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案例精選(ID:m-cases)獨家編輯
圖片素材源於網路
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的【城市文化】越來越火了?
在網上經常能刷到一些有趣的地方熱梗——
“天津這個城市還是太複雜了”
“川渝人民有與生俱來的鬆弛感”
“這麼近那麼美週末到河北”
“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的蘇超”
……
不但地方城市文化熱潮一個接一個興起,大家也越來越感興趣。
最近重慶的一組蘇打水方言文案也火了。
一個叫做 宜簡 的重慶本地蘇打水品牌,結合重慶不同地名,大玩【方言諧音梗】。生動俏皮,給重慶人笑發財了。
比如,為了宣傳1升裝礦泉水上市,將廣告打在了【大坪街道】
文案:“這是大坪,這是咚大一瓶”

巧妙利用諧音呼應了當地的地名和場景,同時為宣傳賣點染上了一股子川渝口音。
宣傳0糖0脂0卡0色素0防腐劑的賣點,又把廣告打進了【鵝嶺】
文案:“這是鵝嶺,這是 ALL 0”

這“嶺”氣十足的地域梗,讓網友的DNA動了。

與隔壁成都的陳都靈文案有異曲同工之妙啊。

把產品“好喝”的賣點放在【鴻恩寺】
“鴻恩寺好喝”(嗯,是好喝)

把瓶身特點融入了【南坪】,還帶著一點“nl”混用的萌感:
“這是南坪,這也是藍瓶”

用熱門打卡景點【觀音橋】,反襯蘇打水的清爽解渴:
“熱辣觀音橋,嘴巴里面開空調”

值得一提的是,觀音橋真的有一個超大的朝天椒:

不知道是不是為了鼓勵大家拼生活,還是拼單, 【沙坪壩】的文案是:
“沙坪壩,啥?拼吧!”

就是讀快了,有點emmmm。。。來個重慶的朋友解釋一下。
不看宜簡的文案,小馬真的不知道“四公里”“五公里”……竟然真的是重慶的地鐵站和公交站點。

“四五六七八公里,上車走了!”是老重慶們耳熟能詳的吆喝。
這條道還是抗日時期國際援華物資運往中國內地抗日前線的生命通道。
它們都屬於 【南岸區】
宜簡給到文案:“四五六七八公里,宜簡一路陪著你”

還有主打情緒價值的 【上清寺】
“上清寺,散心事”

“超解放碑,喝蘇打水”



除此之外,還有——
【南濱路】
“漫步南濱,蘇打加冰”

【人和】
“愛人和,i人喝”(沒有e人不可以喝的意思)

【楊家坪】
“逛吃楊家坪,帶上這一瓶”

網友辣評:
“重慶還是太全面了。”
“重慶人不信神,因為重慶人自己都很神。”

別的不說,宜簡這波是把重慶人的心拿捏住了。
接地氣的方言諧音,很好地消解了廣告的侵犯感。
為品牌帶來更多的親和力和趣味性,博得了當地人的注意力和共鳴。

同時,文案還巧妙融入了每一個地區名。
以【地區特製】的玩梗文案,既激發了當地人打卡傳播的慾望,也帶動了其他地區的共享欲。


沒打到廣告的地區,還在提意見。



☉
而除了宜簡,其他品牌也越來越青睞【方言文化】。
比如,杜蕾斯 有中英混合的上海話:
“杜杜kindly關照儂,旁友幫幫忙,頭盔戴戴好”

一語雙關的廣州話:
“無論去邊杜(無論去哪裡),杜杜都安全(去哪都安全)”

溫柔軟糯的蘇州話:
“從來弗熄火,杜定來噻額(從來不熄火 肯定行的)”

幽默感十足的香港話:
“戴咗(戴了),我真係已經戴咗(我真是已經戴了)”

陝西:“不打洞,嘹咋咧!”

河南:“著 (zhuò)撐子曬不壞,掛衣服不枯楚,用著可待(dai)!”

青島:“嫚兒,嫩想不想知道一個大衣櫥最多能盛多少衣裳?”

廣東:“唔使打窿,零舍輕鬆!”

北京:“一個‘噴子’的自我修養,從不亂噴!”

武漢:“今天您喝‘麼斯’撒?”

重慶:“吃莽莽”

上海:“儂曉得伐?”


東北:“咋整?”

臺灣撒嬌疊音詞:“花花”

可以說,無論是本地品牌還是外地品牌,方言文案是幫助品牌本地化的重要手段。
1)用方言喚醒“在地認同”,實現地域情感共鳴
方言天然承載地方歸屬感。
方言文案可以幫助品牌觸達本地消費者的文化記憶,使品牌更好地融入當地場景,讓消費者產生“自己人”的認同感,削弱品牌商業距離。
2)在普通話廣告氾濫的背景下,方言的“土味”反成稀缺優勢
就像“巴適得板”,永遠比標準的“非常好”更有生命力一樣。相對一般的常規文案,方言更有新鮮感、生命力和記憶點。
無論是宜簡還是宜家和杜蕾斯的文案,都有一種接地氣的反差萌。
3)喚醒地域人群的自豪感,激發內容的傳播與破圈
品牌用方言一定程度也代表著對本地文化的認可和喜愛。
品牌廣告變為為地域文化的一種符號。能夠激發當地圈層的自豪感和分享欲,促進品牌與廣告的聲量爆發。
總之,品牌用好了方言文案就是——用鄉音瓦解消費者心理防線,讓品牌從“外來者”蛻變為“本地icon”,借文化自豪感撬動社交裂變。
最後,重慶的方言文案,你喜歡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