的就是每天一杯10元的咖啡感覺不貴,但長期來看就是鉅額的消費,這個一定要謹慎對待。
如果你還是起步存錢階段,你想要積累出第一個1萬、10萬、甚至100萬,一定要重視拿鐵因子。
奶茶什麼的最好完全戒掉,我覺得現在最阻礙年輕人存錢的就是這些。
喜茶和樂樂茶定價太貴了,30元一杯人人都買得起,但是如果一個月喝10杯就是300元,一年下來就是3600元!
反之,很多電器產品看起來很貴,但其實能用3年以上的,還能提高效率,那就很便宜了,沒必要太省錢,具體可以看看這篇:強烈推薦這4個超好用的神器。
以上的省錢建議僅供參考,每個情況都不一樣,所以不能完全照搬使用,一定要結合自身情況來決定。
例如你本身就很少喝咖啡,但跑去買個咖啡機,那就是浪費錢了…
PS:想看阿貓更多的理財思路、存錢技巧,一定不要錯過【阿貓的百萬財富指南】。
原價199元,早鳥價99元,一次訂閱,永久有效,限時送「理財能力大課PPT」。
專欄更新88篇,分享阿貓在上海有車有房,25歲賺到100萬的財富方法。
越早上車越划算,目前已有2200+訂閱,價格會隨訂閱增加而漲價,直到恢復199元原價。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