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已接近最嚴重的經濟衰退,鮑威爾兩難:美聯儲還能力挽狂瀾嗎?

《紐約華人資訊網》出品,轉載須徵求許可,規範署名(公號名/ID/作者),違者必究

商業內幕網4月28日報道 此刻的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恐怕是全美國最不被羨慕的人。
72歲的鮑威爾、這位曾經的投資銀行家和長期經濟政策制定者,如今站在一個危險的十字路口。他的職責只有兩個:穩定物價、實現充分就業。過去,這兩個目標在取捨上大致明朗。而現在,鮑威爾不得不在關稅衝擊和就業下滑之間玩一場高難度的平衡遊戲。

NPR報道標題
一邊是白宮加碼對主要貿易伙伴關稅的壓力,並且因此推高了物價,另一邊是美國失業人數悄然上升。如果鮑威爾處理失當,美國很可能陷入經濟學家最害怕的局面——滯漲(stagflation):物價上漲的同時,經濟停滯、失業增加。
滯漲幾乎是央行最難應對的挑戰。美聯儲雖有“雙重使命”,但手裡的工具極為粗糙,想要同時兼顧“控通脹”和“促就業”幾乎不可能。這也讓投資者陷入了困境:過去20年,“不要與美聯儲作對”幾乎是股市不成文的生存法則,因為美聯儲總能在關鍵時刻出手拯救市場。7次牛市裡,有6次起步於美聯儲降息。
但當連美聯儲自己都左右為難時,投資者又該如何自處?

目前,鮑威爾和聯儲官員們選擇了“觀望”策略,寄希望於未來幾個月形勢出現明確訊號,或關稅威脅有所緩解。但現實是,沒人有完美答案。美國人也需要為自己的錢包做出更聰明的準備。
歷史鏡鑑:滯漲的噩夢
美聯儲成立於1913年,最初只是金融系統的幕後調節者,維穩銀行體系是首要任務。直到1970年代,情況發生鉅變:石油危機引發物價飆升,失業率高達9%,美國首次陷入滯漲泥潭。彼時,時任美聯儲主席沃爾克透過大幅加息,硬是用痛苦的代價扭轉了局面,也讓“央行能打擊通脹”成為金融市場長久的信念。
今天的局勢和那段歷史驚人地相似:外部衝擊(當年是油價,這次是關稅)正快速滲透到每一個美國家庭的錢包。據耶魯預算實驗室估算,新一輪關稅將令美國家庭年均支出增加約3800美元,而消費者本身的支出動力已經疲弱。
更糟糕的是,美聯儲內部仍在為2022年的通脹失誤自責——當年,儘管市場已頻頻預警,聯儲卻堅持“通脹是暫時的”,導致後期被迫激進加息。因此,如今的鮑威爾團隊對滯漲的風險異常敏感:今年3月,有98%的聯儲委員認為未來最大風險是通脹居高不下,同時95%的人擔心失業上升。
投資者如何自保?
滯漲時期,對投資者而言,是一場沒有避風港的風暴:股市因企業盈利惡化而下跌,債市因利率波動而難有保障,黃金和石油雖可避險,卻常被供需衝擊左右,價格波動劇烈。
但歷史也告訴我們:真正全面、持久的滯漲極其罕見。過去55年裡,美國只出現過4個季度的“完整滯漲”。因為當經濟停滯到一定程度,企業無法轉嫁成本,反而會壓制價格上漲,抑制通脹。因此,現在的“滯”可能最終自己解決一部分“漲”。
當前,真正讓人擔心的是美聯儲失去了主動權。
2024年秋季,美聯儲還能在低失業率背景下主動降息,激勵股市大漲。但今天的美聯儲只能被動應對——擔心降息引發通脹反彈,又害怕加息打擊就業。鮑威爾的雙手幾乎被綁住了。
政府方面也指望不上。川普一心要削減支出和縮減政府規模,增加財政刺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最終,市場可能不得不自己承受極端變化。這意味著未來股市和債市的波動將更加劇烈。最近幾周的歷史級大幅震盪只是一個預演。
那麼,普通投資者該怎麼辦?簡單來說:設定自己的投資計劃,不因每次新聞波動而恐慌操作;繼續堅持定投,尤其是針對未來幾十年使用的退休金、教育金等長期資金;保持合理的現金儲備,以應對不時之需,但不要因短期恐慌而放棄股票資產;記住,股票是長期對抗通脹的最好武器。過去70年裡,標普500在其中5個十年跑贏了通脹。
未來幾個月,人們或許仍會感受到政策搖擺與經濟混亂帶來的不安,但歷史證明,美國經濟韌性強大,股市在深度調整之後終將反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