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源於公眾號:閱讀第一(ID:Readfirst)
每年五月,美國小城奧馬哈都會上演一場全球投資者的朝聖大會——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大會。
今年的5月3日,被戲稱為“投資界春晚”的重頭戲再次開幕,吸引了數萬名股東蜂擁而至,只為親眼看看94歲的傳奇人物——沃倫·巴菲特。

這一次,氣氛格外不同。
一方面,這是巴菲特掌舵伯克希爾的第60個年頭,堪稱商業史上的“鑽石婚”;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他最後一次完整出席股東大會。
整場活動,巴菲特一如既往幽默風趣,和接班人、62歲的格雷格·阿貝爾並肩作戰,回答股東們關於美股、利率、人工智慧、企業併購等各類“靈魂拷問”。
在最後的問答環節結尾時,巴菲特丟擲一個大瓜——他將在今年年底正式卸任 CEO,由幾年前他“欽定”的格雷格·阿貝爾接班掌舵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

全場譁然、就連毫不知情的接班人本人都震驚了。
雖然早在2021年巴菲特就公開表示“阿貝爾就是接班人”,但具體何時交棒一直成謎。這一次,他親口官宣,算是給這個長達十幾年的“接班懸念劇”畫上句號。
2024年,伯克希爾·哈撒韋以約9,090億美元的市值穩居全球市值第八大公司。而即將接手這個 “巨無霸” 的格雷格·阿貝爾,看上去實在 “平平無奇” ,他究竟憑什麼成為巴菲特欽點的接班人?
扒完阿貝爾的成長經歷,我發現正是 “普通家庭出身、非名校背景” 那類“普娃逆襲” 故事的最佳註腳。

工薪階層的普娃逆襲
和比爾.蓋茨、馬斯克、扎克伯格、山姆·奧特曼這些年紀輕輕就自帶光環的天才型CEO不同,格雷格·阿貝爾的“開局”樸實得像一杯白開水。
格雷格·阿貝爾來自加拿大,一個離華爾街有點遠、也沒什麼“財閥光環”的地方。
1962年,他出生在加拿大阿爾伯塔一個典型的工薪階層社群。他的父親在一家消防環保裝置公司做推銷員,母親是全職家庭主婦,純正的工薪階層普通家境。
為了賺點零花錢,阿貝爾從小就幫父親發傳單。他的“第一份工”就是街頭塞廣告頁。
長大後,阿貝爾在高中和大學期間也沒閒著,一直在一家生產滅火器的公司打工,甚至還在林產品公司幹過一段時間。
與出自矽谷的那一批天才CEO——不是藤校就是斯坦福計算機系的創業奇才不同,阿貝爾的學歷挺“接地氣”:
他畢業於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財會專業。這所學校雖然在加拿大排名第四,全球排名一百名左右,也是相當不錯,只是和“哈耶普斯麻”等頂級名校相比,確實沒什麼話題度。

大學畢業後,他進入了普華永道(PwC),一干就是8年,踏踏實實做會計師,幫企業看財報、管賬、跑審計。
1992年,阿貝爾離開普華永道,加入了一家當地的地熱電力公司,然後命運節點出現在1999年。
這一年,巴菲特透過伯克希爾·哈撒韋收購了中美能源公司,而阿貝爾當時所在的公司,正是中美能源旗下的一部分。於是,他順理成章地 “併入” 了巴菲特的商業帝國,成為伯克希爾·哈撒韋的一員。
從1992年加入這家公司,到2008年被提拔為中美能源公司的CEO,他用了整整16年。
2018年,阿貝爾正式被巴菲特任命為伯克希爾董事會成員,成為巴菲特身邊最值得信賴的 “接班人候選人” 。
伯克希爾·哈撒韋主業是保險類經營性業務,而阿貝爾主要負責公司所有的非保險類經營性業務,包括伯克希爾能源集團、冰雪皇后(DQ)、布魯克斯跑鞋BNSF鐵路等多個品牌。
他帶領公司大舉進軍風能、太陽能、天然氣等多個能源領域,硬是把一家地熱公司做成了一個橫跨多能源賽道的超級能源集團。
伯克希爾的能源子公司之所以能夠從幾乎一張白紙發展到現在年收入幾百億美元的規模,阿貝爾是最大的功臣。

阿貝爾沒有強大的家庭背景、沒有過人的天資、也沒有頂尖名校的光環,但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平凡的人,卻一步步贏得了“股神”巴菲特的信任,成為伯克希爾帝國的接班人,被譽為“鑽石級打工皇帝”。
作為“普娃逆襲”的典範,阿貝爾的經歷對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具有啟發意義。

“雙普娃”的培養路徑
什麼是“雙普娃”?簡單來說,就是出身普通家庭、又是普通資質的孩子。
“普通家庭”在阿貝爾所處的年代,通常指的是以薪資收入為主、生活穩定但資源有限的工薪階層。
而放到當下的社會環境中,這個範圍也擴充套件到了廣義的中產階層家庭——父母受過教育,有穩定職業,願意為子女教育投入金錢和精力,但在沒有重大變故的前提下,能夠留給孩子的,往往也就是一套房產和少量積蓄。
他們在人脈、資源、家世、資本等方面幾乎沒有可以“繼承”的優勢。
“普通孩子” ,則是指那些看起來資質平平、既不屬於天賦異稟的 “學霸” 或 “神童” ,也沒有早早在某個領域展露鋒芒的 “特長生” 。
他們就是千千萬萬在龐大教育體系中默默前行的孩子之一。
很明顯,格雷格·阿貝爾就是 “雙普娃” 。
但在他一步步走來的經歷中,我看到了 “普娃” 搏出頭的三點啟示:重視 “可被信任” 的品質、樹立 “長期主義” 思維,以及理解低調的力量。

AI生成
培養孩子“可被信任”的品質。
聰明、機靈、能說會道常常被視為“未來成功”的標配,但阿貝爾的經歷提醒我們:真正能夠走得長遠的人,往往是那些“讓人放心”“值得託付”的人,“可被信任”才是更持久的競爭力。
巴菲特曾在2013年公開表示:“我總是會抽出時間聽格雷格的電話,因為他總能帶來很棒的想法,並且他的思維和商業方式極具創新性。”
這種信任並非一朝一夕,而是建立在阿貝爾長達二十多年的穩定表現上。
阿貝爾從做財務起家,8年如一日,後來又在能源公司默默耕耘二十多年,靠的是長期穩定的表現,而不是一時的亮眼表現。
巴菲特公開評價他時強調的不是他多有野心,而是“他值得信賴”。
對於普通人而言,“可被信任”意味著言出必行、做事可靠,如果沒有“出名要趁早”的天賦,與其追逐短期的耀眼表現,父母應注重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誠信,而不僅僅是追求高分或顯眼才華。
比如,在小學階段,孩子尚處於習慣和價值觀養成的關鍵期,家長可以從生活中具體的小事做起,鼓勵孩子兌現對朋友的承諾、完成自己分內的家務、堅持每天完成作業等。
比起強調分數和排名,要更加肯定孩子在過程中展現出的責任感。

圖源pexels
進入青春期後,孩子開始有獨立意識,渴望被信任和尊重,父母應減少過度干預,讓孩子逐步承擔更大的責任,比如自己安排學習計劃、管理零用錢,甚至參與家庭事務的決策,並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同時,家長要營造一個“說實話不受懲罰”的環境,引導孩子勇敢面對錯誤、承擔後果,理解誠實的重要性。透過持續而細緻的引導,讓孩子明白:比起短暫的風頭,能被人長期依賴、信任,才是真正的競爭力。
幫助孩子樹立“長期主義”的思維。
在短影片、快節奏、高回報的時代,孩子們太容易被“短期成功”的幻覺迷惑,認為成功就該是一夜爆紅、投機取巧,越快越好。
但阿貝爾的職業軌跡完美詮釋了“長期主義”的力量,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厚重的成就,靠的是“長期耕耘、慢慢積累”——幹一行、深耕一行、做好一行。
這種對長期目標的堅持、對過程的耐心和對自我價值積累的篤信,是“普娃”實現人生逆襲的關鍵思維模式。
對普通人來說,“長期主義”意味著放棄急躁和浮躁,專注於積累和成長。
父母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耐心和目標感,比如透過堅持學習一項樂器或運動來鍛鍊耐力。
阿貝爾小時候熱衷冰球,成年後仍保持對運動的熱愛,這種長期堅持塑造了他的韌性。
家長要讓孩子明白,自己也許沒有贏在起跑線,但如果他們有能力持續奔跑,就會越來越接近終點線。

AI生成
低調不是軟弱,而是另一種力量。
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一個鼓勵“speak out ”“show off”的文化中,要善於表現自己、塑造人設、爭取曝光才能“有前途”,而阿貝爾則展示了低調的爆發力。
他身上最常見的兩個標籤:穩健、低調。
作為這家公司的大功臣和繼任者,他幾乎不接受媒體採訪;在網上,有關他的家庭和私生活的訊息幾乎空白,這與當下那些長期刷屏的CEO們截然不同。
對普通孩子來說,在當下這種鼓勵“外放”的文化下,沒有可以“炫耀”的長處往往會打擊自信。
世界衛生組織去年釋出的《Mental health of adolescents》報告顯示,全球10-19歲青少年中有14%(約1/7)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其中抑鬱和焦慮是最常見問題。
過分關注外在表現被認為是重要風險因素之一,尤其是在社交媒體環境下。社交媒體上的“點贊”文化加劇了這一問題。
諸多研究已經證明,青少年在社交媒體上未收到預期的正面反饋時,會感到孤獨和自我價值感下降。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讓孩子明白:低調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安靜的力量”,不炫耀、不表現自己並不等於失敗、沒有亮點,而是在蓄力。
讓孩子學會把精力放在內在成長而非外在表現上,有朝一日才能蓄力爆發。

圖源pixabay

股東大會上,一個13歲孩子的提問
在這次股東大會上,巴菲特除了突然官宣自己即將卸任的訊息、讓格雷格·阿貝爾正式走向幕前外,他還回答了現場一位13歲男孩的提問,在培養孩子成才方面也值得我們深思。
這個男孩問巴菲特:“你高中時候上過什麼課或者參加過什麼活動,才讓你後來成為了世界上最厲害的投資家?”
巴菲特沒有說什麼高瞻遠矚的話,他的答案相當誠懇和接地氣,人生能取得巨大的成就,興趣、老師、有方向的努力,三者缺一不可。
首先,興趣是“天選之子”,不是雞娃和安排能催出來的。
巴菲特坦言,自己成功的起點不是參加了什麼活動、上了多少課,而是小時候每個週六跟著做交易員的爸爸去辦公室“混日子”。
在那裡,那些別人看了想睡覺的數字,他卻越看越上頭。後來,他主動跑去圖書館,把能找到的投資書一本本啃完。
巴菲特強調,找到真正點燃你內心的事物,才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作為家長,多讓孩子嘗試,找到打動內心的興趣讓他們步入專業的大門,比給孩子規劃“有前途”的道路更為重要。

AI生成
其次,努力不是萬能的,選錯方向的努力只是白忙。
巴菲特承認努力的價值,但他提醒大家,方向不對、努力白費。他說:“讓我練踢踏舞,我練一萬小時也只會跳得很難看,但投資我能越幹越來勁。”
那些取得成就的人,是找對了那個值得花一萬個小時去 “死磕” 的方向。努力是必要條件,但只有方向對了,才能見效。
最後,人生能走遠,還得能遇到幾個貴人老師。
巴菲特說自己一生中遇到過幾位貴人老師,是他們成為他成功的助推器。
巴菲特對好老師的定義,不是這些老師在課堂上授課、名氣大,好老師們有一個共同點:願意懂他、陪他、真心想幫他成長。比如他大學的教授,不光上課講知識,還像家人一樣在課後與他深入交流,耐心指導。這種師生情誼深刻影響了他的一生。
真正的好老師,不是把學生塞進成功的模板裡,而是耐心地幫你找到自己的形狀。
所以,家長別太迷信名校和頭銜,能走心教育學生、願意花時間陪伴學生的,就是孩子的伯樂。

AI生成
無論是接班人格雷格·阿貝爾普通人的逆襲、還是巴菲特成功的秘籍,讓我們看到,成功雖然沒有標準答案,但始終有跡可循。就像在此次大會中,巴菲特引用自己的父親曾經告訴他的一句話:
You’re something different. It may not be good, but you find your own path.找到自己的路,才是關鍵!
▼精英說優質影片推薦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