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健身的肌肉男,身體強壯了,人卻虛了?!

有個朋友,身材練得不賴,體脂低,線條清晰,平時也挺自律的,吃得乾淨、作息規律。可最近他跟我說了一句話,讓我瞬間警覺:
“我不知道為啥,身體看著更壯了,但感覺整個人反而更虛了。”
仔細一聊,我發現,他就是典型的“只練不養”的代表。
你是不是也有過類似的體驗?
訓練量越來越大,體能卻沒跟上;肌肉線條更清晰了,生活卻更疲憊;健身房裡生龍活虎,日常生活卻蔫頭耷腦,晚上靠褪黑素入睡,早晨靠咖啡才能醒神。
別急著懷疑自己是不是腎虛,很多時候,真不是“人虛了”,而是你沒管控好疲勞,你陷入了“偽強壯”的誤區。

“看起來很猛,實則透支”:你是不是也在硬撐?

這種狀態,我在執教這些年見得太多了。
很多健身愛好者一開始熱情滿滿,上來就套用健體選手、健美運動員的訓練方式——三分化、四分化,天天練、次次練到力竭。
你得明白一件事,運動員的生活是圍繞訓練展開的。他們訓練完馬上按摩、冷熱交替、泡氨基酸、做理療。飲食、作息、恢復,樣樣有保障,他們只處理一種疲勞——訓練疲勞。
可你不是。你上班打卡、專案加急、手機響個不停,有家庭瑣事、學習壓力、人際焦慮,還有不確定的情緒波動。
你不是隻疲勞於訓練,你的神經系統是被多源壓力淹沒的。當壓力多點爆發時,你的身體自然就吃不消了。

虛的不是身體,而是神經系統快“短路”了

很多人只知道肌肉訓練需要超量恢復,卻忽略了神經疲勞的存在。
神經疲勞的訊號是很隱蔽的,比如:
  • 睡眠變淺,醒來覺得沒睡夠
  • 性慾降低,對生活提不起勁
  • 明明吃得不多,胃口卻不好
  • 訓練慾望下降,覺得“怎麼練都沒用”
  • 一天到晚都很煩躁,容易被一點小事激怒
如果你也中招了,那你就不是“練虛了”,而是已經進入了過度訓練+神經疲勞的狀態。
這時候還繼續強行“懟”訓練,只會讓你越練越低迷,免疫力下降、腸胃功能紊亂,甚至誘發慢性炎症,讓身體出現慢性疼痛、關節卡頓、肩頸不適、情緒障礙等連鎖反應。

所以,不是“少練”,而是“會練”才更強

健身不是拼命,是經營。
真正懂訓練的人,反而是最懂得休息與調整的。
他們會設立deload week(減重周),在狀態低迷、壓力大或恢復不足的時候,主動降低訓練強度與頻率,給身體和神經系統一個自我修復的視窗。
你可以理解為“洗一下大腦”,甩掉壓力垃圾,恢復能量,之後才能更穩地提升。
哪怕你不追求極致線條,也建議你至少每月安排一週低強度訓練,讓身體保持一個良性迴圈。

營養和恢復,別偷工減料

光靠練是不夠的,營養和恢復,是支撐你變強的地基
你總說飲食很健康,但真的是“支援恢復”的飲食嗎?
蛋白質攝入夠嗎?碳水是不是一直控制太死?訓練後有沒有安排快速吸收的營養補給?水和電解質補充夠了嗎?這些,都會影響恢復效率。
再說睡眠。睡不好,什麼都白搭。你晚上刷手機到1點,早上硬撐去練早課,別怪身體不聽使喚。
按摩、泡澡、瑜伽拉伸、靜態放鬆,都是幫助你恢復的利器,而不是“享受型生活”的專屬。

健身不是人生唯一,也不該讓你身心俱疲

很多人把健身當成了一種自我壓榨式奮鬥工具,練到痛苦,練到沒感覺還要繼續練。
可你要記住,我們不是以此為生的運動員,我們練的目的,是為了更健康、快樂、更有精氣神地生活。
健身,不該讓你變得心情壓抑、生活受限、情緒低落。
能擼一兩年的人很多,能穩紮穩打練十年、二十年、無傷無病、活力線上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