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來源 | 本文摘編自機械工業出版社書籍
《沃倫·巴菲特:從投資家到企業家》[美]託德·芬克爾著
責編 | 柒排版 | 鵝妹子
第 9054 篇深度好文:4081 字 | 13 分鐘閱讀
沃倫·巴菲特不僅以其卓越的投資智慧聞名,更以其獨特的企業家精神和對商業世界的深刻理解影響著世界。
全球投資者每年齊聚奧馬哈,為了一睹股東大會上巴菲特的風采,聆聽他的箴言;諸多大佬為了與巴菲特共進午餐,不惜一擲千金。
那麼,與巴菲特共度一段時光,能夠收穫什麼?
創業學教授芬克爾在他的新書《沃倫·巴菲特:從投資家到企業家》中,分享了他與巴菲特的會面經歷。
你會發現,與巴菲特面對面,收穫的不僅僅是成功投資的秘訣,還有修好人生這一課題的智慧。
在職業生涯的很多時間裡,巴菲特會在全球各地旅行,在大學裡發表演講,講述他的商業理念、價值觀和人生觀。
但在2005年,巴菲特決定改變做法,將大學生們邀請到奧馬哈來,也許更為高效。
我從住在奧馬哈的一個表弟那裡聽說了這個機會,但2007年我第一次申請時被拒絕了。巴菲特的秘書告訴我,排隊名單太長了,我甚至連候補的機會都沒有。
我沒有灰心。我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想盡可能多地瞭解這位“奧馬哈先知”,他是有史以來創造了最多財富的的商業領袖之一。
但是,在一群顯然和我抱有同樣想法的人當中,我如何才能引起他的注意呢?

最終,透過不同的專案和作品,在2009年、2011年和2018年,我有幸與我的學生們一起,三次面見巴菲特。
1.2009年:與巴菲特共進午餐
2008~2009年,我撰寫了一篇案例研究論文,探討巴菲特和伯克希爾—哈撒韋如何應對大衰退。
這篇論文在一份權威學術期刊上獲得發表,我給巴菲特的辦公室寄了一份副本,並附上一張便條,請求他給予拜訪的機會。
十天之後,我收到了巴菲特親筆回信。他通知我,我任教的阿克倫大學已進入他2009年11月講座的首選名單,我可以帶27名學生同去。
大衰退剛剛過去不久,這一安排我感覺意義重大。我們有機會聽巴菲特親口講述他對已經發生的事情以及未來的看法。
在參觀了巴菲特鍾愛的內布拉斯加傢俱城後,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巴菲特伯克希爾的辦公室與他會面,我們進行了兩小時的問答。
問答環節結束後,巴菲特帶我們去吃午餐,之後他花了幾個小時與所有學生單獨或集體合影留念。
我們相處了一整天,我的一位主修傳播學的學生儘可能地記錄下了這次訪問,另一位學生採訪了巴菲特。其他人則沒有這麼主動。
這是典型的創業家行為,因為創業家不會等著別人告訴他們要做什麼,他們自己就會去做。

巴菲特顯然對此印象深刻,以至於他要了採訪者的簡歷。
2.2011年:與巴菲特的精彩問答互動
兩年後,我在貢薩加大學找到了一份新工作。我在想,怎樣才能再次受邀拜訪巴菲特。
巴菲特欣賞堅持和謙遜,但我已經贏得過他的一次青睞了。我知道,我需要做出一些真正有創意的事情,來贏得第二次邀請。
要想和巴菲特在一起,你必須贏得他的關注。畢竟,有人剛剛在2011年6月,花了260萬美元,只為和他共進午餐。
我在五個學生團隊設計出五個作品,我選了三個最具創新性、符合巴菲特口味的作品寄給了巴菲特,不到一週,我就收到了巴菲特秘書的回信。
和以前一樣,雖然我的學生們很享受參觀伯克希爾-哈撒韋的一些旗艦業務,但與巴菲特的問答環節才是這次參訪的亮點。
巴菲特關於教育價值的交流非常引人注目——他認為人“透過閱讀,可以得到和上大學一樣好的教育”。
在肯定了教育的價值的同時,宣告在伯克希爾-哈撒韋教育的權重是50%,他承認,“當你有更高要求時,大學對你的價值就會提升;有幾位能對你產生影響的老師,你就是個幸運的人。”

3.2018年:聆聽88歲巴菲特的教誨
2018年受邀參訪奧馬哈,與2009年的方式非常相似。
我寫了兩個關於巴菲特和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案例研究,發表後寄給了他。作為回應,巴菲特邀請我和20名學生去奧馬哈。這次我帶了妻子和兩位教授。
這次巴菲特邀請了九所學校的學生,談話的規模變得龐大。於是巴菲特把問答環節安排在了奧馬哈市中心希爾頓酒店的宴會廳裡。
巴菲特當時已經88歲了,這是他最後一次邀請學生們前來參訪。但每個人都看得出來,巴菲特仍然熱心傳道。
當天活動結束時,學生們參觀了波仙珠寶(學生們購買任何商品均可享受8折優惠),以及主營玩具和禮品的東方貿易,這家公司在2012年瀕臨破產,後來被巴菲特收購。
以下是三次會見時的問答內容,包含了經濟、投資、人生的方方面面:
1.預見2030年左右的世界經濟格局
巴菲特在2008年時的學生問答環節中推測說,在未來25年裡,美國仍將是全球領先的經濟體,只是不像過去那麼重要了。
其他新興市場國家會趕上美國,“但這沒有關係,因為世界不是零和博弈。別人過得好,自己也會過得好。”
美國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場,將很快迎來複蘇,但復甦的力度不會像10年前那樣強勁。
中國轉向有效的經濟體制,考慮到中國龐大的人口數量,中國有著巨大的增長潛力。
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將助力美國解決世界性問題(如能源、生物等)。

2.美國的製造業比重一直在下降(2011年已經下降到GDP的10%)。美國將走向何方?
巴菲特坦言,有人從1980年就開始談論美國製造業比重的下降趨勢了。但是在1980年之後的20 年裡,美國創造了4000 萬個新的工作崗位。
誰能預料到微軟的出現?100年前,美國有3200萬農民,2011美國只有六七百萬農民。
“我不能告訴你 10~12年後會出現哪些工作。
在美國,人均有7雙鞋,也就是一共有超過20 億雙鞋。
現在美國本土生產的鞋子只佔2%,但讓中國生產鞋子並沒有對我們造成傷害。”
3.美國政治的本質
巴菲特說,美國政客的所作所為,出發點都是有利於自己獲得連任,而不是有利於國家。
所以,無論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執政,他都會做同樣的事情——以合理的價格收購優質的公司。我們不關注股市行情。
他們會買那種連傻瓜都能經營好的公司,因為總有一天會有傻瓜來經營。
1. 買個股還是基金?
“如果你願意花時間選股,那就買個股。如果不是,那就定投低成本的基金。”
2008年9月,巴菲特參加一個聚會,周圍有一群女人,她們以前通常對他不屑一顧。
但突然間,他大受歡迎,她們都擔心自己的錢會不安全。巴菲特搖了搖頭說不會,但她們還是如眾星拱月般圍著他。

“我投資最賺錢的一年是1954年,那一年經濟出現了嚴重的衰退。你還在等待知更鳥,而春天早就結束了。”
簡而言之,巴菲特的意思是,應當在市場下跌時買入。不要等到其他所有人都在買的時候才入場。巴菲特還說:
“當所有人都在拋售股票時,是買入股票的最佳時機……尤其是在金融危機期間。”
2.企業的危險訊號
如果你想買進一家公司的100股,那你就應該願意買下整個公司。巴菲特只看他能理解的公司。
他喜歡看過去10年的業績記錄,因為想知道公司在未來10~20年的發展方向。他也喜歡專注於有限的幾個領域。
巴菲特對待投資的方式,就像招募一支籃球隊。他會找身高2.1米的球員。不僅如此,他們還必須很會控球。
巴菲特還喜歡持久的競爭優勢(護城河)。例如:
箭牌公司成立於1891年,可口可樂成立於1886年。
今天,可口可樂每天在全球銷售 16 億份8盎司9的可樂。
如果單價上漲一美分,每天就能多賺1600萬美元,一年就是 60 億美元。
巴菲特想要的是不會有太大變化的企業。我還想要有激情、有道德、高質量的管理團隊。

最後,只有在股價合適的時候他才會買進。
3.在投資科技公司時,價值投資的原則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巴菲特在7歲開始涉足投資,在奧馬哈公共圖書館閱讀了所有關於投資的書籍。
他認為,《聰明的投資者》第8章和第20章是關於投資最好的兩章。
從19歲第一次讀到《聰明的投資者》起,他就一直在做同樣的事情:學到自己可以學習的,尋找安全邊際,尋找那些被低估的股票。
4.必須擁有 100%的市場資訊才能戰勝市場嗎?
股市是一個賺錢的好地方,而且流動性很好。股價在一年內的起起伏伏給投資者在低位買入創造了機會。
當人們感到害怕的時候,正是投資的好時機。
你必須和周圍的人想法不一樣。有些事情,你無須太多智慧也可以做出選擇。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

1998年,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擁有超過200名智商在 150 以上的員工,其中不乏美國智商最高的的人。
他們每個人都有15~20年的工作經驗,用自己的錢投資,而且都是好人。
然而,他們幾乎搞垮了整個金融體系:
他們過於驕傲自滿,他們的模型沒有預測到東亞貨幣危機這樣的小插曲。
槓桿讓他們陷人了麻煩。
遠離情緒,遠離人群,遠離槓桿。
1.關於犯錯
誰都會在生活中犯錯,但不要為這些錯誤而煩惱。因為有了這些經歷,我們才能磨礪自己的性格。
巴菲特指出,人們在生活中失敗的原因之一是他們在遇到挫折時猶豫不決,在遇到迫在眉睫的擔憂時,拒絕進一步探索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例如,巴菲特曾經花 30億美元收購了一家鞋公司,但現在這家公司已經一文不值了。
在巴菲特的職生涯早期,他還買下了一家電視臺 50%的股份,後來這錢歸零了。當時那筆錢是巴菲特身家的20%,或者相當今天 80 億美元的機會成本。
巴菲特強調:
“不要為了好玩而犯錯,如果形勢是你能把控的,就要儘量避免犯錯。
在你的一生中,只要你不犯太多錯誤,只消做幾件正確的事,你就會過得不錯。
時刻做好把握機會的準備。
不要嫉妒別人的成功;相反,要守好自己的能力圈。”
巴菲特還特補充道:“熬夜工作也是錯誤的,這會導致你的決策變得糟糕、低效。”

2.關於巴菲特的消極時刻
2011年,當被學生們問到是否有不那麼積極,想要放棄的時刻時,巴菲特說,自己的目標一直是快樂。
巴菲特在自己父親當選為國會議員後,並不想從奧馬哈搬到華盛頓特區。
“成功是得到你想要的,快樂是想要的你已經擁有。”
巴菲特還說,全球人口已達70億人。美國人口為3.118億人。
如果你要抽一張人口彩票(分母是全世界所有的人),你抽到一個美國人的機率是 4.45%,你抽到美國男性的機率是 2.225%。
美國現在是全球最富有的國家。出生在美國的人比較幸運。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太差。

三次面見巴菲特,為我的職業生涯帶來了巨大的宣傳效果,至今仍是我人生的高光時刻。
《華爾街日報》的頭版還刊登過關於我的一篇新聞報道和一些照片。我在克利夫蘭接受了媒體 WTAM1100的採訪,他們想知道我是如何獲得三次與巴菲特會面的邀請的,還有我的學生們從中學到了什麼。
從那以後,每當我偶然看到以前參加過這種活動的學生在領英(LinkedIn)上的個人資料,我總會在“相關經歷一欄看到他們醒目的“與巴菲特的一天”。有一些學生還貼出了和巴菲特的合影。
儘管他們在大學畢業後取得了無數的成功,但幾乎每個人都說,他們從巴菲特那裡得到的最重要的收穫,就是他關於如何過上充實生活的建議。


好文推薦閱讀:
分享、點贊、在看,3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