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留學生,如今成了勞模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
2025年,又一批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的名字鐫刻在了共和國的功勳簿上。
細細翻閱名單,我們欣喜地發現,其中不乏當年負笈海外、如今已成為各行各業中流砥柱的歸國學子。

當時代的號角吹響,當祖國的召喚傳來,他們毅然選擇歸來,將個人的奮鬥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
他們用行動證明,留學經歷不僅是個人履歷上的光環,更是服務國家、貢獻社會的寶貴財富。
1
朱松純:從哈佛到中關村,人工智慧領域的追夢赤子
在2025年全國勞動模範的名單中,朱松純的名字熠熠生輝。
這位全球著名的人工智慧專家,如今是北京通用人工智慧研究院的院長,同時擔任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的講席教授。
圖片來源:清華大學官網
然而,時光倒流三十餘載,他也是一名負笈海外的留學生,在美國頂尖學府哈佛大學深造,開啟了他探索智慧奧秘的漫漫征程。
1991年,他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系畢業,懷揣著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對科學高峰的嚮往,於次年踏上了赴美留學的道路。
他憑藉著紮實的專業基礎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很快在人才濟濟的哈佛大學脫穎而出。

2002年,他加盟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擔任統計系與計算機系教授,並一手創辦了UCLA視覺、認知、學習與自主機器人中心。
他帶領團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三度問鼎被譽為“計算機視覺領域諾貝爾獎”的馬爾獎(Marr Prize),這在華人學者中絕無僅有
在美國學習和工作近三十載,朱松純功成名就,但他心中始終牽掛著祖國的發展。
隨著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的蓬勃發展和國家對頂尖人才的渴求,朱松純感受到了時代賦予的使命召喚。
“為什麼回國?因為這裡是故土,這裡有更大的舞臺。” 面對媒體的提問,朱松純的回答樸實而堅定。
2020年9月,他毅然放棄了在美國的優厚待遇,全職回到中國,投身於北京通用人工智慧研究院(BIGAI)的籌建工作。
圖片來源:北京大學官網
回國後,朱松純的工作更加繁忙。
他不僅要負責BIGAI的戰略規劃和科研方向,還要同時在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傳道授業,培養下一代人工智慧人才。
他深知,要實現通用人工智慧的宏偉目標,需要一代甚至幾代人的不懈奮鬥,而他願意做那個播種者和領路人。
從哈佛的求知學子,到UCLA的知名教授,再到歸國領軍人工智慧研究的戰略科學家,朱松純的人生軌跡,完美詮釋了留學報國的深刻內涵。
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是對他多年來辛勤耕耘、勇攀高峰的肯定,更是對他心繫祖國、無私奉獻精神的褒揚。
他的故事激勵著我們,無論身在何處,都要將個人發展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用奮鬥書寫無愧於時代的華章。
2
張建民:從東京到京華,築牢工程抗震的“定海神針”
在清華園的菁菁校園裡,有一位學者,他將目光投向大地深處,用智慧和汗水守護著城市的安全。
他就是2025年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教授張建民。他的研究領域——土動力學與岩土工程抗震,聽起來或許有些艱深,但卻與我們腳下的土地、身邊的建築息息相關。
而這位在工程抗震領域耕耘三十餘載的專家,也曾是一位遠赴東瀛求學的留學生。
張建民在完成西安理工大學岩土工程博士學業後,為了探索更前沿的知識,將目光投向了地震頻發的鄰國——日本。
日本先進的抗震技術、嚴謹的科研作風,以及頻繁地震帶來的實踐經驗,都深深地影響了他。
學成歸國後,張建民投身於清華大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圖片來源:清華大學官網
他深知,中國是一個多地震國家,城市化程序的加快使得地下結構、高層建築、重大基礎設施的抗震安全尤為重要。
他將留學期間的所學所思與中國的工程實踐緊密結合,開始了長達三十餘年的攻堅克難。
張建民及其團隊建立了以“土體與結構一體化設計”為核心的土工抗震理論及方法,將建築結構和它所處的地基土體視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抗震問題,從而實現更科學、更安全的設計。
他主持編寫了國家標準《地下結構抗震設計標準》,並參與了其他7部設計標準的編制工作。這些標準,如同為中國的工程建設戴上了一頂頂“安全帽”。
他的研究成果被國內外多部專著、教材和設計規範採納,更成功應用於70餘項大型工程的抗震設計中。
從東瀛求學的青年學子,到清華執教的知名學者,再到守護工程安全的工程院院士、全國先進工作者,張建民用他的智慧和擔當,為中國的工程抗震事業築起了一道堅實的屏障。
他將留學期間汲取的養分,在中國的大地上澆灌出累累碩果,生動地詮釋了留學報國的價值與意義。
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學者,不僅要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將知識的力量轉化為守護家園的堅實盾牌。
3
段慧玲:從英德歸來,力學世界的“鏗鏘玫瑰”
在北京大學的燕園深處,有一位傑出的女性科學家,她以柔肩擔重任,在力學這門硬核的學科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她就是2025年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工學院院長段慧玲教授。
這位蒙古族女科學家,不僅在國內完成了從本科到博士的學業,更曾遠赴英倫、負笈德意志,在國際學術舞臺上淬鍊真金,最終選擇回到祖國,將智慧與汗水揮灑在祖國的科研熱土上。

段慧玲的求學之路始於東北石油大學,在那裡她完成了本科和碩士學業。隨後,她來到中國最高學府之一的北京大學,在力學與工程科學系繼續深造,並於2005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
然而,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科學前沿的追求並未止步。
為了站在更高的起點,接觸更廣闊的世界,她先後前往英國和德國進行學習和研究。那段海外經歷,如同為這位潛心學術的東方女性打開了一扇窗,讓她得以近距離觀察和學習西方發達國家在力學研究領域的先進經驗和前沿動態。
大約在2008年前後,正值中國科技事業蓬勃發展、廣納賢才之際,段慧玲響應祖國的召喚,毅然選擇回國。
她加入了北京大學工學院,這片曾經培養她的沃土,如今成為了她施展才華、報效祖國的舞臺。
她將研究方向聚焦於固體力學和流固耦合力學——這些領域的研究成果,對於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能源裝備等國家重大戰略領域至關重要。
回國後的十餘年間,段慧玲展現出了驚人的科研爆發力。
她帶領團隊在介面力學、流固耦合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她的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等一系列國際頂級期刊上,總數超過240篇。
她連續多年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這表明她的研究成果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國際影響力,如同在國際學術界樹立起了一面鮮明的旗幟。
除了基礎理論研究,段慧玲同樣注重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
她獲得了52項國家發明專利,這些專利如同將實驗室裡的智慧火花,轉化為推動技術進步的實用工具。

作為一名傑出的科學家,段慧玲也積極承擔著學術共同體的責任。
她擔任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力學學會女科技工作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複合材料學會常務理事等重要職務,併成為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會士(ASME Fellow)。
她用自己的行動,展現了中國女性科學家的風采與擔當。
因為卓越的學術成就和突出的貢獻,段慧玲先後榮獲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入選“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並最終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這是中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之一。
如今,她又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的光榮稱號。
從遠赴英德求學的青年博士,到北大講臺上傳道授業的博雅教授,再到引領工學院發展的女院長、享譽國際的力學專家,段慧玲院士用她的奮鬥歷程,譜寫了一曲新時代留學歸國人員的巾幗讚歌。
她的故事如同一朵在科學園地裡傲然綻放的玫瑰,既有嚴謹的邏輯之美,又不失堅韌的奮鬥之姿,激勵著更多女性投身科學事業,也鼓舞著更多留學人員歸國圓夢。
4
卜顯和:南開園的化學巨匠,分子世界的“建築師”
在化學的世界裡,原子與分子如同微觀的積木,而有些科學家則像是技藝高超的建築師,能夠巧妙地將這些積木搭建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精美結構。
2025年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的卜顯和教授,正是這樣一位在分子世界裡揮灑自如的“建築師”。

他長期深耕於功能配合物化學領域,用智慧和匠心構築了一個又一個新穎的分子體系。
而這位土生土長的南開學者,也曾多次走出國門,在日本和香港的頂尖科研機構留下求索的足跡。
卜顯和與南開大學的緣分深厚。1986年,他在這裡獲得學士學位;1992年,又是在這裡,他戴上了博士帽。
博士畢業後,他選擇留校任教,將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獻給這片培育他的沃土。從講師到教授,他一步一個腳印,逐漸成長為無機化學領域的領軍人物。
然而,科學的探索永無止境。
為了追蹤國際前沿,拓展學術視野,卜顯和多次負笈海外。
他先後赴日本的廣島大學、分子科學研究所、東京大學、京都大學以及香港科技大學等世界一流的高校與科研機構進行學習或訪問研究。
在日本這個以精密製造和材料科學見長的國度,他深入瞭解了配位化學領域的前沿進展;在香港這座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國際都市,他感受到了不同的科研氛圍和思維方式。
每一次的海外交流,都像是在他知識的海洋裡投入了一顆石子,激盪起新的思考和靈感。他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和見聞帶回南開,如同蜜蜂採擷花粉後歸巢釀蜜,為自己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卜顯和的研究聚焦於功能配位聚合物。
經過數十年的潛心鑽研,卜顯和在功能配位聚合物的構築、結構調控及效能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統性的創新成果。
他發表了超過600篇高水平學術論文,這些論文如同在分子世界的版圖上插上了一面面南開的旗幟。他主編了《配位聚合物化學》專著,副主編了《配位化學》教材,參編了多部其他著作,將自己的研究心得和知識體系傳承給後學。
他的卓越貢獻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認可,也為他贏得了諸多榮譽: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教育部“領軍人才專案”特聘教授、天津市傑出人才……
2021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這是對他學術成就的最高肯定。
從南開園走出的化學博士,到多次赴海外交流的訪問學者,再到引領功能配合物化學研究的院士、全國先進工作者,卜顯和的經歷再次印證了“開放交流促進步”的道理。
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使在基礎科學領域,只要持之以恆,勇於創新,同樣能夠做出無愧於時代的卓越貢獻。
5
康紹忠:從五湖四海到田間地頭的“節水先鋒”
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尤其是在乾旱半乾旱地區,水是制約農業發展的命脈。
如何讓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養育更多的人口?
這是中國農業大學康紹忠院士畢生求索的課題。
圖片來源: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官網
這位2025年全國先進工作者,著名的農業水土工程學家,不僅在國內奠定了紮實的學術根基,更曾遊學四方,足跡遍佈香港、以色列、澳大利亞等地,並被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學位。
他將國際先進的節水理念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節水先鋒”。
康紹忠的求學之路始終與“水”緊密相連。
博士畢業後,他留校任教,很快便在農業水土工程領域嶄露頭角。
然而,為了探尋更高效的農業用水之道,他將目光投向了世界。
在以色列,他親身感受了滴灌、噴灌等高效節水技術如何在沙漠中創造綠色奇蹟;在澳大利亞,他學習了流域水資源管理和可持續灌溉的先進經驗。每一次的交流與合作,都像是為他解決中國農業水問題注入了新的智慧。
帶著從五湖四海汲取的知識和經驗,康紹忠回到了祖國的田間地頭。
他將研究的重心放在了中國,特別是乾旱缺水的北方地區。
基於多年的研究,康紹忠發展了旱區“土壤-植物-大氣連續體”(SPAC)水碳迴圈理論,提出了更精準的作物耗水計算方法。這就像是為農田裝上了一個精密的“水錶”,能夠更科學地評估作物的需水量。
康紹忠的研究並未止步於農田尺度。
他高瞻遠矚,關注到大規模人類水事活動對生態環境的深遠影響。他創立了旱區流域尺度面向生態的水資源合理配置與調控理論及其應用模式。
這就像是為整個流域的水資源進行了一次科學的“規劃”,不僅要滿足農業生產的需求,更要保障河流湖泊的生態健康,實現了“人水和諧”的可持續發展。
他的研究成果不僅停留在論文和報告中,更實實在在地改變著中國的農業面貌。他出版了16部學術著作和教材,發表了500餘篇學術論文,其中200餘篇被SCI收錄,論著被引用高達38000餘次,連續多年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他榮獲了ICID國際農業節水技術創新傑出貢獻獎(該年度全球唯一獲獎者)等多項國內外大獎。
作為一名學者,康紹忠同樣重視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他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其中多人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
從湖南走向世界,再從世界回到中國大地,康紹忠院士將個人的學術追求與國家糧食安全、水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重大需求緊密結合。
他用腳步丈量旱塬,用智慧滋養沃土,將留學期間汲取的國際經驗,創造性地應用於中國實踐,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是對這位“節水先鋒”數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的最高褒獎。
他的故事激勵著我們,要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將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6
留學報國,薪火相傳
在2025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的光榮榜上,還有許多像他們一樣,曾經負笈海外、學貫中西,最終選擇回到祖國,將智慧和汗水揮灑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熱土上的傑出代表。
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日益複雜的國際環境,新時代的留學生肩負著更加光榮而艱鉅的使命。
要學習前輩們心繫祖國、服務人民的家國情懷,將個人理想與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結合;要學習他們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努力掌握真才實學,練就過硬本領;要學習他們腳踏實地、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在實踐中增長才幹,在奉獻中實現價值。
留學報國的薪火,必將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參考文獻
•朱松純: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6%9C%B1%E6%9D%BE%E7%BA%AF
•張建民:
–清華大學官網: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66/93899.htm
•段慧玲:
–北京大學工學院官網:https://www.coe.pku.edu.cn/teaching/all_time/7334.html
–歐美同學會官網:http://www.wrsa.net/1000571/2024/10-14/content_42540577.htm
•卜顯和: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官網:https://chem.nankai.edu.cn/2019/0909/c24064a416421/page.htm
•康紹忠:
–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官網:https://water.cau.edu.cn/art/2023/2/24/art_45756_899578.html
多說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機制,很多小夥伴反饋說經常看不到我們的更新,這裡建議大家將我們的公眾號加一個星標,以免錯過我們的推送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