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校園食品安全將全鏈條監管

所謂全鏈條責任,至少包括四個層面,即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地方政府屬地責任、監管部門防控責任與行業部門主管責任
文|《財經》記者 焦建
編輯 | 蘇琦
針對多元龐雜的食品安全領域多年來存在的監管協調難等現象,3月19日傍晚全文公開的一項國家級新政策,提出了一套涉及全行業的鏈條性監管新思路。涉及肉類檢驗檢疫、散裝液體食品運輸、校園及外賣食品等各界高度關注的領域。
此項新政全名為《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的意見》(下稱《意見》)。針對食用農產品種植養殖和食品生產、貯存、運輸、寄遞和配送、銷售、消費、進口等領域,《意見》提出了從微觀到宏觀8個方面共21條具體措施。
從農田到餐桌,涉及食品安全的多個環節,需要透過完善協同監管措施和機制以進行銜接,正是行業內多年來呼籲較多的熱門話題。
這一系統的建立及監管體系的完善亦被多方指出有較大困難,因其既涉及“靠天吃飯”的農產品生產,也包括集中化程度低、小而散的各類餐飲企業。涉及標準較多,且難以由單一機構負責。
事實上,按照《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十四五”規劃》披露的資訊:截至“十三五”末期,中國已制定公佈1311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涉及2萬多項食品安全指標,構建起與國際接軌的、相對完善的食品安全標準框架體系。
《意見》在此基礎上呼應了一系列熱點問題,並突出了全鏈條責任這一概念。一位行業專家對《財經》記者分析指出,這些其實都是當前食品安全治理中被高頻曝光的重難點問題。而所謂全鏈條責任,則至少包括四個層面,即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地方政府屬地責任、監管部門防控責任與行業部門主管責任。
在此基礎上,為實現各負其責、有效協同,《意見》也提出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及其辦公室要充分發揮統籌協調指導作用,整合最佳化食品安全領域技術資源,提高支撐保障能力。
作為國務院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層次議事協調機構,該委員會成立於2010年,旨在貫徹落實食品安全法,切實加強對食品安全工作的領導。
具體而言,所謂全鏈條責任,即前述涉及從生產到餐桌的多個方面,包括完善食用農產品協同監管、強化食品生產經營許可審查、健全食品寄遞安全和配送安全管理、加強網路食品銷售新業態監管等。
在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與《食品安全法》分治格局下,以農產品的協同監管為例,《意見》明確了相關部門的具體責任,如生態環境部門負責推進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汙染溯源和整治,農業農村部門負責履行食用農產品從種植養殖到進入批發、零售市場或生產加工企業前的質量安全監管職責,市場監管部門要加大禁限用藥物和易超標常規藥物殘留速測力度等。
這也被認為回應了中國食品安全監管目前的重點困難之一,即微生物和重金屬汙染,農藥獸藥殘留、食品新增劑不規範使用、製假售假等問題。隨著環境汙染對食品安全的影響逐漸顯現,食品行業新業態、新資源潛在風險增多。
為降低食品安全風險、提升隱患識別能力,中國近年來推進的重點工作之一,還包括建立多點觸發風險監測預警機制,並繼續在元素類、生物毒素、農業投入品和致病性微生物等方面全面建立非靶向檢測技術。按照相關規劃,這一技術將於2025年底在全國30%以上的省份推廣應用。
在此基礎上,此次的新政策也對部門間的合作提出要求,例如農業農村部要會同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制定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辦法,建立健全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目錄等。
此外,為消除從中央到地方的監管漏洞和盲區,《意見》也對縣級以上地方政府提出了屬地管理責任,要求其研究解決本級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的職能交叉和監管空白問題。
在食品安全監管的後端,即涉及居民飲食的微觀層面上,針對食用油運輸、網路訂餐、校園食品等重點領域,新政也提出了一系列明確的監管責任。例如建立實施散裝液態食品運輸準運制度,明確運輸散裝液態食品車輛的食品安全准入條件和技術標準,核發食品準運證明,確保專車專用等。
在網路訂餐及食品直播帶貨等新型業態內,模式不斷變化給監管帶來挑戰,新規對此亦有涉及。攝/焦建
在網路訂餐及食品直播帶貨等新型業態領域內,模式的變化近年來其實不斷產生監管難題。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孫娟娟此前曾分析指出:一證多開、虛假地址、造假資質背後的“影子廚房”“幽靈外賣”近年來已經成為地方監管難題。
新政策的多條內容對此有所體現。綜合來看,市場監管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等將各司其職。以後者為例,新政要求其將掌握食品安全法律知識納入網約配送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此外,還將推動平臺和商戶實行“網際網路+明廚亮灶”,強化無堂食外賣監管和社會監督等。
“如果按照以往九龍治水、各管一攤的方式,只管線上或者線下,都不太可能把外賣等網路訂餐管理好,納入一體化的監管體系非常有必要。”一位行業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
為保障校園食品安全,新的協同管理機制將由教育部門會同農業農村、市場監管部門建立過程管理等制度。此外,教育部門也要加強對學校食品安全相關工作的統籌管理和指導。
“《意見》不迴避社會輿論反響強烈的熱點事件,例如提出建立實施散裝液態食品運輸準運制度、完善校園食品安全協同管理機制等,都能看見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子。透過堅持問題導向、突出務實管用,持續深化改革破解監管難題,更能看到堅決守牢食品安全底線的決心。”前述國務院食安委的一位專家對新華社指出。
責編 | 張生婷
題圖 | 焦建/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