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請做好不用上班的準備

圖片/CEOBIZ
曾幾何時,“鐵飯碗”是我們父輩的終極追求一份穩定的工作,一張固定的辦公桌,甚至可以陪一個人走完“往後餘生”。但時代早就不同了企業裁員早已不是新聞,而成了週期性的“最佳化”;“35歲危機”也不再是遙遠的傳說,而是懸在許多職場人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大眾刻板印象中的職場正規化開始瓦解,新的就業秩序也在然建立。AI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我們的工作方式,不僅改變我們“做什麼”,也在顛覆我們“怎麼做”和“在哪裡做”。今天K哥就和大家聊聊這方面的話題。

01
數字遊民:邊休閒,邊賺錢
隨著更加崇尚自由的95後、00後加入職場併成為主力,越來越多的人不再甘願把自己繫結在固定的辦公室和工位上。不少人已主動掙脫地理和物理的束縛,加入到“數字遊民”的浪潮中去。數字遊民,簡單來說是指那些依靠網際網路和移動技術,可以在全球範圍內實現“邊旅行、邊生活、邊工作”的個體。
美國諮詢公司MBO Partners釋出的《2023年數字遊民研究報告》顯示,僅在美國,就有1730萬人將自己定義為數字遊民,相較於疫情前的2019年,這個數字暴增了131%。 在國內,根據艾媒諮詢等多個機構的估算,廣義上的數字遊民群體規模已在7000萬至1億之間。 他們中絕大多數是80後、90後乃至00後,從事著設計、開發、寫作、營銷、諮詢等高度依賴創造力和數字化協作的職業。
在這些人身上,“邊休閒,邊賺錢”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經過理性計算後的“生活方式設計”。他們不再被動接受“工作日996,節假日看人海”的劇本,而是主動利用新技術,打破各種藩籬和限制,為自己全面賦能,在拓展自身能力邊界的同時,也為自己創造了充滿更多可能生活方式。
K哥曾多次提到的“小貓補光燈”誕生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陳雲飛以前是產品經理,沒有任何程式碼經驗,從公司離職後,做起了數字遊民。有一次女朋友閒聊中提到了需要一個可調光的補光燈,產品經理的職業敏感,一下讓陳雲飛意識到這一需求背後蘊含的價值。於是Copilot透過自然語言互動,一個人在很短時間就完成了“小貓補光燈”的開發。該產品後來還一度登上AppStore收費應用排行榜冠軍的寶座。僅這一款產品為陳雲飛所帶來的直接/間接)收益和身價影響力,是他“老老實實上班”,做夢都不敢想的。

02
AI時代,一人公司崛起
如果說網際網路讓“數字遊民”成為可能,那麼AI的到來,則讓“一人公司”從可能變為流行,甚至成為一種極具爆發力的商業形態。OpenAI的創始人山姆·奧特曼早就認為在AI的加持下,“單人獨角獸”企業一定會出現,並表示自己經常猜測第一位創始人何時能在不僱傭任何員工的情況下達到10億美元的估值。
奧特曼的話絕非“痴人說夢”我們可以想想看,過去想創辦一家科技型公司,會需要什麼?需要程式設計師團隊來開發產品,需要市場團隊來做推廣,需要銷售團隊去拓客,需要客服團隊來做維護……每一個環節,都意味著高昂的人力成本和複雜的管理流程。
但在AI時代,這一切都被改變了。在產品開發方面,只需一個懂業務邏輯、程式碼能力不一定很高的人,可以藉助諸如Copilot一類的工具,快速生成高質量程式碼,獨立開發出一款軟體或App。在營銷創意上,也不再像過去那樣,需要一個團隊完成品牌文案、營銷指令碼、海報設計等內容,現在只要透過ChatGPT、DeepSeek、Midjourney等生成式AI工具,在很短時間,就能產出高質量的方案;至於市場分析,同樣可以用AI幫你快速處理海量資料,進行市場調研、使用者畫像、競品追蹤,並給出深度洞察報告;客戶服務更是不在話下,一個訓練有素的AI客服機器人,可以7×24小時處理超過90%的常規使用者問詢,極大解放了人力,提高了使用者響應速度……
不難看出,AI扮演的,正是一個不知疲倦且全知全能的“超級合夥人”。它將創始人從繁瑣的執行工作中解放出來,讓他夠更專注於戰略思考、創意構想和資源整合等更具核心價值的事情上來。在這種模式下,公司的組織架構被極度簡化,甚至趨近於“1”。也讓個體的創造力,第一次有機會在如此低的成本下,迸發出超乎想象的商業能量。

03
AI賦能遠端辦公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選擇創立“一人公司”。更多的人,可能還是會選擇在組織中工作。AI同樣會在組織中展現自己的超強能力,其中最顯著的就是對遠端辦公的深度賦能。
前幾年的疫情倒逼全球進行了一次最大規模的遠端辦公實驗。許多公司在當初“不得不”的選擇中,竟意外發現了新大陸。全球最大的全員遠端辦公公司GitLab,就是一個極致的範例。它在全球60多個國家擁有數千名員工,卻沒有一間實體辦公室。他們協作的秘訣,在於一套公開、透明、文件化的工作流程,以及對非同步溝通的極致運用。他們甚至把自己的《遠端工作手冊》公開發布,成為行業的教科書。
在國內,線上旅行巨頭攜程的探索,同樣具有參考意義。自2022年起,攜程開始推行大規模“3+2”混合辦公模式(3天辦公室+2天居家)。為了驗證效果,他們還與斯坦福大學的學者合作,進行了一項長達數年的嚴謹科學追蹤最終取得的效果也非常令人振奮:實施混合辦公後,員工的離職率下降了三分之一,而工作滿意度和創造力卻顯著提升,整體工作效率未受到任何負面影響。
這些公司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成功實踐,背後離不開那些成熟協同工具的強力支撐。國內的釘釘和飛書都是這一類工具的優秀代表,它們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打卡或聊天軟體,而是演變成了強大的“數字總部”。
在釘釘上,你可以不受地域限制,隨時發起一場高畫質流暢的視訊會議;透過專案空間追蹤任務進度,實現高效協作;透過釘釘文件進行多人即時編輯,告別檔案傳來傳去的混亂。在飛書上,你可以利用飛書文件的強大功能,將需求、設計、紀要、報告等所有資訊沉澱在一處,形成知識庫;透過多維表格,搭建輕量級的專案管理系統;還可以透過飛書妙記,將會議內容一鍵轉為文字,並提煉關鍵資訊,極大提升會議效率。
這些由AI驅動的工具,正在悄然將辦公室的“場”域價值,數字化、雲端化。它們解決了遠端協作中的信任、效率和溝通三大難題,讓“天涯若比鄰”的工作方式,真正成為可能。

04
今後,只工作,不上班
如今的“工作,正在與“班”這個物理概念慢慢解綁。“上班”是一種行為,它指向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和被動的僱傭關係。而“工作”則是一種價值創造活動,未來的核心競爭力,不再是你屬於哪個公司,而是你具備何種“工作力”
1、“一人公司”有哪些方向
開啟任何事業前,精準的定位都極為重要。這裡K哥給大家推薦一個非常實用的方法——“三圈定位法”:
第一個圈:你所喜歡的;這件事能讓你非常熱愛,充滿激情,即使回報很少、甚至沒有回報也願意投入。
第二個圈:你所擅長的; 這是你的天賦和核心技能所在,它可以是寫作、程式設計、設計、溝通、資料分析……總之是你比大多數人做得更好的領域。
第三個圈:市場所需要的;換句話說,的熱愛和擅長,能否解決別人的某個具體問題?是否有人願意為此買單
一個人最佳事業方向,就在這三個圈的交集之處:喜歡的事情能夠提供持續的內在動力,擅長的領域確保你具備競爭優勢,市場需求則保證了商業可行性。只有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一人公司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
2、哪類生意適合“一人公司”
找到了方向,下一步還要評估其商業模式是否健康。適合“一人公司”的生意,通常具備三個顯著特徵:
輕資產:啟動成本低,不需要大量的固定資產投入。這意味創業風險很低,可以讓你快速開始,靈活掉頭。
有複利效應:你的投入可以隨著時間累積,產生持續的回報。比如,寫一本書、開發一個軟體,這些都是“睡後收入”的來源。都可以在你一次性投入後,持續為自己帶來回報。
天花板夠高:換句話說,讓你的收入潛力,儘可能不受限於你的各種物理限制比如,你的產品或服務可以輕鬆地規模化,服務100個客戶和服務10000個客戶,邊際成本增加很少等等。知識付費產品、軟體服務(SaaS)、個人IP打造等,都屬於此類。
參考以上幾個標準,自媒體/內容創作者、專業諮詢顧問、獨立開發者、聯盟營銷/代理銷售等工作,都比較符合,都是值得我們重點關注的方向。
3、“一人公司”成功的關鍵
“一人公司”要想更好的取得成功,不在於一個完美創業計劃,而在於一套務實可行的指導哲學。K哥認為,以下幾點尤為關鍵:
低成本啟動:不要一開始就追求完美。用最小可行化產品(MVP)去測試市場,一部手機、一個社交賬號,也許就可以開啟你的創業之路。
快速試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如果是釋出不同型別的內容,就要看哪種資料反饋最好;如果提供不同的服務,看哪種最受市場歡迎。資料和市場是最好的老師,永遠不要和它犟,效果好就持續飽和式攻擊,效果不好馬上止損重新測試。
實現商業閉環:找到一個可以持續、穩定地“價值創造 → 客戶獲取 → 交易轉化 → 交付服務 → 獲得反饋”的流程。當這個迴圈能夠順暢地跑起來,並且能帶來正向現金流時,你的商業閉環就算實現了,“一人公司”也算真正立住了。
彼得·德魯克在《21世紀的管理挑戰》中說過:“知識工作者必須進行自我管理,必須擁有自主權。在AI成為最強槓桿、個體創造力迎來巨大釋放契機的今天,朝九晚五的打卡“上班”,已不再是我們唯一出路同時也向我們提出了一個新課題:我們該如何以更自主的姿態,定義屬於自己的價值創造方式?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共勉!

作者:Mr.K  
來源:技術領導力
– END –

CEO企業家微信群
掃碼申請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