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Pixabay
只工作不玩耍,聰明傑克也變傻。
撰文|clefable
審校|不周
一些上班族身上有著一種巨大的反差:他們可能幹著彰顯個人能力的腦力活,但卻喜歡在摸魚時著看各種爛梗、地獄笑話,或者對著可愛的貓狗影片傻笑。可以想像,這時他們的大腦就像在同時咀嚼兩種反差極大的食物。不過,可愛的動物們會更像是“美味的甜點“。
不過,根據去年一項發表於《心理學公報》(Psychological Bulletin)的文章的解釋,這可能並不是一種奇怪的行為,更可能是你的大腦在疏解繁重的精神努力(Mental effort)帶來的負面情緒。無論是練習一項手工技能,為一場有難度的考試備考,還是在公路上駕駛,這些都需要大腦調動神經元進行感知,資訊處理,讓行為變得愈發靈活。

圖片來源:Pixabay
不過,生物似乎厭惡努力,並傾向於避免努力。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十分經典的定律,名為“少工作定律”。科學家曾發現包括人在內,各種動物在學習時都會在可選的範圍內儘可能地減少努力。另一個較為普遍的觀點是,人們的付出是有策略的,只有當努力能得到足夠有價值的回報時才會付出,否則人們會直接放棄。
除此之外,一些科學家還認為,相比於繁雜的思考,人們在做艱難的判斷和決策時,常會依賴於一些啟發性的方法——比如利用簡單的“靈感“取代複雜的大腦工作,進而減少精神努力,做出合理的決定。這其實也屬於“少工作定律”的範疇。不過如果說,精神努力令人厭惡,那一些喜歡在工作之餘做數學題的學霸恐怕難以認同,還有那些沉迷於各種棋類遊戲和努力解謎的人,恐怕也是如此。因為他們從中感受到的愉悅感是真實的。
真的很負面
這種的矛盾性其實已經存在很久了,這也促使荷蘭拉德堡大學的3位研究人員想要全面探究精神努力是否與厭惡等不愉快的情緒有關,於是有了上文發表於《心理學公報》的研究。
在這項研究中,他們對2019年至2020年期間發表的170項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共涉及4670名參與者。這些參與者來自29個國家,從事各行各業,涵蓋醫護人員、軍人、業餘運動員和大學生等。他們的工作內容共涉及358項不同的認知任務,包括學習新技術、在陌生環境中找路、練習高爾夫揮杆和玩虛擬現實(VR)遊戲等等。研究還納入了參與者報告的付出精神努力的程度,以及經歷的負面情緒,包括沮喪、惱怒、壓力或煩惱等的程度。

圖片來源:Pixabay
研究人員發現,當參與者進行的精神努力越多,他們所經歷的負面情緒就會更多。具體為,精神努力每增加一分,負面情緒就會平均增加0.8分。此外,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無論參與者受到的教育、工作經驗、技能與任務的契合度以及地理位置如何,精神努力都會讓他們感到厭惡。
另外,這種厭惡的情緒和工作的形式——任務內容是多樣還是重複,是否能得到反饋,以及對任務的控制感等,他們的年齡和性別、任務的長短、是獨自一人還是與他人合作等均無關。考慮到精神努力和負面情緒之間的聯絡無處不在。這也充分表明,本質上,精神努力是令人厭惡的。
很多個哈姆雷特
不過,研究人員也有一個有趣的發現,就是與歐洲和北美洲的研究相比,亞洲參與者的精神努力與負面情緒的關聯性較低,或者說厭惡程度更低。研究人員認為,這或許是由於人們對努力的厭惡程度與學習歷史有關。在亞洲的部分國家,高中生每週都會將非常多的時間用在學習上。一項2015年的研究顯示,日本的學生在正常課程之外,還會花時間上補習班和備考。這也意味著,各大洲不同的教育環境可能影響了參與者在精神努力中的情緒差異。
除此之外,很多認知需求高的人,包括各種棋類遊戲的棋手等,其實也會更傾向於享受耗費精神努力的活動。認知需求具體是指,一個人傾向於進行認知活動的程度。科學家曾進行過一項經典的研究:讓參與者閱讀了一篇有多個論點的文字,並在之後對參與者進行了突襲測試。研究發現,認知需求高的人會記住文字中更多的論點,也可以理解為,他們在閱讀時其實付出了更多的精神努力。

圖片來源:Pixabay
有一句電影臺詞也能體現人們在認知上的差異——“有人看《戰爭與和平》,並把它當作簡單的冒險故事,有人看著口香糖包裝紙上的成分說明,就能解開宇宙的奧秘。”那些高認知需求的人通常會根據密切相關的論點,來形成屬於自己的觀點。相比之下,認知需求較低的人更傾向於依賴於外界的線索,採用啟發性的方式處理資訊。
不過,對於具體的任務是否會讓一個人感到費力還取決於很多其他因素,包括自我激勵、情感和情緒、個人的能力感和疲勞程度,以及人們對任務及潛在結果的主觀態度,包括預期獎勵,以及花費的時間等。
更深層次
在人腦中,一些關鍵的腦區被證明在傳遞精神努力訊號方面,發揮著核心作用,其中就包括前扣帶皮層(ACC)。研究顯示,ACC是決定是否以及投入多少認知工作的中心腦區。一些研究發現,ACC會根據紋狀體產生的與行動成本相關的訊號(如動機因素和預期獎勵)等,來調整投入的精神努力,從而實現努力效用的最大化。
不過具體到努力的過程,還離不開去甲腎上腺素。這種激素(也是一種神經遞質)由人腦一個較小的區域——藍斑核產生,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調動大腦和身體的活動。當人們在面對一些挑戰中,高強度的精神努力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大腦集中注意力來解決問題或做出決策。這時去甲腎上腺素會被釋放到人的血液中,以提高警覺性和注意力,增強記憶的形成和檢索。
大量關於動物和人類藍斑-去甲腎上腺素系統的研究表明,該系統透過廣泛地影響多個大腦腦區,可以調節睡眠-覺醒週期、感覺和知覺、注意力、學習和記憶、決策等等,這些都和人類的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密切相關。2021年,一篇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表示,瞳孔的基線大小可用作判斷藍斑活動的指標,即瞳孔越大表明流體智力越高。
不過另一方面,去甲腎上腺素會影響人的交感神經系統,加快心率和升高血壓,增加骨骼肌的血流量,減少胃腸系統的血流量,並抑制膀胱排尿和胃腸蠕動。此外,它還會影響杏仁核,增加煩躁和焦慮感。還有一些研究顯示,精神努力還會引發前島葉的活動,這是一個與內感受有關的腦區。據推測,前島葉可能會參與分析努力產生的價值、環境和身體狀態,引發對精神努力的厭惡感。

圖片來源:Pixabay
由於人腦可以根據心理預估來調節精神努力,以最大化其預期的效用。這也讓研究者有了一種預測:當人對某一種行為的心理預期價值下降時,啟動該行為或堅持該行為會讓人感到費力。不過,停止這樣的行為會讓人覺得毫不費力。在廣泛的神經精神疾病中,很多患者可能也對精神努力有著異常或錯誤的預期。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研究表明,如果人們的精神努力和回報不平衡,也就是說,持續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卻得不到較好的回報時,很可能預示著長期的心理問題和身體疾病。這也提醒我們需要關注心理健康,並採取措施平衡付出與回報,以維護身心健康。
在結尾處,給大家講個諧音梗,以抵消一下因努力讀這篇文章而產生的負面情緒吧:
你有《時間簡史》嗎?-我沒時間撿,誰有時間撿那玩意。
封面圖來源:Pixabay
參考連結: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neuroscience/articles/10.3389/fnins.2019.01292/full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101924/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110630118
https://www.technologynetworks.com/neuroscience/news/study-finds-thinking-hard-can-be-painful-38943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6322324000659

正在熱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