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韓國是朝鮮擁核的幕後支持者

蘇聯解體後,朝鮮失去石油和化肥的進口渠道,陷入“苦難行軍”階段。圍繞對朝政策,美國和韓國產生分歧。美國克林頓政府主張透過空襲摧毀朝鮮核設施,並收緊對朝制裁,封鎖朝鮮核研發能力。美軍B-52轟炸機蓄勢待發,打算向朝鮮核設施投擲鑽地彈。
韓國極力反對美國的強硬政策,時任韓國總統金泳三以“擔心開戰後漢城會陷入火海”為由,要求韓軍拒絕配合美國的行動。在韓國的努力下,美朝最終達成協議,朝鮮暫時凍結了核研發程序。
金大中上臺後,積極推行“陽光政策”,為朝鮮提供大規模經濟援助。事後證明,韓國捐贈的救濟糧,沒有一粒米被拿來賑災,而是被朝鮮用於出口以換取研發核武器的資金,比如僱傭前蘇聯時期的核領域專家。在左翼執政時期,韓國累計向朝鮮提供30億美元援助,假如沒有這筆援助,朝鮮很難獨自承擔研發核武器的成本。因此陽光政策遭到韓國強硬派詬病,認為金大中—盧武鉉政府遭到朝鮮欺騙,這為以李明博為代表的韓國右翼上臺埋下伏筆。
那麼韓國左翼政府真的是被朝鮮忽悠了嗎?未必,他們非常清楚朝鮮的核計劃,並暗中予以支援。所謂開城工業園區就是洗錢專案,朝鮮核試驗後盧武鉉政府繼續透過園區向朝鮮匯款,很多帶有官方背景的民間組織也繼續向朝鮮秘密轉賬。在韓國左翼看來,朝鮮的核武器並不對韓國構成威脅,反而能保障整個朝鮮半島的和平。
滿洲兵入侵朝鮮:
歷史上朝鮮半島處於海權和陸權文明的交界處,屢屢遭到外敵入侵,只能在夾縫中生存。自古以來、北方的契丹、女真、蒙古、後金、俄羅斯等強權輪番入侵朝鮮,東邊隔海相望的日本則多次攻入朝鮮燒殺搶掠,甚至一度讓半島淪為殖民地。如今的朝鮮半島,北面是俄羅斯,東面是美國和日本,西面是中國大陸,南面是臺海,屬於四戰之地。假如未來爆發世界大戰,朝鮮半島必定首當其衝。
倭寇攻佔漢城:
晚明和晚清時期,中華和日本圍繞朝鮮半島爆發戰爭,雙方在海上和陸上投入大量兵力。二戰後,蘇聯為獲取遠東出海口,親手策劃朝鮮戰爭,導致中美兩大強國捲入。無論朝鮮還是韓國,都沒有說不的權力,美國甚至可以撇開韓國直接簽署停戰協議。如果說大國是內政決定外交,那麼小國就是外交決定內政。在弱肉強食的近代,朝鮮半島可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要如何才能避免任人宰割的命運呢?在韓國人看來唯一的辦法就是讓朝鮮民族掌握核武器。要麼韓國自主擁核,要麼讓朝鮮獲得核武器。朴正熙時期韓國曾嘗試研製核武器,但在美國施壓下最終功虧一簣。美國認為朝鮮半島自古以來跟中國更親近,對日本則較為敵視,一旦韓國獲得核武器,它可能會淡化美韓同盟,採取聯中抗日的戰略。
不僅如此,假如韓國頂著美國壓力強行擁核,可能會遭到整個西方社會制裁,得不償失。按照《核不擴散條例》,只有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才具備生產核武器的資格,即“合法擁核”。其它小國膽敢生產核武器,都有可能遭到美國製裁(以色列除外,畢竟是親兒子)。韓國經濟嚴重依賴美國市場,就算能單獨搞出核武器,也會因為得罪美國一夜返貧,它不敢冒這個險。
因此韓國左翼只能寄希望朝鮮擁核,他們賭朝鮮的核武器被用於保衛朝鮮半島的機率>扔向韓國的機率。就算朝鮮被制裁,犧牲的也是半島北方2000萬民眾的利益,韓國民眾的生活質量並會下降,反而能拉高其在西方陣營的統戰價值。
另一方面,朝鮮人口只有韓國的一半,金家為維護自身統治地位,並沒有動力統一朝鮮半島,他們無法治理5000萬接受過現代教育的韓國人,朝韓雙方都滿足於維持現狀。況且朝鮮如果向韓國仍核彈,由於夏季刮東南風,其核輻射會擴散到半島北部,朝鮮也會深受其害。
朝鮮中程彈道導彈覆蓋範圍:
基於以上情況,韓國左翼認為朝鮮擁核後非但不會對韓國發動大規模入侵,反而會充當韓國地緣屏障,幫助其抵禦來自俄羅斯等北方強國的威脅。事實上,如果僅是為了對付韓國,朝鮮不需要發展中程彈道導彈,其耗費巨資生產射程介於40006000公里的導彈,用意很明顯。
韓國左翼的策略是讓朝鮮間接持有核武器,並承擔國際制裁的大部分成本。在保障半島地緣安全的同時,讓韓國民眾能繼續享受發達國家的待遇。只要朝韓之間不發生衝突,韓國就能兼顧好發展與安全的平衡。這也是為什麼韓國左翼奉行親朝政策的原因,相當於花錢買和平。
這裡可以跟烏克蘭作對比,2012年烏克蘭交出最後一批濃縮鈾,2014年俄羅斯撕毀《布達佩斯協議》,挑起克里米亞危機。如果當時烏克蘭不棄核,俄羅斯不會輕易發動進攻。不僅如此,2014年之後烏克蘭逐漸淪為西方棋子,拜登時期在美國的施壓下,烏克蘭硬著頭皮主動進攻頓巴斯地區,為俄羅斯提供開戰藉口。待特朗普上臺後,烏克蘭淪為美俄交易的棄子,開戰權和停戰權都不在基輔這邊。
朝鮮擁有核武器後,其與俄羅斯從附庸關係升級為合作關係,莫斯科很難對朝鮮指手畫腳,更不能強迫朝鮮進攻韓國。儘管朝鮮的常規武器很落後,但沒有哪個大國會輕視朝鮮。另一方面,美國也打消了挑起朝韓代理人戰爭的念頭,因為這會導致駐日美軍捲入核戰爭。韓國的陽光政策並沒有真的失敗,金大中和金正日都是民族主義者,二者在保障半島地緣安全問題上存在默契,共同為8000萬人構築起核屏障。
俄烏戰爭以來,朝鮮以軍援為籌碼,換取俄羅斯導彈技術支援,進一步完善核威懾能力。在韓國左翼看來,朝鮮的核武器避免了朝韓淪為代理人的悲慘命運,這也是為什麼文在寅、李在明奉行親朝政策的原因。但韓國右翼對朝鮮持強硬態度,部分原因是韓國財閥與美日走得比較近,吃人嘴軟,只能配合炒作朝鮮威脅論。但韓國戰略界對朝鮮擁核持默許態度,並希望未來能避免半島淪為世界大戰主戰場。
特朗普上臺後,美國放棄了構建“美日韓同盟”的設想,掌控議會的韓國左翼趁機發起逼宮,右翼的尹錫悅內閣迅速垮臺。李在明擔任總統後,主動降低反朝宣傳,朝韓關係緩和迎來契機。特朗普希望從半島戰略收縮,這與金正恩可謂一拍即合。與特朗普1.0時期相比,當下朝鮮的外交重心從對華關係轉向對俄關係,伴隨美俄關係緩和,金正恩與特朗普在打交道時面臨的障礙會更少。在“特朗普—李在明——金正恩”的組合下,不排除美朝搞“大交易”的可能性,即朝鮮以“控核”為籌碼,換取美國放寬經濟制裁。特朗普或尋求訪問朝鮮,美朝關係存在轉暖可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