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中旬,2025年全國兩會落下帷幕。
2025年既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為“十五五”謀篇佈局、打下良好基礎的關鍵時刻。
我們關注到,“狠抓落實”成為本次兩會釋放的鮮明訊號。《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出臺實施政策要能早則早、寧早勿晚,與各種不確定性搶時間,看準了就一次性給足,提高政策實效”。
這讓我們聯想到,在進行早期投資時,我們如果看準了有潛力、又長又寬的賽道(β)和優秀的創始團隊(α),也會一次性給予充分的支援,保障專案的長遠發展。
作為一家早期投資機構,我們從兩會中看到了一些與創投行業息息相關的政策,以及潛在的機會。我們將在本篇行研,從六個方面分享我們的一些學習體會和思考:包括提振消費、財政政策、發展新質生產力、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高水平對外開放,以及投資於人。
希望能帶來不一樣的角度和思考。歡迎移步小宇宙APP / Apple Podcasts(蘋果播客),搜尋並訂閱「高能量」收聽我們關於兩會的解讀。





/ 01 /
提振消費
我們先來關注與居民消費息息相關的經濟指標——CPI(Consumer Price Index,消費者物價指數)。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CPI預期目標從2024年的3%左右下調到2%左右。據證券時報統計,這是自2004年以來,中國CPI目標首次低於3%。
中國人民大學學者鄢傑認為,CPI指標設定在2%是基於近期物價走勢的現實考量,是出於對當前物價低迷的積極應對。
我們也能看到,消費議題位列今年政府工作任務之首,政府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
一、C端:提振消費信心
2025年,中國將發行1.3萬億超長期國債,其中5000億用於支援“兩新”。具體來看:3000億元支援消費品“以舊換新”,比上年增加1500億元;2000億元用於支援“裝置更新”,比上年增加500億元。
2024年,是“兩新”政策施行的第一年。發改委資料顯示,2024年,“兩新”政策帶動裝置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5.7%,對全部投資增長貢獻率達到67.6%。
以汽車為例,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資料,受以舊換新政策帶動,2024全年汽車報廢更新超過292萬輛,置換更新超過370萬輛,合計超662萬輛,帶動汽車銷售額9200多億元。在汽車以舊換新中,換購新能源車的比例超過60%。
今年,“兩新”涉及的商品品類從8+N擴充套件到12+N,新增手機、平板、智慧手錶和智慧手環這四個類別。這一舉措可能助推科技賦能消費品產業鏈,讓產品更加智慧化、科技化、數字化,從而提升產品的附加值,進一步拉動供給端和需求端的增長。
此外,《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好房子”的概念,即不僅要讓居民有房子住,還要住得更好。與此同時,“穩住樓市股市”這一目標也被首次納入《政府工作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陳昌盛表示,樓市股市是整個經濟執行重要的風向標,特別是房地產是老百姓資產最大的一部分,如果樓市股市的資產價格穩住了,就可以釋放財富效應。
兩會後,政府釋出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要強化消費品牌,擴大文體旅遊消費,推動冰雪消費等。這些措施或許將鼓勵更多元化的消費形式,可助推產業結構升級和消費結構調整。
二、G端:創造良好消費環境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推進部分品目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並下劃地方,增加地方自主財力。
豐叔此前曾在播客中提到,消費稅從生產端調整到消費端,是一個國家從生產製造型的國家變成消費和生產製造並重國家的過程中都會出現的。從消費端徵稅,意味著城市要轉換重點,思考怎麼能讓人“來我這裡消費”,類似過去幾年的淄博、哈爾濱。那麼,地方政府可能會拼命做好城市建設和公共服務。

▲ 歡迎掃碼收聽,豐叔和李翔聊了聊消費稅調整產生的影響。
三、B端: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
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被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從市場中屢見不鮮的惡性價格戰,到近期315晚會曝光的低劣產品,“內卷式”競爭讓企業與消費者深受其累。我們理解,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是為了讓消費者購買好產品、好服務,讓企業和地方實現可持續發展。
/ 02 /
財政政策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這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財政政策基調首次由“積極”轉為“更加積極”。這可能意味著,政府將釋放更多流動性,提振市場信心。
今年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達到11.86萬億,分為四大部分:財政赤字(5.66萬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4.4萬億)、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以及今年新發的一筆5000億的特別國債。
一、財政赤字
報告提到,今年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赤字規模5.6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6萬億元。
4%的赤字率創歷史新高。據第一財經統計,在2020年疫情暴發前,中國官方公開的赤字率未突破過3%。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楊志勇認為,透過提高財政赤字率,籌集更多的財政資金可以用於民生保障,促進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在5.66萬億財政赤字中,85.9%為中央赤字,主要用於:增加基層三保,包括養老金、醫保補助、育兒補貼等;支援科技創新產業;適度擴大中央預算內的投資。
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
按照預算報告安排,今年,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限額4.4萬億元,比2024年增加5000億元,支援地方加大重點領域補短板力度,進一步向實施區域重大戰略、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傾斜。
2024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曾發文擴大專項債券用作專案資本金範圍,新增了一些關鍵領域,比如資訊科技、新材料、生物製造、低空經濟、量子科技以及商業航天等新興產業的基礎設施和算力裝置等領域。這些領域恰好是許多創新企業正在探索的領域,我們看好其中的投資機會。
三、超長期特別國債

上文提到,今年發行的超長期特別國債總額為1.3萬億,除了用於支援“兩新”,政府還將8000億用於支援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即“兩重”政策)。
“兩重”政策的內容包括:1、國家重大戰略:涵蓋一系列國家級別的戰略部署,例如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一帶一路”倡議等。2、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涉及多個關鍵領域的安全保障和發展,如政治安全、軍事安全、國土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等多個方面。
我們注意到,兩會期間,山西代表團向大會提交全團建議:將文物文博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納入國家“兩重”政策支援範圍。希望這類政策能夠給中國的文物保護以及整個文化領域提供更多支援。
四、新發特別國債
2025年,政府擬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支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5000億元投入預計將帶動4萬億元以上的信貸增量投放能力。
這些資金流入銀行後,將進一步釋放市場的信貸空間,推動更多的信貸資源投向民營經濟領域。這些資金可能還將進一步補充股市和債市的流動性。
/ 03 /
發展新質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兩會中的重要議題。新質生產力在2023年9月就被提出,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進一步強化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哪些領域可以算作新質生產力的範疇?報告提出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深海科技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慧、6G等未來產業。
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報告提到要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揮科技領軍企業龍頭作用,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從制度上保障企業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決策、承擔重大科技專案。
這意味著具備科技實力或科技核心技術、科技壁壘的企業將得到更多關注,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也會得到強化。據國家智慧財產權局釋出資料,2024年,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350.6萬件,佔國內有效發明專利總量的73.7%。
/ 04 /
加快發展創業投資、壯大耐心資本
《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了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的重要性,並大力倡導中長期資金入市。報告還提出健全創投基金差異化監管制度,強化政策性金融支援,加快發展創業投資、壯大耐心資本。(歡迎閱讀《田軒x李豐:耐心資本如何養成?| 李豐專欄》)

▲ 歡迎掃碼收聽,豐叔和田軒詳細解讀了耐心資本。
我們也整理了2024年以來發布的與創投行業緊密相關的部分政策:
一、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
2024年以來,政府釋出了《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等一系列舉措。
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於:公募基金持有的A股流通市值在未來三年內每年至少增長10%;加速推進第二批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試點,規模不低於1000億元人民幣;大型國有保險公司要發揮“頭雁”作用,力爭每年新增保費的30%用於投資股市;延長公募基金、全國社保基金的考核週期等。
《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強調,意見的主要目標是,推動中長期資金投資規模和比例明顯提升,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更加合理,投資行為長期性和市場內在穩定性全面強化。
二、放寬外資引入限制
近年來,政府在吸引外資方面推出了不少優惠政策,釋放了積極的合作訊號。比如,《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從鼓勵外資在華開展股權投資、取消外商投資性公司使用境內貸款限制、便利外國投資者在華實施併購投資、拓寬外資企業融資渠道等多個方面,支援外資深耕中國市場。
三、支援優質未盈利的科技企業上市
2023年8月,證監會提出“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態平衡”。根據財經媒體大象IPO的統計,新政後一年內,滬深北交易所每月上市家數較新政前減少20家。
今年兩會期間,中國證監會的會議指出支援優質未盈利的科技企業上市,穩妥恢復科創板第五套標準適用,更好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豐叔認為,高附加值企業在發展前期往往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和較高的人才密度,甚至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出現虧損。對於這些企業,資本市場的資金結構更具適配性。

▲ 歡迎掃碼收聽,豐叔和李翔聊了聊近期宏觀領域的熱門話題。
四、支援合理跨行業併購
2024年9月,《關於深化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簡稱“併購六條”)提出支援合理跨行業併購,並放寬對未盈利資產收購的要求。此外,政府還鼓勵私募基金參與併購重組,並給予多項優惠政策,比如:私募基金投資期限滿5年的,第三方交易中的鎖定期限由12個月縮短為6個月。
這些政策為創投市場提供了更多退出的通道。根據普華永道釋出的《2024年中國企業併購市場回顧與前瞻》報告,2024年,中國併購市場交易量相較2023年增長24%。
五、設立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
2025年3月,政府宣佈推動設立“航母級”的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這一國家基金存續期長達20年,遠超一般基金5到10年左右的存續期限。該基金將聚焦人工智慧、量子科技、氫能儲能等前沿領域,透過市場化方式投資種子期、初創期企業,適當兼顧早中期中小微企業。我們期待,“航母級”基金能給創投市場來帶來更多“活水”,助力創新企業實現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
/ 05 /
高水平對外開放
提振消費、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及發展新質生產力等舉措,是國家在著力提升內部的發展條件。構建友好互動、互利共贏的外部環境,對於經濟發展同樣不可或缺。
我們注意到,從之前的“推動外貿穩定增長”到今年“更加積極地穩外貿、穩外資”,政府提出了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政策,比如:
-
發展新型離岸貿易:培育綠色貿易、數字貿易等新增長點,支援有條件的地方發展新型離岸貿易,積極發展邊境貿易。 -
穩外貿政策:最佳化融資、結算、外匯等金融服務,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強化企業境外參展辦展支援。 -
市場準入放寬:修訂《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吸引外資參與高階產業鏈,如蘇州試點生物醫藥全產業鏈開放。 -
多領域有序開放: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全部取消;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範,推動網際網路、文化等領域有序開放,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
關於推動文化領域有序開放,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在產品出海、品牌出海已經如火如荼的今天,中國的文化出海也開始初見端倪。2024年的《黑神話:悟空》和2025年的《哪吒2》都是典型案例。(歡迎閱讀《<哪吒2>爆火背後的天時、地利與人和|峰瑞研究所》)
/ 06 /
投資於人
我們能夠感受到本次兩會對民生的關注。比如,兩會提出了一個極具前瞻性的理念——“投資於人”。
“投資於人”或許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二是給人民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養老服務改革,制定促進銀髮經濟發展的政策;落實和最佳化休假制度,釋放文化、旅遊、體育等消費潛力。這些政策是對提升人們生活質量的關注。
發展機會則主要指在教育、培訓、就業等方面給予支援,提升人的創新、創造、創富能力。比如,兩會期間,多所“雙一流”高校宣佈擴招,專業主要集中在前沿科技、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峰瑞一直堅信,交叉學科通常代表著最好的科技創新方向與機會,突破性創新通常發生在科學的交叉點上。
/ 07 /
總結
兩會中既有不變的務實進取、穩中求進、以進促穩的精神,也有不斷探索變化、追求更好、更高效、更高質量發展路徑的努力。
我們觀察到,政府在努力平衡各個層面關乎發展的問題。無論是提振消費、財政政策、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還是資本市場投融資改革以及投資於人等等舉措,都是為了謀求民生福祉,追求高質量發展。
打個不一定準確的比方,如果把國家比作一個大型投資公司,那麼我們能看到它的PE(私募股權投資)思維,一方面積極支援類似華為、寧德時代這類鏈主企業,另一方面透過吸引像特斯拉這類海外企業,藉助“鯰魚效應”助推新產業;此外,國家提出的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提升高附加值和可持續核心競爭力,則是我們早期VC(風險投資)機構在持續踐行的理念。

▲ 萬字長文:中國生物醫藥的“DeepSeek時刻” | 峰瑞報告
▲ DeepSeek開了第一槍,但更值得期待的是AI普惠 | 對話行雲積體電路季宇
▲ 一文講透關於DeepSeek的7個核心問題 | 峰瑞報告
▲ 《哪吒2》爆火背後的天時、地利與人和 | 峰瑞研究所
星標峰瑞資本微信公眾號
一手商業思考及時送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