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真:拆解打造個人IP的全鏈路

如果前端想不明白、後端沒有產業的話,就不是一個IP,只是用個人流量迅速變現的一個結果。
|《中國企業家》記者 鄧雙琳
編輯馬吉英
圖片來源|中企相簿
4月18日~19日,由《中國企業家》雜誌社主辦的2025(第十七屆)商界木蘭年會在北京召開。在“先鋒talk”環節,壹心娛樂董事長、中文熱門播客主理人、暢銷書作家楊天真在演講中,分享了打造個人IP的具體實踐和方法論。
精彩觀點如下:
1.個人IP與IP最大的不同是強調了什麼叫個體,什麼是人,所以在打造個人IP的過程中,對人的理解是第一位的。
2.如果一個人只有內容,TA可能成為一個個人明星或者是一個賬號,但TA不太能成為IP。IP背後一定是有產業支撐的。
3.在內容上面,大家不要較勁,要做你真正喜歡並且擅長的東西。
4.很多企業家朋友想做個人IP,來跟我問詢,大部分人我是建議TA們不要做的,因為TA們本身都沒有分享的習慣。
5.很多人做IP、做內容的時候,只想呈現自己的觀點,想講一些自己覺得有價值的話,這種表達通常會充滿教導感——充滿了一個過來人或者所謂成功人士的分享感。這種分享感不會讓受眾喜歡,反而會讓TA覺得很有壓力。
6.如果前端想不明白、後端沒有產業的話,就不是一個IP,只是用個人流量迅速變現的一個結果。
以下為楊天真演講全文(有刪減):
大家好,我自己在孵化一個關於IP打造的課程,今天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我課程的部分內容。
IP這個詞的定義非常多,對IP的正式定義指的是智慧財產權,在內容產業中泛指具有獨特人格魅力或者商業價值的內容,這是大家都認同的IP。
我對IP的定義就是I am a person(我是一個人)。我覺得個人IP與IP最大的不同是強調了什麼叫個體,什麼是人,所以在打造個人IP的過程中對人的理解是第一位的,不管是你自己的個人IP還是你要打造一個個人IP。
什麼是個體,什麼是人?它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人設,而是你要理解人的特質。
除了理解人之外,IP還有兩個支點:第一個支點叫內容,第二個支點叫產業。如果一個人只有內容,TA可能成為一個個人明星或者是一個賬號,但TA不太可能成為IP。IP背後一定是有產業支撐的,講小一點叫賽道,講大一點叫產業。首先這個人得有獨特的個性跟魅力,能產生內容,內容背後能成為產業。我今天講的個人IP核心點就是這三點,什麼是個人,什麼是內容,什麼是產業。

從個人到內容
拿我自己舉例子,我是2020年開始做自己的賬號內容,我的內容分了幾個板塊,比如說小紅書、抖音、快手等短影片平臺;我出了三本書,有綜藝節目和拍的一些雜誌,還有我的播客。播客是我去年開始做的,現在已經是中文播客的第一名了,做了25期的內容節目。
我為什麼選擇這些內容呢?基本上就是兩點,第一個叫內容輸出,第二個叫視覺輸出。每一個人在做內容的時候,其實就是TA穿什麼、說什麼、幹什麼這三件事情。不管今天是做企業,做飯,還是去旅行,綜合起來就是這三點。我把這三點在我自己身上融合去做了賬號,講職場的輸出;做了圖書,講我對人性的理解;做了一些綜藝,我去參加的綜藝大部分跟表達有關,比如一些節目的導師,我去跑男參加的是商戰那一期,錄脫口秀節目也是有一點點像評委的角色,主要是輸出。
我做播客是因為我洞察了一個趨勢:越來越多的人不再看短影片了,TA們需要一個沉浸式的陪伴感。播客對我來講是一個非常舒服的過程。每次做播客的時候不管是討論我自己關心的話題,還是去採訪一個我感興趣的物件,都圍繞著我自己真正關心的話題,在這個話題下,其實是沉浸式對自己進行了一個總結,同時你的內容還可以影響和幫助到別人。這個事情對我來講非常輕鬆簡單,但又可以做得不錯。在內容上面,大家一定不要較勁,要做你真正喜歡並且擅長的東西。
很多企業家朋友想做個人IP,來跟我問詢,大部分人我是建議TA們不要做的,因為TA們本身沒有分享的習慣,就像你看到很多人是不喜歡發朋友圈的。我從小就是一個喜歡在朋友圈裡發自拍的人,如果你都不喜歡展示你自己,不喜歡分享你的生活,害怕被議論或者害怕被討論,你做IP幹什麼呢?當你成為一個公眾形象或者公眾IP的時候,被議論,被不喜歡,被爭議,甚至被厭惡是必然,如果你不能面對這個,就不要選擇做這個事情,這個是你對自己的理解。
2020年6月1日那天釋出的一條影片,是我當時決定不做經紀業務了。我是一個經紀公司的創始人,但是這條影片是我自己職業的轉折點,到現在都掛在我抖音首頁的置頂。在做賬號的時候,我經常跟每個做賬號的人說,你必須有一條影片,所有人點進去看到的時候就知道你是誰,對你能夠產生感受力。
我剛剛開始做賬號時,全部是我自己手持拍攝,剪輯,做後期,這是我唯一一次請團隊認真拍的影片,而且我的團隊還是我的一個導演朋友,當時跟我一起在阿那亞玩,幫我隨便拍了點素材,我自己寫的文案。
從這條影片開始,我才認真做我的賬號。因為我當時要開始直播了,要讓所有人知道我不管經紀業務了,我需要一個契機。在這個契機下,我可以選擇發一條微博,發一段文字,但我選擇了用影片的方式來表達。因為我知道,在2020年短影片是一個潮流,你就應該用最當下的方式、語言手段跟大家交流,所以當時我用這條影片既作為我賬號內容的一個基石,又表達了我該表達的話題。
後來我就開始嘗試不同的短影片內容,我抖音裡有一條爆款影片,是當時“高情商問答系列”的一條高贊影片。透過這條影片我更理解到,其實做個人IP內容,最重要的點叫“利他性”,這條影片為什麼會點選率高、播放量大?是因為它本身對其他人提供了一定的價值。很多人做IP、做內容的時候,只考慮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想呈現自己的觀點,想講一些自己覺得有價值的話,這種表達通常會充滿教導感——充滿了一個過來人或者所謂成功人士的分享感。這種分享感不會讓受眾喜歡,反而會讓TA覺得很有壓力。
還有一條影片,是我所有影片裡的第一條“爆款”,也是對我的事業轉折影響非常大的一條影片。當時我並沒有計劃做大碼女裝,我只是把它當作內容做了一條影片,結果這條影片爆了。下面有很多大碼女孩留言說,能不能真的把這件事情做了?我就意識到這是市場上真實的需求。如果是一個真實的需求,我為什麼不去真正實踐它?還在等什麼呢?於是兩個月之後,我的首場小紅書直播就開啟了我的大碼女裝品牌,開始直接賣貨了。事實上它也賣得非常好,這幾年的銷量都很高。

從內容到產業
剛才講了個人到內容的部分,下面是產業——“楊天真”這個賬號的產業在做什麼?它有它的形象和商業價值,因為品牌客戶有跟女性、成長、職場相關話題的時候,都想到要找我。當時我做了一個經紀節目叫作《我和我的經紀人》,之後我們就做了經紀人實驗班,作為公司的一個產業。
我出了一套課程叫《楊天真的32個高情商公式》,全網賣了十幾萬套,其實都是我的內容、形象、表達和我的個性輸出的商業化結果。我覺得一個IP之所以成為IP,必須得由個體到內容到產業形成關聯。如果前端想不明白,後端沒有產業的話,這就不是一個IP,只是你用個人流量迅速變現的一個結果。
作為一個所謂的個人IP,自己得有成長。比如我從去年開始健身運動,有很多新的內容,有時候看我現在的首頁,都覺得自己特別像一個健身博主,每天都在做運動。我的內容變化之後,帶來的商業也會發生變化。原來拍廣告TA們都會在現場給我設定一個辦公桌,我是一個忙碌的老闆,現在我拍廣告都是在現場騎行或者做瑜伽等等。一個內容、一個IP是要不斷地成長和變化的,當你成長變化的時候,整個內容到產業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這就是我對個人IP的理解——定位+內容+產業。定位是需要你對整個人有一個深刻的瞭解,內容是你對這個人在做什麼能找到連線點,用合適的平臺和合適的表達方式。不是所有內容都一定要靠語言表達實現,我也看過從頭到尾不講話,或者全部是配音,又或者靜默式地表現一天的生活等。
所以你要在精準定位之後,找到你的內容可對應的方式及平臺。更重要的是思考你的內容背後是否帶著產業鏈,是否可以跟產業掛鉤。如果能做到這點的話,其實就是一個個人IP打造的全鏈路。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值班編輯:王怡潔  審校:吳瑩  製作:曹冰穎(實習)
關注“中國企業家”影片號
看更多大佬觀點和幕後故事
[ 推薦閱讀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