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BCG亨德森智庫秉承求索卓越精神,於近期開展“高階製造”專題研究,圍繞中國高階製造趨勢和創新實踐,與業界領先企業開展討論,共同探討中國製造高階化的無限可能。

在二十多年前,中國光伏行業的特點還是“三頭在外”,即原材料、技術、市場都在海外。經過二十餘年的砥礪前行,如今中國光伏的產業鏈配置快速崛起:產業鏈配置全球最優、產能規模全球領先。晶澳科技作為中國光伏企業的排頭兵,親歷了中國光伏行業的高階化發展,並以其顯著的技術研發優勢、成本管理優勢和價值鏈垂直一體化優勢,成為當前推動全球能源結構轉型的主力軍之一。為此,我們訪談了晶澳科技聯席執行總裁兼光伏製造運營管理中心總經理李守衛、副總裁兼全球市場營銷中心總經理祝道誠、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歐陽子,以及電池技術總監、產品技術部負責人等,以期解析晶澳科技的高階化發展歷程。
高創新研發:專利先行,構築企業智慧財產權護城河
在新質生產力全面迸發的背景下,保護和運用好智慧財產權已變得愈發重要。智慧財產權可以幫助製造企業實現創新投入與產出的平衡,將核心技術和專利直接應用於產品的設計與生產,提升市場競爭力、提升盈利水平,而創新收益可進一步投入到新一輪創新中,從而形成螺旋上升的良性迴圈。
Q
近年來光伏行業智慧財產權爭端頻出,晶澳如何免受波及並持續構築自身的智慧財產權護城河?
A
晶澳在新技術研發和工藝改進專案上,秉持“專利先行”的理念,建立了一套“掃描前置”的機制,即在專案立項前先在市場上進行專利自由實施分析(FTO,Freedom to Operate),掃描專利風險——針對已有專利保護的技術,晶澳會尊重行業內的專利,積極尋求合作;針對尚且沒有專利保護的技術,晶澳專門配置的一支法務團隊會全力支援自有專利的申請。
在研發創新方面,晶澳主要利用自主研發和合作研發兩種模式結合的方式。在自主研發方面,公司下設晶矽研發中心、電池研發中心、元件研發中心、系統研發中心、儲能研究中心多個研發機構,2023年研發投入達44.46 億元,佔營業收入的5.45%;在合作研發方面,晶澳積極與國內外頂尖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產、學、研”合作關係(注:目前已簽約合作院校44所),透過聯合研發、技術轉讓與孵化、研究基金支援等方式,將這些機構的前沿技術和研究成果轉化為產業化應用,拓寬晶澳自身的智慧財產權護城河。例如在今年3月與新南威爾士大學(UNSW)共建光伏聯合研發實驗室,計劃在光伏電池元件技術、先進材料、碳減排技術等領域開展聯合研究。

高品質生產:精益求精,構建全面的質量管理體系
一直以來,中國製造業普遍存在“質量不高—效益不好—投入不強—質量不高”的非良性迴圈。樹立質量和品牌意識、完善質量管理體系建設,並透過技術創新提升企業標準化和質量控制能力是中國製造企業跳出固有迴圈、改變刻板印象、拓寬國際市場的有力策略。
Q
晶澳的產品質量在國際上享有盛譽,請問晶澳從質量管理上有哪些經驗之談?
A
晶澳堅持參與國家和行業的光伏標準制定和推廣,早在2013年便牽頭制定SEMI(光伏國際標準專案)下類單晶矽片的產品質量標準。晶澳在質量管理上主要依賴於管理體系以及數智化建設兩大支撐。
晶澳的全面質量管理體系涵蓋了產品設計、材料選型、質量檢測等各項機制——在產品設計時,晶澳不僅從光電轉換效率出發,還會綜合考慮產品質量、可靠性等因素;在材料選型時,晶澳採用高於國家和行業標準的自研來料檢測標準考評供應商,確保來料質量。對於自供物料,公司則在內部建立物料溯源追責機制;在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匯入量產之前,晶澳會針對元件的終端應用環境做真實的實驗室模擬和戶外實證測試,例如針對極寒、高紫外線、高溫、高溼、海水等環境,會把測試環境設定在中國最北端的漠河或最南端的海南等地。
質量管理的另一大保障是晶澳的數智化建設成果。晶澳覆蓋各生產環節的生產管理系統,與各核心業務系統全方位整合,實現了生產、裝置、工藝、質量、倉儲、運營、IE等各業務部門的資料及業務流程的即時全面互聯,賦能生產執行過程的視覺化管理,使得產品品控得到了大幅增強。例如在矽片環節,晶澳的生產基地建立了生產分析系統,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的 24 小時不間斷監測和自動預警。

高精益運營:穩紮穩打,堅持推進垂直一體化發展
垂直一體化透過完整佈局產業鏈上下游多個環節,減少製造企業對外部供應商的依賴,在確保上游原材料穩定供應的同時,也增強了企業自身的成本控制能力。此外,垂直一體化使得企業可以在產業鏈各環節實施全面、嚴格的產品質量控制,確保產品品質達到行業領先水平,對於提升市場份額和品牌價值具有積極作用。
Q
作為業內最早佈局垂直一體化的企業,該佈局為晶澳帶來了哪些優勢?
A
晶澳從2010年開始佈局矽片—電池—元件垂直一體化發展。垂直一體化的優勢是多方面的,一來能更好地抵禦風險,2023年全年,晶澳的元件產能為95GW,其中自供的矽片與電池產能達元件產能的90%左右(注:電池85GW;矽片85GW),自供比例高於行業其他垂直一體化企業,這種均衡的產業鏈配比確保了上游原材料的穩定供應,從而降低了市場供求關係變化對晶澳產能交付承諾的影響;二來能實現成本最優,產業鏈全環節的佈局使得晶澳不會執著於單一環節的成本,而是把一體化成本和效率目標拆解到各個環節去實現,這也幫助晶澳實現了較高的毛利率(注:晶澳過去五年毛利率均值為15%,位於行業前五);三來能確保產品品質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垂直一體化佈局使得產業鏈下游的需求能夠迅速傳遞至上游環節,在企業內實現快速且精確的反饋機制,且這種對生產過程中各環節和所用材料的高度把控,能進一步確保最終產品的品質符合高標準。

高人才密度:綜合培養,打造一支多面手研發團隊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接觸不同崗位職責可以使員工接觸跨領域職能的工作,拓寬知識面和技能棧,全面掌握各部門、各業務環節的運作能力,幫助企業挖掘人才潛力、培養複合型人才的同時,為員工的個人發展創造多樣機會,從而幫助企業激勵和留存人才。
Q
晶澳的研發團隊素來以精幹而聞名,請問這樣一支穩定且高效的團隊是如何打造出來的?
A
晶澳的研發團隊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忠誠度高且綜合能力強。
就人員穩定性來說,在晶澳,有90%以上的研發人員都是從應屆生培養起來的,目前10年以上研發人員佔比超過22%,是行業第一。這是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首先是晶澳“真誠、質樸、敬畏、感恩”的企業精神,堅持兢兢業業做人;其次是扁平的管理架構,從業務上看,研發團隊就只有CTO/總監—專案負責人—工程師三個層級,為員工創造出較為平等開放的工作氛圍;最後是公平的激勵機制,例如不主張唯結果論,所以不會讓研究非主流技術路線的團隊“坐冷板凳”。
研發團隊的高成效,主要歸功於晶澳對研發人員端到端綜合培養的理念。在具體形式上,分靈活和固定兩種模式。靈活模式即“流動專案制”,晶澳在開發不同專案時,鼓勵研發人員自願報名參加自己感興趣的專案,從而透過在多個專案上的歷練,研發人員得以在不同研發專案上進行比較機動的流動,端到端參與各研發環節;固定模式即調崗制度,晶澳秉持以人為本和開放包容的價值觀,不會限制研發人員在一個工段工作,研發人員在某個工段工作一定時間之後可以自行申請調崗。

高環境承諾:綠色實踐,用零碳工廠打造低碳產品
光伏行業作為高耗能的製造行業,負責任的企業有義務降低自身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同時,光伏產業作為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產業,在歐美市場的利潤率較高。因此,企業在拓展這些市場時,更需從合規性的角度進行深入考量。
Q
晶澳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有哪些卓有成效的舉措?
A
晶澳奉行綠色製造理念,致力於用零碳工廠打造低碳產品。
在工廠建設和運營方面,晶澳優先選擇如雲南、內蒙等能源結構優質的地區佈局產能(注:雲南等西南地區主要用水電、內蒙等西北地區主要用風光電,這類地區的用電排放因子低),並在建設廠房時,使用大量環保建造材料,降低能耗;在廠房運營過程中,晶澳在各製造基地的廠房、屋面、建築的陽面鋪設分散式電站,持續提高自發自用的綠電比例的同時(注:目前晶澳整體綠電使用佔比為28%),開展電化學儲能、空調蓄能系統建設,提升能源系統柔性。
在低碳產品打造方面,在設計階段,儘量選擇低碳足跡的新型輔材,且在輔材材質、形態的選擇及元件設計時都會考慮產品全生命週期的碳足跡和可回收性;在採購階段,建立包含18項議題、105個指標的“供應商社會責任與可持續評估”體系,幫助價值鏈夥伴強化可持續發展意識;在生產階段,搭建能碳數字化管理平臺,最佳化調控能源供用,同時開展餘熱、廢氣回收,提升水資源迴圈利用水平;在物流階段,大規模電動化叉車、搬運車及堆高車等場內運輸車輛,降低柴油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在回收階段,積極承擔光伏元件回收國家重點專案並與行業夥伴聯合成立“光伏回收產業發展合作中心”,對廢棄光伏元件進行拆解回收和材料再利用。

結語
推薦閱讀
關於作者
阮芳是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資深合夥人,BCG組織與人才專項中國區負責人,BCG亨德森智庫中國區聯席負責人。
崔傑是波士頓諮詢公司(BCG)專案經理。
楊家齊是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諮詢顧問,駐BCG亨德森智庫(中國)代表。
如需聯絡,請致信[email protected]
關於BCG亨德森智庫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BCG影片號


掃描左側二維碼
關注BCG數智港
快來關注我們吧

宣告
原創內容的最終解釋權以及版權歸波士頓諮詢公司所有。如需轉載文章,請在資訊欄輸入“轉載”,獲取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