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荒謬!四川媽媽花40萬“暗考”被舉報:生孩子,就是開盲盒……

最近小某書上有個帖子非常火。
一個四川的媽媽,每週末驅車一兩百公里,送孩子到重慶來上補習班。
孩子雖說才小升初,但在“雞娃圈”,這是一個堪比中考和高考的關鍵節點。
孩子能否上一個好初中,就決定能否上一個好的高中,好的大學。
重慶頂級的四所初中,俗稱“四大金剛”。
為了能進這四所中學,這位媽媽費盡心思,上奧數班,參加各種競賽,甚至要孩子參加初中的早培班。
前前後後折騰了一年的時間,孩子都被掄冒煙了,終於如願以償地被重慶某名牌初中錄取。
毫無疑問,這個結果讓母親喜大普奔。
儘管花費了40萬,此時的她仍恨不得狂奔、撒花,向全世界宣告:我兒被名校錄取了!
於是,實在按捺不住喜悅之情的母親,洋洋灑灑地在網上寫下了一篇近2000字的小作文。
詳實地記錄了自己這一年雞娃的心路歷程。
如何參加比賽,在哪裡參加“暗考”,怎樣才能提高錄取的機率……簡直是一本行走的“重慶雞娃指南”。
然而,這個世界的黑色幽默就在於,你永遠不知道它下一刻會發生什麼。
因為帖子太過詳細,裡面涉及到的內容大多很敏感,而且“暗考”大多是不合規的,她就被有心人舉報,取消了成績。
也就是說,這個媽媽憑一己之力,讓40萬打了水漂,也讓自己孩子這一年的辛苦全白乾。
果然應證了那句話:
話一多,事就黃。
然而,這件事還是引發了巨大的討論。
說好的小升初是派位或者就近入學,怎麼名校又搞起了掐尖考試?甚至還要考奧數?教育局不是三令五申禁止嗎?
為了一個初中的擇優考試,就要花40萬,打工人得掙多少年?有必要這麼卷嗎?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很多地方,小升初這場戰役,已經演變成了一場堪比中考和高考的“大型戰役”。

北京前段時間出了個新聞。
一所名牌學校透過“掐尖”考試,被央視曝光。
掐尖,顧名思義,就是個別學校透過各種違規的手段,在微機派位之前,提前組織考試,擇優錄取。
他們會在考試之前,悄悄地放出訊息。
此時,課外的培訓機構聞風而動,將訊息透露給家長,於是,很多家長就會來參加他們的“校園開放日”。
實際上,這所謂的“開放日”,就是招生選拔大會。
家長去“開會”,孩子在另一邊教室悄無聲息地考試,主打就是一個心照不宣。
考完試,成績出來,擇優錄取。
那些沒有錄取的孩子,被殘忍淘汰,連哭泣都要保持沉默。
除了現場考試,還有各種競賽。
儘管教育局已經明令禁止各種賽事的舉辦,但學校招生的時候,一本賽事的證書,就能成為孩子進入初中名校的通行證。
在這個巨大的誘惑面前,很多家長帶著孩子拼命卷競賽,重新整理孩子的履歷。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北京小學生的小升初簡歷:
雅思學識7.5分,小託福895分,法語日常交流無問題,數學競賽全球前5,會樂器,書法,還是區三好學生……
但這些看上去金光燦燦的成績,在老師眼裡不過是司空見慣,普通至極。
想想真的令人絕望。
很多孩子,起早貪黑,不管嚴寒酷暑,每一天都在努力學習,好不容易得來的成績,卻連一個名校的入場券都得不到。
孩子們就像一個個待價而沽的商品,在一場場競賽中,拼命地證明自己的實力。
然而,這一次證明了,被錄取了,就能高枕無憂了嗎?
並不。
要知道,這還只是小升初,哪怕“入場”了,到了優秀的初中,只會有更多的競爭在等著你。
班上排名,全校排名,尖子班,競賽班……這些名額足以讓人爭得頭破血流。
初中之後,還有中考,高考,即使上了大學,還是不得輕鬆。
每一段路,都是新的坎坷。
“劇場模式”相信很多人都知道。
就是前面的人站起來了,為了看到電影,後面的人不得不也跟著站起來。
一些孩子偷偷去參加補習,另外的孩子也不得不跟著去補習。
然而在“劇場模式”下,很多孩子逐漸卷不動了,病倒了。
我想起了前段時間,網上流傳的一張圖。
孩子一邊輸液一邊做作業的畫面,讓太多人心疼。
我記得小時候,班上同學盼望自己生病,這樣就可以理直氣壯地不用寫作業了。
可現在就算進了醫院,也要一邊輸液,一邊寫作業。
在這個“殘忍”的畫面下,是社會各界對孩子們成績的“格外關注”。
醫院專門開闢了一間作業專區,可以讓孩子不受其他病患的“打擾”,安心寫作業。
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一位高中老師曾寫下一封肺腑之言:見證教育從畸形走向變態。
成人尚且受不了“996”的模式,而很多孩子,卻早早在這種模式下,壓彎了腰。
睡眠不足導致的精神不振,長期伏案導致的脊柱變形,一天10小時以上的功課導致的近視,讓很多孩子早早地失去了少年人的朝氣。
身體受損了,心理問題也接踵而至。
前段時間,一個熱搜引爆了網路:
北京醫院的精神科裡,擠滿了小學生。
開學一個月,門診和住院病房裡,都是孩子和家長。
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只盯著分數,孩子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就不重要嗎?
家長們費盡心思,花了大價錢,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提高孩子的分數,期待他們考上一個好學校。
但事實上,這條路已經卷得令人窒息。
孩子們只能跟著家長,機械地被推著往前走。
他們在教室裡認真而機械地讀書,完成功課,在課後安靜而沉默地走向補習班,偶爾抬頭,看見的卻是迷茫而沉重的未來。
狂熱的“升學趨勢”下,沒有人在意這是不是他們所想要的。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但孩子,卻淪為了內卷的最大犧牲品。

花了這麼多錢去卷,結果怎麼樣呢?
之前有個帖子,讓我一直記到現在。
一個香港駐上海的外資行高管,為3個孩子的教育共耗費6000萬。
老大養廢了,沒有養活自己的能力,目前和父母同住。
老二雖然畢業於名校,但薪資只夠勉強能養活自己,租房太貴,目前也和父母住在一起。
老三患上了抑鬱症,從學校退學後,就一直在接受心理治療。
辛辛苦苦花了6000萬,終於把三個孩子養成了廢柴。
“月薪三萬,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這樣的新聞太多太多。
我隔壁的一個鄰居,從小學到大學,前前後後給兒子課外輔導班花了100萬。
後來兒子終於考上了大學,畢業後月薪4500,和普通人並沒有兩異。
他們開始懊悔給孩子花了這麼多錢,因為他們只是普通家庭,這筆錢本來可以讓兩口子晚年活得很好。
教育貶值的速度,超過我們很多人的想象。
我們必須認清一個現實:
不管你在孩子身上花了多少錢,不管你孩子獲得的獎狀有多少,從學校畢業後,我們99%的孩子,終將變得平庸。
接受孩子變得平庸,是我們這一代父母最重要的課題。
哪怕家長是超級學霸,是TOP級大學畢業,但也依然避免不了孩子成為學渣的現實。
前段時間,我去參加家長會。
我孩子班上的數學老師說,她作為一個數學老師,自己家裡的孩子數學也是沒有及格,這句話一下子治癒了很多焦慮的家長。
儲殷教授說過一個故事。
朋友的孩子,成績平平,那時父母也很為他著急,覺得生在普通人家,要是讀書不行人生就完蛋了。
後來孩子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考上了一個普通的大學。
學歷並不亮眼的他,竟然成了單位上最受歡迎和器重的新人。
因為他籃球打得好,個性又爽朗大方,領導也喜歡帶他出去跟別的單位“切磋”、“社交”。
而這孩子,從小情商就高,說話也得體,也許這種特質在學校裡並不代表什麼,但在工作中,卻讓這些個性特徵大放異彩。
你看,人生走到最後,拼的不一定是成績,而是情商,格局和個性。
對於孩子來說,學習好固然好,學習不好,孩子也必定是其他可用之材。
教育的目的,不是讓每一棵小草變成一棵參天大樹。
而是,讓花成花,讓樹成樹,即使只是一株小草,也要讓它健康,茁壯地成長。
本文系授權釋出, by 桌子先生,From 桌子的生活觀,微訊號:zzdshg桌子,身高1.85米,有八塊腹肌的兼職男模。前南方航空公司職員。三觀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