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虧80多億!中國新能源的半邊翅膀,飛不動了?

作者 | 圍觀群眾
來源 | 圍觀商業評論(ID:weiguaninpoint)
中國新能源的半邊翅膀,飛不動了?
幾年前,著名諮詢專家王志綱做客俞敏洪“老俞閒話”訪談節目時,如此描述中國新能源的圖景:
“中國的新能源已經走到全球第一了。兩個翅膀:一個是以寧德時代為左邊的翅膀,做新能源電池;另一個是以隆基綠能為右邊的翅膀,做光伏,它倆都是全球第一。”
三年後的今天,寧德時代依然是全球第一大動力電池廠商,而隆基卻還在“近十年來最困難一年”裡苦苦掙扎。
近期的一份業績預告,也讓隆基的“最困難”變得更加觸目驚心:隆基綠能2024年預計虧損82到88億元,不但創下2013年以來最大幅度虧損,還突破了市場預期,尤其是當其與2023年淨賺107.51億對比的時候。
唱衰之聲不絕於耳,這家曾數次靠著精準預判穿越週期的“光伏一哥”,真的跑不動了嗎?
王志綱跟俞敏洪對談時,恰逢他剛當上隆基的顧問不久,言語間滿是對這家公司和自身選擇的自豪。
彼時正是隆基的巔峰時刻。2021年,隆基綠能是全球光伏市值王,是國內唯一一家市值超過5000億的企業,超過亞軍通威和季軍陽光的市值之和。
但此後至今,隨著光伏行業競爭愈發激烈,隆基綠能一路萎縮,2024年上半年因虧損52.43億元喜提“光伏虧損之王”頭銜,2025年1月市值已經只剩1150億出頭。
業績表現不佳自然是資本市場不買賬的原因。
在2024年業績預告中,隆基綠能解釋了本次業績低迷的原因,主要有四點:
一是技術迭代導致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增加。
2024年上半年,隆基計提資產減值損失57.8億元,同比增長近200%,佔當期營業成本的近15%。
當行業由PERC電池全面轉向TOPCon和BC之際,隆基卻似乎沒轉過彎來。華泰研究預計,截至2024年末,隆基仍保有80億左右的PERC產能,是晶科、晶澳、天合光能的近四倍。
看上去很嚇人。但其實這部分“過時”資產的影響,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因為隆基給出了一個想象力十足的解法:將PERC產線全部升級為HBC產線。
2024年9月,港股上市公司金陽新能源釋出公告稱,其間接全資附屬公司金陽(泉州)已與福建矩能電力有限公司及隆基綠能簽訂合資協議,三方將共同成立合資公司生產HBC太陽能電池。
有趣的是出資方式,與其他兩方給現金不同,隆基給的是四條PERC產線,折價1.33億,佔合資公司20%左右的股份。
合資公司將產線升級及生產,並將產成的HBC電池出售給隆基,由其進一步封裝成元件銷售。
不確定性顯然很高,比如回報能否覆蓋投資,比如金陽等公司是否具備生產HBC電池的技術實力,比如這在光伏行業從無先例,沒人知道隆基式的一步到位究竟能不能成功等。
但如果做成了,隆基既能以一種更加經濟的方式處理自己的PERC產線,還能提升全市場範圍內的BC市場份額,作為BC路線旗手,隆基無疑能從中獲益。
退一萬步來說,即便最終不成,最壞的預期也不過是長痛不如短痛,隆基壯士斷腕,將PERC產線全部報廢,這勢必會拖累某幾期的財務表現,但並不會對後續經營產生持續性影響。
二是參股矽料企業投資收益產生虧損。
這再正常不過。去年5月以來,矽料價格一路下探,市場陷入漫長的低迷期,矽料企業或多或少都陷入了虧損。
但隨著協鑫科技等頭部矽料企業減產,矽料價格已經逐步回穩。矽業分會1月15日資料顯示,上週多晶矽成交價格已出現小幅上漲。行業基本面的改善也將帶動矽料企業經營改善。
三是PERC和TOPCon產品價格和毛利率持續下降,產能開工率受限。
PERC和TOPCon是當前最主流的光伏元件產品,也是各家企業內卷的重點,價格和毛利率下降屬於行業共性。
發現了嗎?上述三點,要麼不會造成持續性“流血”,要麼是短時週期波動,要麼是行業共性問題,對隆基來說都不算是“致命傷”。
相比之下,“受行業競爭加劇影響,BC二代產品產量佔比降低”更顯得傷筋動骨,因為它侵蝕的是隆基的基本盤。
所謂BC電池,本質上是一種在結構上做了最佳化的電池,採用背接觸的形式,將本來安裝在正面的金屬柵線放到背面,因此減少了陽光遮擋,能效更高。目前主流BC技術路線包括HBC、TBC、HPBC等。
BC二代產品,指的是隆基2024年5月釋出的Hi-MO 9元件,整體轉換效率達到24.43%,隆基對其的定位是“價值旗艦”,無疑是自家利潤大頭。
然而BC電池向來不是市場主流,隆基算是為數不多的主攻BC電池的頭部廠商之一,這源於他們對技術路線的判斷。在2024年的SNEC展會上,隆基董事長鍾寶申曾預測2029年BC電池市佔率將達到5成以上。
但大多數機構並不看好。BC電池難以搶佔市場份額的主要原因,一是其技術難度,鍾寶申稱難度與此前押注單晶矽不相上下。
二是其價格更高。作為在上一代PERC技術上演化而來的TOPCon技術,迭代至今,電池和元件的價格與PERC已相差無幾,但BC電池受制於工藝和材料,仍比TOPCon貴20%以上。
且由於其技術難度高,要有效壓降成本並不容易。即便是最樂觀的估計,成本壓降也要9個月,而更主流的估計,是2至3年。
如今產量佔比走低,可能又會延長BC成熟的時間。
但鍾寶申似乎信心十足,在去年7月的投資者交流會上,他表示“2025年公司將會率先回到增長軌道,會先於光伏行業進入到復甦狀態”。
2個月後,鍾寶申的底氣得到了驗證。
2024年9月,華能集團的一場光伏元件採購開標會,傳出了三個極反常的訊號。
其一,是華能集團總計15GW的集採規模裡,居然包含了1GW的BC元件。
能源央企採購光伏元件並不少見,但選擇BC路線,尚屬首次。
規模不大,但意義非凡。
其二,是這1GW的BC元件投標企業裡,居然出現了通威的身影。
作為元件頭部玩家,通威向來是TOPCon的忠實信徒。儘管本次並未成功中標,但至少表明了其下場BC的決心。
但更大的驚喜還在後頭。
整個專案共有5家企業參與投標,報價從0.7x元到0.9x元不等,其中兩家力推BC電池的元件企業(極有可能是隆基和愛旭)報價為0.8x元/瓦,比TOPCon每瓦單價只貴
兩毛錢不到。
經過計算,你可能會說這還是20%的價差。但如果考慮到BC比TOPCon具備更高能源轉換效率,且BC出貨量當前僅佔市場3%,尚未實現規模效應的話,當下這一兩毛錢的價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央企買單意味著需求增長、頭部企業下場代表產能擴張,價差勢必進一步收窄——時至今日,沒有人會懷疑BC正在加速佈局。
堅定押注BC的隆基,似乎又預判對了。
過去數十年裡,隆基總與行業大勢逆向而行,機構唱衰,股價下行,難逃“光伏老大的魔咒”,一定會有“下一個隆基”的聲音不絕於耳,但時間和趨勢終將證明隆基選擇的正確性。類似的劇情在隆基身上反覆上演。
然而,每每事後,隆基總能給市場留下身段靈活,提前預知黑天鵝們的身影的深刻印象,而每當媒體問起背後的秘訣,隆基綠能總裁李振國總會表示:“並沒有做任何押注”,更沒有什麼“企業管理的絕招”,“每一個事後看來稱得上英明的決策,只不過是我們在認知範圍內做出的常識性選擇”。
李振國揭示的是隆基價值的“錨”,也是這家公司各種“離經叛道”決策背後的根本邏輯:
度電成本(LCOE)。
度電成本,或“平準化度電成本”,是能源行業專屬評估指標,用於衡量生產每單位能源的平均成本。光伏之所以能取代快速普及,一大優勢就在於其度電成本能迅速降低。
光伏週期演進的本質,就是度電成本變化的過程。當其能被有效降低時,行業整體上行,當其遇到瓶頸停滯不前時,行業進入下行週期。
因而要在光伏週期和慘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手段可以有無數種,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不惜一切代價降低度電成本。
透過CVA(註冊估值師協會)給出的LCOE計算公式,你能發現要使計算結果儘可能的小,有兩種途徑:
一種是讓分子儘可能小。最常見的手段就是透過規模效應,減少建設和運維成本,通俗來說就是擴產和價格戰。
這也是大多數光伏企業的選擇,由此帶來的必然結果,就是內卷。
另一種是讓分母儘可能大。在光伏行業,能讓發電量實現爆炸性增長,同時不讓建設成本和運維成本同步增長的,只有一種途徑:
技術變革。這是隆基始終堅持的路徑。
2006年,初入光伏市場的李振國,像是窺探到了未來的神蹟,毫不猶豫地與當時的主流路線背道而馳,選擇堅定地看好單晶矽。
但少數派的代價,是要長期經歷高成本、外界誘惑和員工不解等因素的苦熬。2015年仲夏的一個下午,媒體們湧入這家特立獨行的公司,想看清支撐它長久堅持的真正底牌。
他們見到了李振國,這位常年語氣溫和的企業家罕見地用指節敲著桌子,無比篤定地對在場的幾位媒體人表示,作為競品的多晶鑄錠即使是零成本,單晶也能贏。
彼時的論調,如同一撮火藥撒入微火,在光伏圈中轟然炸響。人們議論著李振國這種孤注一擲的底氣何究竟來自何方,直到上層政策對光伏元件的轉化效率提出更高要求,多晶矽的頭頂頓時烏雲密佈,而80%的單晶矽都能符合。
此後的故事為大家熟知——不過三四年的時間裡,“531新政”和技術演進帶來的一場淘汰賽如疾風驟雨般席捲了整個行業,而早早開始技術積澱的隆基開始騰飛,單晶矽片出貨量連續十年蟬聯全球第一,牢牢佔據30%的市場份額。
而精準預判的神蹟,還遠不止這一次。
如果把隆基的市值成長軌跡畫出來,你會發現每一次在當時看來是豪賭的技術選擇:金剛線切割技術、單晶矽替代等,都是下一段增長的起點。它代表著這家公司的獨特經營之道。
難怪長期跟蹤的投資者們,會認為投資隆基是一件頗有門檻的事情,因為:
只有在2016年以前發現隆基邏輯和價值的才有資格談方向;
只有在2018年夏天仍堅定看好隆基的才有資格談未來;
只有擔心過隆基落入PERC電池產能陷阱的才有資格談路徑。
光伏大規模應用的歷史,並不算長。
如果從1979年,世界石油危機來襲,時任美國總統吉米·卡特站在白宮新裝的太陽能系統前演講算起,至今也不到50年。
對彼時正在蓬勃發展的中國民營經濟而言,光伏是個新鮮玩意。也正是那年,詩人北島在《詩刊》上發表了題為《回答》的詩歌:
“新的轉機和閃閃的星斗
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沒人能想到,這個看上去充滿機遇的行業,會如此兇險。此後數十年裡,中國光伏產業經歷了數次殘酷週期,每一次大浪淘沙,都有無數企業化為歷史的泡影,也有無數企業宣告自己的成立。
成立於千禧年的隆基,不算中國最“元老級”的光伏行業,但總能給行業提供穿越週期的另一種選項——尤其是當行業遭遇嚴酷寒冬之際,無數雙眼睛都會投射向它,或懷疑,或熱切。
這種選項尤為重要,不論是行業在週期底部蹉跎之際,還是站在2025年伊始,終於見到一絲曙光的時候,它都能在估值、競爭、投機、內卷的噪聲之外,揭示光伏行業永恆不變的主線:
唯有技術,才可穿越週期。
2024已經結束,2025充滿不確定。智谷盡全力幫助你找到有確定性的方向、趨勢、研判。
加入智谷圈,每週的萬字調研和研究,濃縮出高標準的內部研判。每週3分鐘,穿透資訊噪聲,直達本質的財富訊號。新春訂閱,贈送未來一年12場閉門直播。
新春優惠價199元/年,未來隨人數增加逐步恢復至499元/年。掃碼加入,圈內等你,每週三更新。
限時開放2周,趕緊加入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
本文中所有涉及上市公司的內容,系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及監管要求公開披露的資訊(包括但不限於官方網站、官方社媒、定期或臨時披露的官方公告等)做出的分析與判斷,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其他商業建議。 
本文中所有涉及商業人物的內容,系依據合法渠道公開披露的資訊(包括但不限於媒體採訪、人物傳記等)做出的分析與判斷,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其他建議。 
因採納本文,或受本文影響而採取的行為及其導致的相應後果,圍觀商業不承擔任何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