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十三姐
我們全家人剛撿完垃圾,救援完海龜,跟巴瑤族小孩一起唱完歌跳完舞回來。
是的,你們那個還有四個月就要高考的女婿,到現在是一點作業都沒做……
他在海底撿垃圾的時候,我覺得他應該是全中國唯一的一個在大海里的高三學生,別人都在學海里。
這不是他第一次撿垃圾了,只不過這次恰逢高三寒假,難免讓人覺得有點過度鬆弛了。
有人跟我說我們這日子過得不像高三。

嗯,“高三”彷彿是個什麼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上課、刷題、複習、糾錯、趕進度、查缺補漏等重大事件都要大幹快上,分秒必爭,否則可能面臨“考不上理想的大學”,“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沒有理想的人生”,這輩子可能“完蛋了”……
這些非物質文化也讓我感到焦慮,只不過我的焦慮較為隱形。
別的高三媽此刻會覺得自己是這個世上最緊繃且慈祥的家長,而我會自我安慰:人生那麼長,區區一個寒假,短短一兩週,到底能改變什麼命運?

這個春節,大家都在討論DeepSeek的橫空出世,其實這只是AI無數次的迭代進步中的一個而已,以後這種事會越來越多。
每個人都知道,未來是屬於AI的。
人工智慧幾乎可以取代任何一個行業領域,你卻還在糾結孩子這一個禮拜作業做了多少。
許多年前我看了《人類簡史》,幾乎可以說是扭轉了我的人生觀,我覺得自己非常渺小,甚至覺得人類現在拼命在做的一些事顯得可笑,比如雞娃。
現在,AI的屢次突破界限,再一次扭轉了我的認知。雞娃不僅可笑,而且大部分全錯了。
未來和你的孩子競爭的不一定是考年級第一的張三,也不一定是被保送了的李四,甚至不一定是家裡有礦的王五,而是機器人。
所以我們的孩子在未來競爭中最大的勝算,取決於我們更像人的程度,而不是我們接近機器的程度。
你越接近機器,你越容易被替代。
只有更像人,才能活出人樣。
說起來有點可悲,我們本來就是人卻需要努力才能活出人樣,現在的教育,很多時候在把人培養成機器,我們離人越來越遠,作為人應該有的情感和本能,越來越模糊。
你想讓孩子當人還是當機器?

春晚上王菲唱了一首歌,名叫《世界贈予我的》:
“世界贈予我蟲鳴,也贈予我雷霆”
“贈我一場病,又慢慢痊癒搖風鈴”
“贈我一場空,又漸漸填滿真感情”……
世界會給我們一些好的,自然也會給一些壞的。
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人和機器的最大區別在於什麼?
機器會一個勁兒地去吸納和輸出所謂“好的、正確的、高效的”,甚至要“更好、更正確、更高效”;而只有人,才要面對以及必須感受到那些不好的、痛苦的、惆悵的、無奈的,並從中反思,尋找解決方案或選擇放棄解決。
花凋落時,AI僅需幾秒就可以為你判斷這朵花的科屬,特性,分析它與土壤混合後會產生怎樣的反應來為下一株花提供養料……
但只有林黛玉才會為它落淚。

世界發展到這個階段,連我小區保安大叔都說了,人最大的競爭力不是科技與狠活,而是人的血肉與情感。
可不是麼,人類感知痛苦的能力,以及在痛苦中尋找希望的慾望,這是核心競爭力。
機器越來越像人了,人可不能越來越像機器。
人類爬上食物鏈頂端,研究出數理化文史哲,創造了無數奇蹟,靠的不是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而是體會過蟲鳴後仍能扛住雷霆的意志力,在“不好”中仍努力向好的代際傳承。
我們會被世界贈予痛苦,我們需要強化感受痛苦的能力,能感知痛苦才能感知幸福,能感知幸福才會有創造和進步,否則和機器無異,遲早被機器吞噬。

如果你能和孩子推心置腹地聊一下,可能會發現他們並沒有真正的“志向”,對人生沒有概念。他們根本不知道今天拼命熬夜,努力趕作業,考試拿高分,目的到底是什麼。
也許對孩子來說,目標就是考上大家都認為好的那個學校。
然後呢?
人的一生其實特別短,不知道自己為何而來,要做什麼才填充起光明的一生,這是大多數人的缺憾,包括我們這一代。
人發展的目標已經今非昔比了,但我們大多數人還在糾結一兩次的分數和寒暑假作業的完成進度。
幾乎所有人在關注分數提高了幾分,排名進步了幾名,升學率是多少,尖子生的佔比。
教育裡被忽略的大多數,其實是在給所謂的“功成名就”墊背,大多數孩子的情感世界無人關注,大多數孩子作為人的基本面被拋之腦後。

感知痛苦的能力,不是人的劣勢,恰恰是讓人明白事理、想出更好生存方式的通路。
從心理學和哲學角度,感知痛苦的能力可以轉化為勢能,這是AI沒有的。你們的女婿現在覺得某種技術如果不能提高人的幸福感,而是讓人更焦慮,那就不叫技術,還不如沒技術。
大多數課堂上的孩子們,別說感知痛苦了,連感知幸福都快沒了。他們埋頭苦讀,應付作業與考試,接受屈指可數的人性教育,但遠離自然,剝離現實,和真實生活之間隔著幾個太平洋。
孩子變得冷漠,缺乏同理心,也失去探索和創新的能力,更缺少樂於感知與思辨的習慣,天天學習,成為考試高手,卻不知道自己只是一個附屬品。
長大後,只不過是換一種方式成為附屬,能沒完沒了996都已經是福氣,很多人連正兒八經工作都不一定有了,找不到自己的價值,一生只不過是在餬口。

這個時代的教育,太少讓孩子去挖掘區別於機器的核心。
就說我們最近在做的:撿垃圾和幫助巴瑤族人。
AI也可以寫出很好的關於自然界與垃圾的關係,關於無國籍無身份的巴瑤族人的生存現狀。
但只有人,可以在親眼看到、親手觸碰之後,腦回路被深深攻擊幾千萬次,才產生出一點點有限的痛苦感,而僅僅是憑藉這一點點的痛苦感,才會驅使人去思考,去評估,去為了讓世界改變一點點而殫精竭慮。
人可以和巴瑤族的孩子手拉手,看著彼此的眼睛。先從教會他們不亂丟垃圾開始改變生存狀況。
AI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編設一套撿垃圾的程式,但只有孩子揹負30斤重的水肺一天四潛地進入水下20米,解開海龜身上纏繞的繩索,把塑膠垃圾裝進袋子,把這些東西帶走,透過再加工製成可被利用的物品……這些過程永遠是AI無法體驗的,充滿痛苦和反思,最後才會帶來成就感,這也是人與機器的本質區別。

我知道我這個想法帶有1%的自由主義和99%的冒險。
人各有志,我對人生的模式從來沒有“標準版”,所以我對孩子的期待也是如此。我不知道他以後會過怎樣的日子,所以我不想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般的複習迎考把他鎖死。
也許在這麼關鍵的一年的假期,我們沒有坐在家裡刷卷子,而是去撿垃圾,並不會對我們的學習成績帶來過多衝擊,但是一定會對孩子以後某一天對職業生涯的選擇和對世界的認知帶來一些影響。
可能這會在未來某一天成為他立足一切職業領域的基石,也或許人家當了科學家,拿了諾貝爾獎,在發表獲獎感言的時候會提到17歲那年父母帶他撿垃圾的時候奠定了他的科學理想blablabla……
醒醒,那些很遙遠的東西,都是夢。當下最重要的,是回家做作業,是讓孩子的青春多一些故事和選擇,而不是等40歲的時候回顧青春,發現自己沒有青春。
明天
我會講一些關於巴瑤族的故事

十三姐
魔都高影響力KOL
公眾號「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婦女》《了不起的中國媽媽》《帶夫修行》
微博@格十三
影片號「格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