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演講稿
上週末,姐姐王小喵在完成一項作業。
她問王叔:垃圾食品為什麼不能吃?
王叔瞭解了,才知道這是他們學校留的作文:寫一篇400字演講稿。
所以我問了她一個問題:什麼是垃圾食品?
王小喵說:可能就是油炸食品吧!
我繼續刨根問底:油炸食品為什麼就是垃圾食品了?垃圾食品的定義是什麼?
王小喵答不出來。
所以王叔說:你去拿你的pad查吧,查查它的定義,查查都有哪些垃圾食品。
因為王叔也要用電腦查資料,我想倒不如鍛鍊下孩子,讓她自己查。
最後,王小喵透過查資料獨自完成了這篇演講稿。

二 中軸線手抄報
我不知道你們所在的城市,你們孩子的學校,會給孩子留這樣有調研性質的作業嗎?
反正在海淀,這種作業挺多的。
王小喵的暑假作業就是做一篇北京中軸線的調研手抄報。

為了完成這項作業,
1王小喵同學需要用PAD查中軸線的資料(資訊檢索能力)
2需要去搜參考圖把建築物畫出來(審美和繪畫能力)
3還要開啟地圖進行測量,然後換算比例在紙上標出來,草稿紙都用了兩張(數學能力)
最後王小喵用了多半天時間完成了這項調研。
三 我收到的啟發
這兩件事,啟發了王叔。
因為我發現很多家長還停留在30年前,我們上學時應試教育的慣性思維中。
我們都覺得孩子要把課本上的東西學會。
但卻忽視了,僅僅這樣做完全不夠!你已經跟不上時代了。
王叔來分析一下。
(90年代)
大家都知道,我們小時候屬於應試教育,填鴨式教育。
那麼為什麼這種教育形式能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的教育方式呢?
其實還是因為我們獲取資訊的方式單一,我們能獲取資訊的方式基本上就是課本、報紙,還有隻有幾個臺的電視。
所以我們能接觸的資訊量小,我們只需要學會課本知識就夠了。
老師只需要把課本知識餵給我們就行。

(20年代)
但是30年後,到了我們自己的孩子這一代,他們已經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了。
短影片、新聞轟炸而來,刷都刷不完;
甚至連圖書都競爭激烈,一個講中國歷史的童書,都能搜出來幾十本,讀都讀不完。
知識,孩子們根本學不過來。
甚至他們已經邁入了人工智慧時代,也沒必要跟機器人拼知識了。
所以如果我們作為家長,還用我們小時候的學習思路去教育孩子,就完全落後了。
我們小時候的學習思路是什麼?
就是把課本知識學會就行了!
現在,完全不行了。
現在對孩子的要求,不僅是要把課本知識學會,還要能針對具體情境,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種變化已經在海淀的考試中體現出來了,也在孩子的日常作業中體現出來了。比如做手抄報。
這就要求孩子要學會資訊檢索,從繁雜的資訊中篩選出有用的資訊來。
還要學會處理資訊,把這些
資訊加工
去解決實際問題。
看似是一個沒用的手抄報,但背後卻是對孩子綜合能力的鍛鍊。
很多你覺得沒用的作業,其實都是!
這是現在教育的方向。
這也不是海淀走在前沿,而是現在科技的發展,必須要孩子具備這樣的能力。
也許很多城市還沒有這樣的變革,很多家長還停留在應試教育的思維中。
但還是儘早轉變吧,哪怕有一點這樣的意識,你的孩子就走在前列了。
推薦一套書《原來如此,身邊的資訊科技》。
我們的孩子生活在資訊和人工智慧時代。
那麼這個時代是什麼樣的呢?
為什麼智慧鎖能識別指紋和人臉?為什麼二維碼這麼神奇?
為什麼一掃碼共享電車就可以開啟?為什麼公交站牌可以知道下一輛車幾點來?
這套繪本會統統告訴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