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講過要跟大家聊聊巴瑤族。
今天的文章裡會有大量圖片,都是我們團隊現場拍攝,擁有版權。
最近我們全家參加了聯合國世界青年生物多樣性調查與海下垃圾清理,以及巴瑤族的人道主義救援團隊。
巴瑤族,很多人聽過,但可能並不瞭解他們的真實情況。
先說說他們的生存狀態。
巴瑤族人沒有國籍,沒有身份,不能踏上任何國家的國土,因此很多巴瑤族人終生都要生活在海上,搭建木屋,自制木船,靠捕魚為生。
為啥沒有國籍呢?
因為當初馬來西亞等國在成立的時候,由於巴瑤族這個族群的人沒受過教育,語言也不一樣,又整天漂泊在海上,所以也不懂得要來“登記戶口”。結果時間一長,周邊國家都不要他們了,他們也壓根不知道有“國家”這一說,最終成了漂泊的“散戶”,沒有國籍。
他們生活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之間的海域,條件好一點的可以在小島上駐紮,條件差的連島都上不了,就在海上住。
沒有淡水,依賴於雨水或人道主義補給。
也沒有電,看太陽辦事,作息規律得不要不要的。


如果只是生活方式不同也就算了。
但比較悲催的是,由於環境氣候等變化,他們的捕撈越來越難,生存狀態堪憂。然後呢,他們也挺勤快的,就想著划著小船上岸去討生活。
但是你想想,一個沒有戶口沒有身份的人,打黑工,會是什麼後果。
有的黑心商人買了他們的魚蝦,就不付錢;有的老闆聘用了他們當臨時工,就不給工資。他們要是反抗,可以直接打死,打死他們不用負法律責任。
因為他們背後沒有國家,沒有法律保護,沒有政府給他們撐腰。
甚至,為了商業開發一些島嶼,人們要把他們從小島周邊驅趕,可以直接燒燬他們的房子,我們見到了一些過去的影像,慘不忍睹,非常殘忍。
在我們看來,這些行為都是肆無忌憚的違法,但是對巴瑤族人來說,沒有國籍,沒有法律,也沒有武器。
赤裸裸的弱勢群體,弱勢到底了。


所以每隔幾個月,就有一些國際人道主義組織,給他們送補給,比如衣服、食物。
但是巴瑤族人的孩子從來不接受教育,不識字,語言不通。
給他們的一些物資,會產生包裝垃圾,他們也不知道處理,就直接丟進海里。
結果更汙染海洋和水質,魚蝦都跑了,他們的捕撈就更難,惡性迴圈。
所以,現在的這種救援組織,已經更換了思路,不再是單純地送物資,而是要同時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知道垃圾分類和處理,避免惡性迴圈。


只能說,無論在任何地方,教育都是一切的根基。
人如果沒有基礎的行為意識和認知思維,那麼他們做什麼都是不計後果,也就無法很好地發展。
如果他們生活環境安全健康,他們相對穩定的話,就不必去周邊國家領土打黑工,也就不用擔心生存問題。
接下去的一步是想一個讓他們擁有合法身份的方式,這樣才能搞教育,搞基礎保障,到那時候才是真的安全靠譜。


傳說中的巴瑤族人“窮兇極惡”,還有人說“巴瑤族小孩見到外人就會搶食物和錢”……
親身經歷之後,我可以說:真實情況完全不是這樣。
事實上,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不僅友善,而且有邊界感,也懂感恩。


在Kulapuan島和馬布島,僅僅兩天時間,我接觸了很多小孩,他們挺聰明的,而且很有社交天賦,只是缺乏教育。
馬布島上有一個度假村,度假村侵佔了巴瑤族原住民的一大半島嶼面積,把他們擠到了島的一個角落,但他們還可以利用距離的便利性,孩子們划著船到度假村那邊售賣椰子。
他們不懶,也不笨,只是缺乏教育,缺少合法的機會。





我們在Kulapuan島上教會小朋友們如何拆分垃圾,給他們搞比賽。
島上所有的大人並不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處理垃圾,他們的希望將會從孩子開始,擴散至成人,這種反芻式的教育方式,在如一張白紙一般的巴瑤族群裡,特別奏效。
這就是教育的意義。


現在,海洋汙染,海平面上升,都讓巴瑤族人的生存面臨挑戰。
我們不可能一直有人親力親為地去到當地,給他們送東西,幫他們撿垃圾,教育他們去認識環境和世界,但我們有很多事就在手邊,可以馬上就做。
比如減少一點碳排放,在海邊的時候不要丟垃圾,甚至僅僅需要跟孩子描述巴瑤族兒童的境遇,讓他們知道世界的參差,更珍惜自己的幸福,有餘力時可以幫到其他人。


巴瑤族的孩子,從早上醒來到晚上睡去,可能一直都漂在海上屋,或在他們簡陋的船上。
他們在學會用語言表達情感之前,可能就早已學會了不戴任何裝備深潛到海面之下十米去抓魚。
每個人似乎都能在這個地球上慢慢長大,但長大的方式天差地別。
如果沒有非法的破壞和非人道的攻擊,也許巴瑤族人的生活真的更幸福也說不定,他們沒有996,不用內卷,只要想著今天如何填飽肚子就行。
但這樣的自由生存方式,背後的代價是沒有安全保障甚至被惡意殘害。
所以,我們可以不改變他們,但卻要呼籲不傷害他們,並且要讓他們學會保護自己的環境,免得自食惡果。




























還有,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其實是有共通性的,我們的共同點就是love & peace。我和他們語言不通,用短短兩天時間,我學會了一點巴瑤語,他們學會了簡單的普通話,大部分還是肢體語言,真誠和善意是唯一可靠的翻譯器。
打動我的是,在情感表達越來越淡漠、人際關係越來越疏離的今天,城市裡每個人只要抱著手機就好像擁有了一切的時候,巴瑤族孩子和我們的相處方式是拉著我的手,勾著我的胳膊,拍一下我的肩膀,實打實地觸碰和眼神的互換。幾個姑娘把我按在椅子上給我編辮子,沒有人聽得懂彼此,但好像又交流了很多,走的時候他們都把我們送到海里了還是捨不得回頭。
與其說我們給他們帶去了很多東西,不如說他們給我們的更多。
有時候多出去看世界,好像看到了不堪和弱小,以為自己可以幫助他們,到最後或許總是會發現,是我自己被幫助到了。

十三姐
魔都高影響力KOL
公眾號「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婦女》《了不起的中國媽媽》《帶夫修行》
微博@格十三
影片號「格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