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的女婿寫的小作文

我們身在馬達京島的海下,陡峭的斜坡插入深海,這裡生存著多種珊瑚,魚群群居在水下馬達京郵局裡。
這裡還有人類丟棄的垃圾,海床上最多的是塑膠袋、塑膠瓶,快遞包裹的包紮帶等。我在珊瑚中間撿起半個香菸盒,它的上半部分不知去向,由於是紙質的,香菸盒極易破碎,在我手中很快被水流衝成了碎片。我還拿起幾個塑膠瓶,上面記錄的保質期是2025年12月,可能不久前剛被丟棄。
我們已經見過很多垃圾排放的惡性後果:胃裡裝滿塑膠的海鳥,和被塑膠堵住鼻孔、勒住身體的海龜。塑膠與人造纖維蔑視時間的流動,在不停迴圈的世界中違規地待了太久。
我們不能用自以為是的方法把自然幾世紀方可完成的事做好,再扔回海洋讓它消化。大海最終會回到平衡,然而這期間小小的變化就會是人類的災難。最終地球泰然自若,而人類要承受自己的後果。
我們抵達Kulapuan島,為島上巴瑤族居民送去物資。我發現這座島上的垃圾遠多於之前看到的,沙地上到處可見塑膠瓶、袋,金屬罐頭蓋,廢衣服。當學生們去海灘上比賽撿垃圾時,十個左右孩子只用了不到一分鐘就用塑膠瓶裝滿了我手上半人高的麻袋,而且他們這組是最快的。
這說明,巴瑤族人很可能是這片水域海洋垃圾的最大排放源。我們提前把裝米麵糧油的藍色塑膠袋拆掉,換成由鳳梨葉纖維製成的可降解麻布袋,就是為了避免他們隨手亂扔。
然而,幾周以後他們很可能還是會把空的罐頭、米袋、糖袋雜亂丟棄,這不得不使我們反思:海底的垃圾真的能撿完嗎?巴瑤族急需援助物資,但其必然產生的廢棄物又在破壞環境。消除貧窮、飢餓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部分,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同樣是,這兩者在巴瑤族的現狀上產生了尖銳矛盾。
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最有效的措施必然是增強教育。落後的巴瑤族人不懂得垃圾處理,不明白廢棄物會影響海洋生物的生存,並在食物鏈中累積,最終使他們自己攝入過量有害塑膠微粒。
只有教育這些人正確處理垃圾的意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當然,垃圾回收的好處可能在十幾年後才會顯現,然後才能形成良性迴圈,在那之前,必須有組織長期地維持人們的環保回收意識。
好在,Kulapuan島上的孩子們對撿垃圾比賽有極高的熱情,他們奪冠之後特別興奮;而且沒有人混淆塑膠瓶與其他垃圾,反觀很早就推廣垃圾分類的地區仍有人分不清楚。所以藉助孩子們的熱情來改變他們的島嶼是很有希望的。
我們可以與孩子們約定,下次上島送物資時,收集垃圾越多,得到的糖果零食越多。進而讓孩子影響成人,使得全族群關注垃圾回收。還有,我們已經看到學校後面堆放了一些塑膠罐填充而成的建築材料。當垃圾再利用意識普及,巴瑤族人自然可以用這些建材改善其房屋,這有助於建立良性迴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