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社長,老梁。
許多人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想法,那就是:休息,就是什麼也不做,這樣才能讓自己得到放鬆。
可能是睡一覺、打個盹,又或者是看看劇、刷刷資訊流,又或者是癱著不動。總之,就是讓自己「忙裡偷閒」,把工作推到一邊,什麼事都不幹,慢慢恢復精力。
於是,許多人的生活模式可能是這樣的:
下班回到家,總會覺得:今天累了一天,晚上就好好休息吧。於是,心安理得地看劇、玩遊戲、刷社交媒體……導致想做的事情被不斷拖延;
感覺每天也沒幹多少事情,但總覺得特別疲憊,哪怕「休息」了也提不起精神,一直處於缺乏精力的狀態中;
明明制定了一系列計劃,但總是告訴自己,最近太忙了,實在沒時間,等閒下來了再開始吧;
覺得生活枯燥無味,找不到什麼樂趣,每天都在做著重複的事情,對各種娛樂方式也漸漸開始失去熱情……
如果你也經歷過上面這些階段,那麼我想告訴你:其實,只需要調整一個思維方式,就能夠極大地緩解這些問題,讓精力得到補充。
什麼思維方式呢?就是這麼一句話:
真正能夠恢復精力的休息,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主動積極去做一些需要動腦或動手的事情。
我把它叫做「積極休息」。它足夠簡單,也沒有門檻,但卻能夠讓你從疲憊和無聊的狀態中掙脫出來。

那麼,為什麼說它才是真正有效的休息方式呢?
傳統「什麼也不做」的休息方式,只在身體疲憊的場合下適用。比如睡眠不足,或是消耗了太多體力,又或者肌肉痠痛,等等。
但大多數時候,當我們感到「疲憊」時,其實往往都不是身體疲憊,而是大腦感到了疲憊。
那麼,大腦的這種疲憊,來自哪裡呢?
可能來自這些地方:
-
被迫去滿足別人的需求,導致情緒負荷過載;
-
被大量瑣碎的碎片資訊轟炸,導致資訊過載;
-
需要不斷做出各種各樣的選擇和決策,導致決策疲勞;
-
注意力長期投注在重複的任務上面,導致產生厭煩;
-
後臺堆積的雜念和想法過多,亂糟糟的,導致思慮過度;
-
一直在付出行動和努力,缺乏即時的反饋,導致動力枯竭;
……
不難發現,這些導致大腦疲憊的源頭,總結起來,其實大致就是這麼三類要素:
切換:你的注意力被迫不斷切換,包括前臺和後臺的切換,資訊之間的切換,任務之間的切換……
外界:你被迫從外界接收資訊,滿足外界的期待和需求,做別人需要你去做的事情;
重複:你不得不長時間做一些高度相同的事情,導致大腦產生厭煩和疲勞,失去活力。
所以,要想獲得真正有效的休息,其實就是把這三種情況反過來做。
怎樣反過來呢?簡而言之就是,主動去做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必須滿足這三個要求:
專注:能夠專注地沉浸在其中,需要動腦思考,最好是進入心流狀態;
自驅:這件事情必須是你感興趣的,能夠讓你從中得到樂趣;
不同:它最好跟工作完全不同,這樣才能啟用不同的腦區,讓大腦疲勞的腦區得到休息。
這就是積極休息的要義:主動地去做一些微小的、不同的事情,從中找到樂趣和成就感,從全神貫注的「行動」過程中,獲得能量和精力的補充。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這樣能夠消除疲勞呢?我已經很疲憊了,還要動腦行動,不會讓自己感到更加疲憊嗎?
不會的。原因有兩方面:
一方面,大腦的耗能是穩定的,一直保持在約佔全身耗能的20%左右。哪怕你什麼也不做,癱坐著放空,大腦依然在後臺不斷耗能。只不過這些能量沒有被有效利用起來,而變成了「內耗」而已。
當我們什麼都不做時,實際上並沒有從心理上離開工作的場景 —— 未完成的任務和未解決的問題依然懸在我們心上。於是,大腦後臺非常容易反芻起跟工作相關的資訊,從而讓我們依舊處於壓力和煩惱之中。
因此,越是讓自己「什麼也不幹」,越是容易想起各種各樣的雜念,越容易讓紛亂的思緒堆積在大腦後臺,反而更不利於休息。
反之,只有當我們積極地將注意力投入在另外的事情之中,才能將工作從記憶的快取裡清除出去,讓大腦得到真正的休息和恢復。
另一方面,當我們疲憊時,從生理的角度來說,其實可以看作什麼呢?我們的多巴胺水平不足了。因此整體才會感到狀態低落、缺乏動力、無精打采……
而多巴胺是不會自己產生的。當然,你可以吃點甜食,也可以刷刷手機,但這兩者都不是健康的做法,很容易拉高閾值。更健康的做法,是透過動手去做一件事情,並從中得到反饋,來促使多巴胺健康分泌。
尤其是投入在一件事情裡的沉浸感,和做完一件事情的成就感,這兩者會使得多巴胺大量分泌,為你提供充足的動力和獎賞。
因此,只要你沒有超負荷,主動去做一些事情,不但不會讓自己更疲勞,反過來還能讓自己變得更精神,更有活力。

那麼,什麼事情符合「積極休息」的理念,能夠讓我們得到休息呢?
這個就因人而異了,每個人的喜好和習慣都是不同的,但大體上,只要符合前文講的3個條件,並且不要太久、太困難(最好能控制在半小時左右),都能起到作用。
舉一些例子。
比如,你可以給自己定一個任務:在網上找別人的提問,選擇一個自己瞭解且感興趣的,整理一下,寫一個回答。不需要很長,幾百字就可以,能夠把思路講清楚就行。
寫得好,可以發出來,如果得到了別人的認可和感謝,就能帶來極其有效的反饋;如果覺得不夠好,也不要緊,這本身就是一個整理知識體系和鍛鍊寫作能力的方式。既起到了休息的作用,又強化了大腦的思考能力,一舉兩得。
比如,看一本自己感興趣的書,讀上十幾頁,不要求急著把它讀完,而是跟作者一起「對話」、探討,去思考和提煉作者的脈絡和觀點,然後把它做成筆記。
比如,在平時沒事的時候積累一些感興趣的問題,然後等你需要休息時,把它們拿出來,隨意找到一個問題去進行主題學習,去查閱資料,動手嘗試,爭取把它解決掉。
比如,看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影片,以知識點為單位,爭取把一個知識點弄懂弄透,然後試著用自己的話把它講出來,看看能不能講到讓沒有基礎的人也能聽懂。
比如,開啟你的筆記本,找到平時記錄下來的點子、靈感和想法,隨意找一個感興趣的,進行發散思考和延伸,看看能否對它做進一步的完善補充,想辦法讓它落地生根。
又或者,繼續一個需要長期去耕耘的專案。比如,寫一部小說,畫一篇漫畫,做一個評測、攻略、教程……等等。每天花上一點時間,給它添磚加瓦,看它在自己的努力下一步步變得完善,逐漸長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像這樣,最好從你日常已有的、喜歡的事情入手,把它們切分成一個個小的、可行的步驟,安排到休息的時候去做,作為一個個「甜點」,為你快速補充能量。

再分享一些簡單的事情,這些你都可以考慮去嘗試:
養幾盆植物,休息的時候澆澆水,除除蟲,修剪枝葉;
維護一張「成就記錄」,記錄下自己生活和工作中做得好的小事;
讀幾篇關於旅行和美食的文章,最好是圖文並茂的那種,讓自己充分沉浸在想象中;
做一做簡單的手工。比如,製作模型,沖泡咖啡,摺紙,等等;
給自己看過的小說、電影、電視劇打分,寫短評;
寫一些簡單的故事,把身邊的人和經歷的事情描繪進去;
寫一些令你感到快樂和好笑的段子、事情,等等。
以及,你也可以去做一些更輕度的、能夠帶來舒適感和放鬆感的事情。
比如:
主動回憶美好的經歷。比如:開啟相簿,翻出一張照片,問問自己:這張照片是在什麼場景下拍攝的?你還能不能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感受到當時的畫面、聲音、氣味和心情?
做一個「心理旅行」,想象自己未來可能會過著什麼樣的生活,認識什麼樣的人,做些什麼樣的事情,把自己代入進去。
加入幾個志同道合的社群,休息的時候在裡面發發言、聊聊天,分享一些好玩有趣的東西,開啟一些天南地北的討論。
又或者,看一部紀錄片,不要倍速,不要拉進度條,試著讓自己沉浸進去,隨著鏡頭去觀察,思考,讓注意力從你身上轉移開來,轉移到鏡頭之下的世界裡,去投入地感受和品味。
只要是能夠讓注意力變得飽和,讓大腦充分調動起來,讓自己變得「心無旁騖」的事情,都能夠起到作用。

不少人可能會問:可是,這些事情可能是「沒用的」,它們並不能帶來什麼切實的收穫和利益,也不能幫助你自我提升,真的要花時間去做嗎?
其實,只要它能夠為你帶來快樂,讓你從疲勞中恢復過來,這本身就已經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收穫了。
我在之前的文章裡提到過一個概念「心靈花園」,兩者其實是相似的。都是為自己打造一處屬於自己的小天地,一種療愈和恢復能量的方式。
對抗壓力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就是找到能夠源源不斷為你帶來快樂和幸福感的一個活動,從中得到樂趣,用這種正向的力量,去沖淡負向的壓力。
同樣,對抗疲憊也是一樣的。讓你從疲憊中擺脫出來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一件你願意長期不斷投入進去的小事,讓自己從行動中感受到樂趣,讓它源源不斷地為自己提供動力和能量。
無論你在工作和生活中遭受到什麼挫折,面臨什麼難題,你都會知道:在你的生命中,還有一個小小的領域,是屬於你自己的。你總是能夠從中得到反饋和力量,支撐著自己去面對和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
它會成為你的「防火牆」,保持著你對生活的控制感和自主性。
一個人最幸福的狀態是什麼?是無拘無束,投入在自己喜歡的事情裡面,不問結果、不求回報,全身心沉浸進去的時候。
動腦、動手去投入自己喜歡的事情,為自己的每一個進步和小小的成績高興,為自己又打開了一片「迷霧」而雀躍,為自己又提升了一個臺階而興奮……
這種純粹的、乾淨的喜悅,就是我們生命中,最真切的幸福感。
在我們童年的時候,這種喜悅和幸福很容易獲得。一件非常簡單的小事,也能讓我們樂上一天;一個新鮮而有趣的玩具,就能讓我們充滿期待。但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我們卻逐漸遺失這種能力了。
所以,請去抓住它,尋回它,保護它,不要讓它丟失。
—— 閒聊時刻 ——
稍微總結一下今天的文章:
真正有效的休息,是主動地、積極地去做一些細微而具體的事情。
-
它必須能夠讓你專注地投入進去,最好進入心流狀態; -
它必須是你所喜歡、感興趣的,能夠從中得到樂趣; -
它必須跟工作截然不同,讓大腦啟用不同的腦區。
時間不需要很長,也不需要很複雜,大約半小時,每天1-3次即可。
不需要考慮它能否為你帶來實際的效益,只要它能使你感到快樂,為你提供成就感和滿足感,就已經足夠有用了。
不妨從今天開始,為你的生活安排一件這樣的事情吧。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打算~
安利時刻
這幾年,我經常被問30+歲的各種難題和卡點。
如果你想提升心力,破除情緒/關係/育兒/身心/職業/第二曲線卡點,想體驗或者感受教練諮詢。
想學習“教練對話”的新技能,成為人生教練,打造“教練+”思維,多場景應用
歡迎掃碼領取社沒粉絲專屬福利。
1、人生狀態和人生可能性梳理名額
2、《人生教練入門和商業化指南》
3、100個第二職業曲線圖譜(2025年版)
加下方海報老梁社長的微信,申請暗號:人生破局。


作者:L先生說
來源:L先生說
編輯:紫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