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戰面面觀|《財經》社評

近來汽車業價格戰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其熱度一直居高不下。
價格戰是市場經濟常態。價格戰有其合理性。透過降價促銷把一些老舊產品線加速淘汰,將更多的資源騰挪到新產線,是一種正常的市場操作。打得起價格戰本身也是實力的表現。要麼現金流和資金儲備都充足,耗得起一段時間的利潤空間收窄,要麼找到了降低成本之道。
價格戰也是一個行業成長到一定程度的自然表現。隨著領頭羊的技術壁壘被突破,其原來的技術領先紅利被分噬,一段時間的價格戰便不難想見。比如蘋果手機和特斯拉汽車很長一段時間給人感覺很少會降價促銷,但近來在國產品牌的競逐下,也不得不以一些隱性或顯性的方式進行降價。
對一個成熟的行業來說,透過一定程度的價格戰實現優勝劣汰,出清或重組過剩產能,讓過於集聚的資源另覓出路換個賽道去發揮效應。在此過程中倒逼剩下的玩家實現技術升級,覓得健康可持續的降本增效之道。這本是市場經濟的本分,也是市場經濟相較於計劃經濟的優勢所在。
價格戰在各行各業都出現過,也都掀起過這樣那樣的浪花。此次汽車行業的價格戰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和全民反內卷的大背景與監管層要加大力度治理內卷式競爭的大氣候有關,也和光伏、鋰電池等行業過度競爭的慘烈後果有關:人們不希望新能源汽車重蹈覆轍。
讓人們心生嫌惡的是慘烈的逐底式競爭,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甚至導致市場一片狼藉,讓之後的行業重組代價過於高昂。更令情勢顯得尷尬的是這樣的一系列事實:表面上紅紅火火的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盈利水平普遍低於預期,品牌快速“迭代”,各種技術不成熟卻強推的輔助駕駛等概念叢生,這些種種令消費者眼花繚亂的促銷手段和話術,和車企硬核技術迭代速度下滑,形成了過於鮮明的對比等等。
更有甚者,車企的內卷式競爭還對整個產業鏈和相關上下游企業造成了傷害。所謂的降本增效,在一定程度上是靠拖延賬期和“逼迫”上下游企業不正當分擔相關成本實現的。這不僅對相關企業的財務狀況和正常運營造成了傷害,還拖累了一些零部件企業和軟體企業的研發和技術創新,進而傷及整個行業的創新生態,讓行業在內卷逐底式慘烈競爭歧途上越走越遠。
造成這種以價格戰為表現形式的“內卷式”競爭的根源,除了企業主觀意願和客觀上技術升級乏力難以靠領先紅利保持優勢競爭地位,個別地方政府對企業的各種或顯性、或隱性、或合法合規、或遊走在灰色地帶的資金和政策支援,也難辭其咎。在一些案例中,甚至一些地方的金融機構也被以這樣那樣的方式“捆綁”進來。
這種來自地方政府的支援在行業上升期會導致一些企業過分擴張,盲目做大做強,而在行業下行期則導致產能難以出清,因為一些過於嚴苛的問責機制和較低的容錯率,讓一些地方政府更傾向於勉力維繫相關企業的市場地位,更不用說一些企業“樂於”用所謂“太大不能倒”和“民族品牌”效應,來對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進行某種程度的反向“挾持”,進而導致市場化淘汰和產能出清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失靈。
如何走出價格戰困境?坦率地講,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消費預期下滑、消費能力下降、外部市場不穩的大背景下,各行各業和各種形式的價格戰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範圍內曠日持久化,形成某種新常態。
打破價格戰怪圈,一方面要靠行業自律,另一方面要靠監管部門運用行業政策和反不正當競爭法及反壟斷法來加以規制。長久而言,則取決於相關各方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程序中,如何進一步釐清市場和政府的邊界,讓企業在法治市場經濟的框架內真正依法實現良性市場化競爭,真正靠不斷的技術進步贏得市場優勢和領先紅利。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合理限度內的價格戰是市場競爭的要義,是倒逼企業降本增效和技術創新的利器。
責編 | 秦李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