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隱居浙江山中500m²養老宅:在家一絲不掛太自由

▲ 設為星標,以防失聯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影片
2008年,藝術家王之琛在修家譜的時候
來到浙江寧海縣的沙地村,
發現這個村莊和他祖上是同一脈,
我想能不能在這裡建造一個農村的藝術村,
有美術館,也有藝術家工作室,
老了之後在山林裡過著隱居的生活。
2014年,他變賣了自家在北京的房子、
把多年的積蓄全拿了出來,
還賣了三張潘天壽的畫,
拿下20畝土地改造。
10年,這一片廢棄的石灘變成如今的藝術村,
他和夫人也從寧波市區搬到了這個小村子。

位於山中的極簡住宅
2021年,
他邀請設計師秦侃在村裡打造自己的居所,
極簡的500㎡,四層,
邊上的風景都已經夠美了,
我希望房子是鑲在自然中的,
留白很多,很簡約、當代,但又很雅,
將山野引入生活空間,
讓光影在空間中自由遊走。

藝術家王之琛在自宅中
4月初,一條來到寧波,
拜訪王之琛夫婦的山中之家,
並和他聊了聊這幾年的居住體驗,
不孤獨,
在這裡能回到像鳥一樣的生活,
這是一種自由,莫大的自由。
自述:王之琛
編 輯:秦  楚
責編:陳子文

住宅和周邊環境融為一體
我以前是一個美術老師,下海做過一段時間的生意,賺了一點錢,因為喜歡藝術,後來也回到了藝術圈。據說我們是王羲之後裔,這個村子叫沙地村,跟我們家的祖上是同一脈的,所以我想能不能在這裡建造一個農村的藝術村,有美術館,也有藝術家工作室,老了之後在山林裡過著隱居的生活。
進村的第10年,我和夫人決定在村裡為自己打造一個居所。這個房子是針對藝術家的,生活跟工作是一體化的,具備三個功能,居住、工作、展示,總共500平方,有4層。室內以極簡為主,邊上的風景都已經夠美了,我希望房子是鑲在自然中的感覺
一層會客區域
一層茶室區域
我比較喜歡現代一點的風格,雖然是在農村,但是我什麼事情都要與時俱進。建的房子它的留白很多,很簡約、當代,但又很雅,設計上越簡約反而把大自然襯出來了。
牆體都是白的,牆上幾乎沒什麼裝修,為了以後有不同的藝術品都可以掛。如果這個地方用花崗岩,它看上去挺漂亮,但會把外面的環境吃掉,喧賓奪主,現在在農村造房子,你是看環境還是看你的地對吧?在城市裡可能會很講究,特別是海派的裝修,花崗岩都拼花的了,你把地做得漂亮才有看頭,我們抬頭就是美景,所以地、牆越簡單越好。
二層餐廚區域
三層書房區域
這個房子改造前是被開發用來做一個展覽性質的空間,原來的隔斷全部都拿掉,一樓一直到四樓兩邊的玻璃窗全部都開啟,自然景觀充分地引到室內。
一樓和二樓主要是一個生活的場景,客廳用作會客,包括茶室;二樓主要是做了一些餐飲空間;三樓和四樓作為一個休息、閱讀的空間,有臥室、書房,還有可以做瑜伽的空間。
臥室區域
旋轉樓梯
屋頂上還新開了一個洞,做了一個旋轉樓梯,引入了天光的同時增加了一條動線。這裡沒有光汙染,夏季的晚上可以上到樓頂看看星星,也很愜意。
功能空間佈局也進行了重新調整,讓每個活動空間都能儘可能地靠近自然。我們這裡一年四季都是綠的,再過一個月你會看到山坳會生出雲,霧慢慢起來,就像仙境一樣。
大大小小的窗將戶外自然風景引入室內
還開了很多大大小小不規則的窗,橫的,豎的,方的,外面就是山景,一年四季是綠色,從窗透出去看,一個景就像一張畫。主臥室從它原來的單扇隔間只有三米多,擴到了近八米,正前方是比較遠的一個山景。
光線也可以抵達樓梯間
因為房子是在一個開放的自然環境裡,日照全天都是可以到達室內的,所以在做每一面牆,每一個樓梯佈置的時候,都在考慮光與空間能產生什麼樣的聯動,會帶給人怎麼樣的心理感受。
比如一樓上二樓這個樓梯,通行機率是非常高的,希望人在上下樓的時候能感受到光,所以它被放置在了東側,每天最早的光線會照射在這裡,光斑非常漂亮。
格柵讓光影更加富有層次
牆面增加一些鏤空的處理,光影在整個室內去傳遞的時候沒有任何的阻礙。
這些隔斷、格柵,它產生的光影效果,讓這種簡約的空間顯得更豐富,更有層次感。當代性的東西你不是說白了就好了,它一定要有暗亮、過渡,越是簡約的東西它更需要光影。
空間材質呼應自然環境
整個房子室內用材也會比較剋制,就是極致的乾淨,比較質樸的一些材料。地、頂、牆都是微水泥,然後一些原木,一些不鏽鋼板。
房子周圍有山有水,前面就是一條小溪。我們在一樓樓梯和二樓餐廳的天花上做了部分的曲面鏡面鋼,燈光、陽光打在上面的時候,它會有一點這種波光粼粼的感覺,營造一個近水面的狀態,呼應這裡的自然環境。
改造前的村貌
改造後的村子
當初這個地方就是一片沙灘加一點點農耕地,後面這山邊全是墓地,很破落。2008年,修家譜的時候,我帶我兒子到這個村裡來參加了他們的儀式,這個地方跟我的夢境很像,村口有一棵很大的銀杏樹,一圈都是山,負氧離子有三萬多,對睡眠特別有幫助,你深呼吸的話,會發現空氣裡是甜甜的。
在書房中看書
我那時候有一點經濟實力帶有一點點情懷,想有自己的一塊地過陶淵明的生活,也希望透過我的努力能夠給大家營造一個更好的氛圍。於是把北京的房子也賣了,三張潘天壽的畫我也賣了,全部投在這裡,大概20畝地,還花了200萬把河壩修了。
城市的一些理念帶到農村來,經濟、審美,一種生活理念都會帶動。
與朋友在茶室喝茶
農村原來沒有一點點新鮮的東西,現在小孩子禮拜天在美術館裡面轉來轉去,對孩子的成長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能是蠻大的。我說你們村裡將來一定是會出考進好大學的孩子的,去年就有一個孩子考了深大。
我原來在寧波每天都忙忙碌碌,節奏很快,現在就變成城市待不住了,我和我夫人在這裡已經住了6年了。這幾年過得特別快,現在城裡都不想去,在這我從來沒感冒過。
室內每個空間都掛有作品
這個房子裡每個空間都有我的畫,電梯口有一張《紅巖》,客廳裡的這張《無題》是專門為這面牆畫的。我從小就特別喜歡畫畫,家裡窮,到初中就沒再上學了,但是會想盡辦法為了畫畫去拜訪一些老師,遇到比我畫得好的一些年輕人,我也會主動地去拜訪、學習。
作品《紅巖》,現被掛在一層玄關區
我十七八歲的時候,在《浙江畫報》跟《富春江畫報》發表了畫作,也在省裡獲獎了,老師們都鼓勵我考美院。第一年考浙江美院,差了11分文化課沒錄取,第二年被寧波師範學院錄取了,那個時候,農村戶口能夠考大學是天大的好事。
畢業的時候分配到了西店中學做美術老師,那個年代流行停薪留職,下海經商,我就去開廣告公司,八幾年幾乎做什麼都能賺錢。一晃就到了今天。
在畫室中創作
我骨子裡就喜歡畫畫,所以一直沒有放棄過,到現在四十多年了。我是指墨畫非遺傳承人,還有把技藝傳承下去的義務和責任。指甲要留著一點,畫好後指甲都是黑的,髒兮兮的。
這個空間的簡約,對我這幾年的創作上的審美也有一定的影響。現在哪怕是一張畫的畫框都一定要搭,不能是木雕的或者貼金的這類太複雜的東西。
經常到自然中取景
我們常常都擔心孤獨,害怕孤獨,我們畫畫的人不怕,拿著毛筆一天就過去了。
在這裡沒人來打擾我,很安靜,潛移默化一草一木都感染,很多大畫家畫的東西為什麼生動?是因為他了解自然,會記住它的生長規律,我在這裡就天天看山看水,我畫的東西就會沾染有生活氣息。
在這樣一個山清水秀的環境裡,能回到像鳥一樣的生活,有時候一個人在這裡,夏天熱了你就可以一絲不掛,走來走去都沒關係。不要顧及別人,這是一種自由,莫大的自由,我畫的時候,畫得個性強烈一點,甚至畫得反叛一點都沒問題,都是一種自由。
部分圖片提供:阿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