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膽預測:今後三年,抓這條主線回報率最高 2025-05-14 08:12 大J小D 今天是南方的小年,當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意味著: — 龍年馬上就要過去了,每個工作日的早上8:18,我寫你看,我們又堅持了一年; — 恭喜我自己,在這樣一個短劇/短影片充斥的環境,我仍然願意書寫;也恭喜你,依然保持閱讀文字的習慣。 今天的這篇是TEDX思南路演講的講稿,上臺公眾演講的心路歷程已經分享過了👉選了套最好看的衣服,上臺去丟了個最大的臉 官方影片遲遲沒有剪輯出來,於是想把文稿先分享給你們。 這是我龍年最大的感悟,我相信未來三年仍然需要靠自己努力,但選對了努力的方式,一定是回報率最好的。 也希望對你們有啟發,能夠收穫到一些力量邁入蛇年。 小夥伴們都說,這個節點都沒人看文了,謝謝你們,今天點開文章的每一位。 從15年到現在,我還在寫,而且願意寫,謝謝你們也都在。 我是80後,出生在上海石庫門,那時候的石庫門可不是大家現在印象裡的張園或者新天地。我童年大部分的記憶都是在閣樓度過的,透過閣樓小小的天窗,我常常想象著自己的未來。 大人們和我說,要努力啊,爭取早日走出石庫門。可我卻高考失利成為了二本生,整個大學四年我又特別努力,終於進入了一家全球100強外企。 就在我職業上升期,外派美國的時候,我女兒卻突然早產了。我成為了全職媽媽。很長一段時間,我預設,自己不僅普通,還運氣不好,可能我的下半輩子就是如此了。 可是如今,大家叫我“大J”,我的標籤裡有: 600萬家庭關注的親子教育專家; 7本暢銷書作者; 國內唯一一家專注早產兒出院養育服務的公益基金髮起人。 很多媒體都講述過我的故事,都喜歡用“逆襲”、“大女主”、“自律”這樣的詞來形容。我覺得不對,那只是恰好成功後的雞湯爽文的描寫,存在太多幸存者偏差。 我自己清楚,我就是個普通人,而普通人想要成功,最關鍵要想明白,到底“怎麼”努力。所以我選擇自己站到臺上,講述我的故事。 下面這張圖,畫面上是我的女兒小D,28周的早產兒,出生時2斤不到,就我的兩個巴掌大小,沒有呼吸,左右腦是最高級別的腦出血。從出生她就被戴上了“腦癱高危兒”的帽子。 她是個不被看好的寶寶,當時所有醫生都告訴我們,哪怕這個孩子活下來,未來90%的可能性會坐輪椅,95%的可能性會認知低下。 這個故事的開端就和我們每個人遇到的選擇一樣:沒得選,唯一能選的就是努力,努力帶她康復,期待努力就有回報。 在NICU住院115天后,她出院回家了,我就開始很努力地帶著她做康復。 第一週,我們每天康復達到了10次; 第二週,8次; 第三週,5次; 第四周,我已經停止計數了,因為我的心態崩了~~ 我真的很努力誒,我也真的很辛苦,除了屎尿屁哄睡餵奶,我還每天帶著她做康復,但我那麼努力,她卻一點反饋都沒有。 抱著4斤不到的女兒,我又一次敲開了腦神經外科主任的診所門,近乎絕望地問他,努力真的會有回報嗎? 他看著我滿是崩潰的眼睛,問了我一個問題,“過去一個月裡,你和女兒每天可以愉快完成的康復訓練次數是幾次?” 我說,那要看我和她的情緒狀態啊,沒有定數。 他繼續和我說,“平均呢?” 我說,大概一天5次吧,但我狀態好的時候也能做十幾次; 他看著我的眼睛說,“我的建議是每天做4次。” 我睜大眼睛,特別不可思議地說,4次嗎?可是我狀態好的時候可以做十幾次誒? 他毫不猶豫,“是的,4次。” 我和他對視了三秒,我相信了,畢竟他是全美排名前十的腦神經科醫生。 後來呢? 這個曾經並不被大家看好的孩子,在1歲不到的時候學會了抬頭,3歲的時候可以獨立行走。紐約郵報還特地報道了我們的故事,標題裡稱她為“醫學奇蹟”。 為什麼會這樣啊? 原來只需要做4次,這看上去簡單到不可能失敗,我每天都會愉悅的開始; 原來不費勁就開始,做的時候我就會更加專注,更加高質量地帶著女兒完成,還經常在做的過程中出現了心流時刻; 原來總能完成,我很少情緒崩潰了,相反每天都會覺得自己好棒啊,竟然大大激發了自我效能; 就這樣做著做著,我開始享受這個“努力”的過程,竟然不那麼執念於,我做這個,她怎麼沒有效果了? 原來,越努力就會越崩潰,人生是需要可持續發展的。 這像不像我們每個人的日常? 我們為什麼總是急切地追問:我努力就有回報嗎? 因為努力太苦啊,我們每天都在咬著牙努力,而能讓我們咬緊牙關的動力,無非是我們潛意識在告訴自己,熬過眼前這一下,苦過眼前這一下就好了,你就能吃到那顆最甜美的果子了。 這就是人性,而我們又忽略了一個殘酷的現實:普通人的努力過程就是一場馬拉松,我們從來不是“太容易放棄”,而是我們經常在“起跑線”周圍用力過猛。 需要努力是真的,但更需要不那麼痛苦的、長久的努力,然後等待那個時機。 想要讓自己的努力更快接近成功,那麼不妨先試著少一點努力吧。 說到這,我想起了一個心理學的測試題: “ 你接到一個任務,需要徒步從上海走到北京。從上海到北京的陸地距離大約1500公里,你有以下選擇: 1.儘量在路況好、天氣好的時候多趕路 2.不管天氣和路況如何,每天就走10公里 3.趁著剛上路的時候狀態好,每天走50公里 ”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 那我們再來猜猜,最終第一個完成任務的是哪組選手? 這是著名的“二十英里法則”,由心理學學家Jim Colins,也就是《選擇卓越》的作者提出的。他透過大量實驗發現,最終最快完成任務的,都是第二組選手。 再給大家講個南極探險隊的故事。 1911年探險家阿蒙森帶隊向南極進發,他每天用6小時行進15英里,無論天氣如何,都是如此。而他的對手羅伯特,卻依靠天氣和路況來決定行程。最終,阿蒙森成為了登上南極第一人,羅伯特卻因被天氣影響,倒在了去往南極的途中。 人類歷史上有太多太多看似不可能但最終成功的故事,都在驗證這個“二十英里法則”。 但現實生活中,我們多少人是選1或者3的“大聰明”呢?我總想著今天多做一點,我總在審時度勢,選擇最佳時機去發力。 可為什麼不能趁狀態好、天氣好、路況好的時候多走呢?因為,當我們想著今天多做一點,或者想著明天能補回來,我們接下來總會找藉口少做一點。 從一個“人生就這樣”的全職媽媽,走上了所謂“百萬網紅”的道路,我就是“二十英里法則”的堅定踐行者。 很多人問,你怎麼做到持續那麼多高質量內容的輸出?我說,從2015年4月微信公眾號推送第一篇推文至今,工作日每天日更,幾乎從未停歇,至今我寫了2900多篇; 很多人問,你的工作那麼忙,你是怎麼可以做到出了7本暢銷書的?我說,從2016年開始,每天早起1小時寫2000字,一年就是40萬字,而一本書只要10萬字。 保持書寫,就是秘訣。我不追求一時的努力帶來的卓越,我追求細水長流的量變到質變。 這也是我應對大環境不確定性的安全感,不管外面怎麼變化,我牢牢抓住自己行動的這份確定性。 吉姆·柯林斯說:“任何困難在20英里法則面前,都會迎刃而解,生活也是如此。” 從一個文筆不好的普通人到一位優秀內容產出者,這條路我走了快10年,雖然慢,但我做到了。 哇,10年,作為如今幾個月就有新風口的時代,我真的算是很古早了。做自媒體的這10年,我也跨越了網際網路的好幾個週期:從長圖文到短影片再到直播。 我至今記得,2020年,我準備轉型做短影片。 第一條影片是在北京國貿的一個酒店完成的,從早晨10點一直拍到晚上10點。編導和我說,眼神不要呆滯,要有交流感,你想象鏡頭就是個人。 我拍到最後信心全無,衝著他大喊,你這不是睜眼說瞎話嗎?我就是做不到! 怎麼會這樣呢?拍攝之前我還覺得這是小菜一碟,口播錄的內容就是在我文字裡反覆寫過,我只要說出來就行啊。 對啊,只要說出來就行,可是我就是無法流暢地、自然地說出來。 第一批短影片上線,撲面而來的都是負面評價: 你還是專心寫文字吧; 哇,原來你這麼醜; 你這個出鏡真的很掉粉誒,看了影片我連你寫的文字也不想看了。 四年後,大家看到我文字、短影片、直播全面開花都會說,你好厲害,你跨越了週期,幸好當時你沒放棄。 而我卻想說,幸好我當時問了自己這個問題: “ 為什麼要做? 為什麼是你做? 可不可以不做? ” 這三個問題很關鍵,也是我每次做公司重大戰略調整,做個人轉型時候的靈魂拷問。做或者不做都行,但最差的答案就是,因為別人在做,或者我沒得選,我不得不。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也是最差的時代,感覺處處都是機會,隨時都會有個普通人橫空出世。站在風口,豬都能起飛嗎? 不,如果我們普通人一味追趕風口,最終我們就是那個總在原地打轉,看似很忙碌的小鼴鼠。 現在談努力,大家都會談動力、心力、執行力,但我覺得最關鍵的就是願力。 我們只有真正想清楚自己“為什麼”開始,我們才能擁有最強大的盔甲,才可以遮蔽掉一切的負面評價,過濾掉所有不相干的噪音,專注地只做自己想做的這一件事,然後相信時間看得見。 當時站在臺上,我其實特別緊張。候場的時候,我好像看到了曾經那個只敢面對電腦螢幕打字,完全不敢見人的自己,我彷彿跨越了時空與她對視,看著她怯弱的眼神,笑著說,謝謝你的堅持,雖然還不夠好,但你做到了。 我想,這就是普通人最真實的力量。 沒有老天賞飯吃,仍然會緊張侷促,時不時還是會搞砸,那何不告訴自己,就是個普通人,那就慢慢來唄。 親愛的雲閨蜜們,這個世界就是個巨大的草臺班子, 讓我們一起挺直腰桿,向前一步! 我們一起在蛇年和未來的每一年,慢慢努力,不疾不徐~ 歡迎閱讀我的新書 解鎖思維模式,做個有能量的“自己”👇🏻 👇 點選【閱讀原文】 搜尋歷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