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的一週裡,特朗普釋出關稅方案,引起全球經濟大震盪。他曾說,關稅是最偉大的發明。
據澎湃新聞報道,美東時間4月7日,美方宣稱要對中國加徵50%關稅。很多人擔憂特朗普的為所欲為會觸發金融危機。
要理解特朗普的關稅令會對全球經濟產生什麼影響,不妨先從關稅和保護主義開始。

《大空頭》
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盧卡斯有一句名言,“一旦你開始思考經濟發展問題,你就會對其他問題失去興趣。” 因為和一個民族國家的經濟崛起相比,其他經濟問題實在太微不足道了。
而真正深入思考這個發展戰略問題的鼻祖,是德國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
無論我們如何定義“社會”這個詞,國家在經濟中的作用,必然是核心問題。
李斯特,這位德國國民經濟學家是德國內部稅收統一、建立鐵路網和實行保護關稅的先驅。這三件大事是李斯特終身奮鬥的事業,也是德國後來實現經濟起飛的重要動力。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位德國經濟學家的思想及其影響。

來源 | 看理想節目《10次重要的經濟政策爭論》
講述 | 梁捷
1.
李斯特的經濟思想:
關稅的開端
李斯特認為,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主要取決於它“生產力”的發展程度,而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工業化的程度。影響工業化的不單有經濟因素,更有政治、社會、文化等其它因素。
國家作為一支政治力量對工業化的推進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特別是國家可透過保護性關稅扶植工業及整個經濟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一個核心觀念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年輕時寫作《德意志意識形態》就已經形成的概念。但馬克思的“生產力”從何而來?往前追溯就可以發現兩條線索。
一條線索是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的“勞動生產力”,另一條線索就是李斯特在《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中提出的“生產力”。而且從使用方法看,馬克思延續的主要是李斯特的傳統。
李斯特在美國期間就已經完成了《美國政治經濟學大綱》。回到德國以後,他又陸續寫作了《政治經濟學的自然體系》和《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尤其是1841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堪稱李斯特一生經濟思想的總結。
李斯特在這本書中,激烈地反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有效性,尤其是反對自由貿易。他斷言,經濟在某些發展階段一定需要保護性關稅。
根據歷史規律,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可以分為五個階段,依次是原始畜牧-農業-製造業和農業-製造業-商業階段。
一個國家只有發展到最高階段,也就是商業階段,才能施行自由貿易政策,而在之前的各個階段,一個國家都應該使用高額關稅來保護自己的民族工業。李斯特批評傳統的政治經濟學忽視了這些經濟發展的歷史階段,從而不能用於指導經濟尚不發達的德國經濟。

《米納裡》
李斯特自信地表示,任何一個在農業上、文化上已經有所發展的國家,其幼稚的工業如果能加以適當的保護,不論開始時怎樣缺點累累,成本高昂,透過實踐以及國內競爭,其產品一定能夠在任何方面與國外競爭者的老牌產品相媲美而毫無愧色。
任何一種工業的成功都不是孤立的,總是與許多別的工業的成就相輔相依;任何一個國家,對於工業工作如果能代代相傳,把前一代留下的工作由後一代緊接著繼續下去,這個國家的生產力就必然會發展。
李斯特敏銳地認識到,“亞當·斯密的世界主義理論”,也就是自由主義學說,最符合領先國的需要,卻有害於落後國。因此,他的學說在很多方面都跟佔據主流的斯密學派大唱反調。
最突出的是,李斯特拒斥斯密學派的大同式世界觀,強調現實世界由不同國家組成,彼此間利益相異,甚至不乏“醉心於征服並奴役其他國家的勢力”,故而民族主義才是現實的出發點。
在李斯特的思想體系內,影響工業化的不單有經濟因素,還有政治、法制、社會、文化、精神等眾多非經濟因素,它們也都是“生產力增長的豐富源泉”。但是其中只有“國家力量的干預”最為關鍵。只有國家力量的干預,才可促使落後國在工業、海運業、國外貿易等方面獲得真正的發展。
同時,李斯特也對古典政治經濟學所倡導的自由貿易持保留態度。他斷言,自由貿易論是服務強者的一套學說,趨於產生扶強抑弱的後果,會令低端產業方蒙受損失。
他也不肯接受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認為比較優勢越來越人為大於天成,經常是誰搶得先機誰就佔據優勢,目前的強國都有過藉助保護政策人為培植產業的歷史。
李斯特的歷史主義非常符合發展中國家知識分子的心理,具有很強的煽動力。雖然它的整體框架可疑,但在很多具體問題上,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密爾在一封寫給朋友的信中說,他現在願意承認,保護幼稚產業的論點是正確的。但幼稚產業應該受到國家補貼的支援,而不是受到保護性關稅的支援。
2.
美國學派與關稅
在19世紀初,美國和德國都是當時比較引人矚目的落後國家。但美國怎麼會是一個落後國家呢?
根據當代學者的推算, 1790年也就是美國獨立7年以後,美國的人均GDP大約是1180美元,比當時的中國也就是乾隆年間的大清帝國高不了多少。
而到了1915年,美國人均實際GDP達到6513美元。直到今天,全世界的人均GDP大概也是這個水平。在19世紀這一百多年時間裡,美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5、6倍。
美國總體的GDP在一百多年裡以平均每年3.9%的速度增長,足足增長了150倍,而同期的英國GDP的增長速度,平均每年只有2.2%。而這每年1.7%的增速差異,正是兩個帝國交替的關鍵。
獨立戰爭前,美國的GDP總量大約是1.44億美元,相當於當時英國水平的三分之一強。到了19世紀末,美國的GDP已經趕超英國,而到了一戰開始之前,美國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產品和服務提供國,而且GDP總量已經大於英、德、法這三個主要國家的總和。
再看其他指標,這一個世紀裡,美國國土面積增長了4倍,由最初的13個州增加到本土48個州;人口增長了25倍,從最初大約400萬增長到1億。從地理上看,大部分美洲的國土都被開墾;從功能上看,大部分地區都已逐漸實現城市化。
1790年,20個美國人裡只有1個住在城裡,其他都住在鄉村。而到了1914年,2個美國人裡就有一個住在城裡,城鎮化率已經超過50%。而今天美國的城鎮化率大約是85%左右。

《米納裡》
美國人民的經濟生活在那段時間內發生如此大的變化,背後的思想動力是什麼?
首先我們得思考一個問題,一個國家的經濟觀念和經濟政策不是鐵板一塊,往往充滿分歧與爭議。美國很早就有南北分歧,隨著國土面積不斷增大,又會引發沿海和內陸地區的經濟觀念差異。
十九世紀的美國思想家,一般人知道的不多。不妨與歐洲相比,十九世紀的英國就有李嘉圖、馬爾薩斯、密爾等經濟學家;德國有黑格爾、叔本華等哲學家;法國有各式各樣的社會主義思潮。
同時期的美國有梭羅、愛默生、惠特曼,但是他們似乎都不關心公共的政治經濟問題。所以給人一種錯覺,十九世紀的美國,沒有經濟學家,只有“經濟學的敵人”。
著名思想史家帕靈頓在《美國思想史》中,非常包容地把政治、經濟、社會、文學等各方面的美國思想家都涵蓋在內。
他主張以1860年作為分界線,把十九世紀美國的思想史一斬兩段,前段的主題是“浪漫主義”,後段的主題是“批判主義”。南北戰爭既是美國政治的轉折點,也是美國思想的轉折點。
所謂的“浪漫主義”,主要是指當時生活在美國南部以及西部的思想家。這些人帶有種植園的鄉土氣,一般會推崇美國第三任總統、獨立宣言起草人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和他從法國引入的自由主義精神。
傑斐遜當過美國駐法國大使,在價值觀上深受法國自由主義影響,高度認同重農主義和平均主義。傑斐遜和他的支持者們也時常會討論經濟問題,但主要討論的是魁奈和杜爾哥的重農主義思想,而不是亞當·斯密的政治經濟學。
南方學者同時也已經感受到快速擴張的工業對於種植園模式的擠壓,認為需要對工業進行一定的限制。北方則不一樣,當時的北方是以漢密爾頓和約翰·亞當斯為代表的聯邦黨人的天下。
北方的早期工業剛剛興起,甚至很多地方還處於家庭作坊階段,但是與南方大規模的種植園經濟模式已有很大不同。他們更看重工業品進出口之間的壁壘,對農業沒多大興趣。
當時南北之間的矛盾已然存在。說到底,聯邦黨人對農業沒有多少感情,他們推行聯邦政府,急需資金,所以要築起很高的關稅壁壘來反對自由貿易。
南北兩派學者對經濟的看法並不一致,但也並不完全矛盾。南方要重農,北方要用關稅保護國內落後的民族產業,南北之間仍有大量的合作與共識。
美國本土當時並沒有非常出名的經濟學者,但很多人思考經濟問題的方式與英國、法國都有所不同,頗有美國特色,所以今天的經濟思想學者往往把19世紀初的美國經濟思潮歸為“美國學派”。

《林肯》
美國學派最重要的特徵,就是他們關心的若干命題。我們嘗試歸納一下。
第一,要用勞動生產率來解釋工資,並且試圖回答“為什麼高工資勞動力的資本反而能比低工資生產者以更低的價格出售其產品”;
第二,要用能量來測定資本生產率;
第三,土壤肥力和農業生產率是資本投資的產物,而非李嘉圖所謂“原始和不可毀滅的力量”;
第四,主張城鄉平衡發展;
第五,主張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是一種獨特的生產要素,其作用是降低生產和經商的成本;
第六,必須要對最主要的公用事業的銀行和金融活動進行監管;
第七,經濟分析需要寬廣的歷史與社會觀;
第八,認同唯物主義,主張經濟演化的技術觀。
總結起來,美國學派政策的一面由北方聯邦黨人提供,理念的一面由南方傑斐遜派提供。
聯邦黨人主張保護主義,是為了發展工業經濟;傑斐遜派反對自由市場,主要是為了抵制工業經濟,在農業上還是主張自由市場。
由於雙方都對有著不斷擴張趨勢的資本主義市場模式毫無信任,雙方在這一點上存有了調和的可能。
3.
美國貿易壁壘的分歧
回到政策層面,來看一看當時美國的做法。
美國第一屆國會在1789年制定了美國的第一項保護性關稅,目的就是為聯邦政府籌集資金,並透過實際抬高海外競爭商品的價格,從而保護美國的玻璃、陶器以其他產品製造商。
這些都是聯邦黨人最看重的民族產業。從此以後,關稅就成為這個國家最具分裂效應的區域問題之一,爭訟不休。
當時的財政部長漢密爾頓大力支援高關稅,把高關稅視作防禦較強大的歐洲製造商的必要壁壘。此外,漢密爾頓還在思考獨立戰爭所遺留下來的軍費問題。
當時為了打仗,各州借了大量的債,並且發行了不少債券。漢密爾頓提議說,既然聯邦政府必須在國家財政方面發揮決定性作用,所以應由聯邦承擔並全額償付各州的獨立戰爭債務。可這些債務多為投機份子在戰爭期間以低價取得,漢密爾頓的倡議遭來極大爭議,但最終還是通過了。

《林肯》
我們同時還要意識到19世紀初美國的大背景。美國獨立以後,如新生兒一樣脆弱,還受到周邊國家的威脅。
19世紀的前二十年,美國一邊擴大版圖,從法國手裡購買路易斯安那,鼓勵人們開拓俄亥俄、肯塔基和田納西地區,大舉西進,一邊還要準備與英國打仗。由於時常受到英國的封鎖,美國根本不可能推行完全自由的國際貿易。
美國與英國的關係持續緊張,戰爭一觸即發。1807年6月,英國軍艦襲擊了美國帆船“切薩皮克”號,21名美國船員傷亡,兩國關係再次緊繃,美國發布了《禁運法案》停止運輸。

《了不起的蓋茨比》
美國很快找到機會,那就是拿破崙戰爭。
1812年,美國趁著英國與法國打得不可開交之際,挑起了第二次美英戰爭,並最終強迫英國簽下《根特和約》。
這項和約規定,英國不再強徵美國水手服役,英國放棄西北邊境上擁有的要塞,允許美國把捕魚範圍擴大到加拿大領海,還建立了邊界委員會以確定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分界線。
透過這場戰爭,美國終於明確自己在國際體系中的位置。此後,一方面繼續西進,一方面開始打造自己以紡織業為代表的工業體系。
後來有學者做過統計,從1812年開始,一直到1914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這一百餘年的時間裡,美國的平均關稅水平就沒有低於35%。
1816年的水平是35%;1820年是35%至45%之間;1828年漲到50%;南北戰爭以後,1875年,美國平均關稅水平仍有40%-50%;直到一戰爆發前,美國的平均關稅水平還高達44%。美國的關稅壁壘就像銅牆鐵壁一般,這就是19世紀的美國。
再來看銅牆鐵壁關稅壁壘之下的美國貿易表現。
十九世紀早期,美國的貿易基礎很糟糕,出口品只能以自然資源為主,工業製成品很少。有人統計過,1820年以前,美國超過3/4的出口品都是農產品,剩下的多半也是林業產品和海產品,製造業所佔份額甚至不足5%,起點是可憐的。
美國樹立如此高的關稅壁壘,自然會抬高南方人從歐洲進口製成品的價格。美國樹立關稅壁壘,歐洲各國自然會報復,報復手段就是減少購買美國產品。
美國的主要出口品就是南方的農產品,所以受損的主要也是南方種植園主。而聯邦黨人對此無動於衷,他們所受影響不大。
這種貿易壁壘政策自然引發南方種植園主的眾多不滿,也為以後的南北戰爭埋下伏筆。
西部各州則是騎牆派,一方面他們也反對抬高製成品價格的高關稅,影響進出口;另一方面,他們也樂見聯邦關稅收入為他們社群所需的新公路、鐵路、運河和其他公共工程專案提供資金。
4.
美國關稅壁壘史
到了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終於開始有自己的經濟學家,所謂的“美國學派”也逐漸出現分裂。這裡主要介紹兩位美國經濟學家,都叫亨利。
第一位是美國輝格黨的創始人亨利·克萊(Henry Clay,1777-1852)。克萊曾經擔任美國國務卿,並且五次參加總統競選,都失敗了。
克萊總體來說繼承了漢密爾頓的衣缽。他主張以保護性關稅來促進工業化,由新央行主導貨幣政策,大力建設道路與運河系統,同時也發起創立公立學校、私立學院、慈善機構、文化團體等。
當時南部的傑斐遜派還是要堅持平等農業社會的理想,倡導以傳統農場生活保持共和政體的簡樸。南北兩方對於現實問題的巨大分歧已經顯現。
在克萊的精心栽培下,亞伯拉罕·林肯在政壇上嶄露頭角。拋開廢奴立場不談,單看林肯的經濟觀點,與克萊完全一致——反對自由貿易。
林肯要求立法,提高對歐洲工業產品的關稅,從而保護北方剛剛興起的工業。這是一個老問題了,南方農業州總是擔心這種做法將使歐洲各國的報復性關稅,因此堅決反對。

《林肯》
此時,林肯身邊有一個他最信任的經濟顧問,亨利·凱里(Henry C. Carey,1793-1879)。馬克思和恩格斯心裡“美國唯一的一個經濟學家”,就是凱里。
凱里是費城人,父親是愛爾蘭移民,獨立奮鬥成為大出版商,把這個產業留給兒子。凱里主要是自學成才,讀了很多書,也包括斯密、李嘉圖這一類英國政治經濟學著作。但最終,凱里否定了李嘉圖有關農業報酬遞減的理論,提出一種積極樂觀、追求和諧的經濟演化理論。
李嘉圖認為,人們總是先耕種最優質的土地,因為回報率最高,然後再耕種次優的土地,以此類推。但凱里認為,人類社會發展並非必然沿著從最優質土地向最劣等土地擴充套件的方向,往往與之相反。
因為優質土地人人嚮往,但開墾之後,必須透過合理的農業活動來維持土地肥力,否則土地肥力沒法持續。如何維持土地肥力?那就必須保持城鎮與鄉村之間的和諧,也就是工業與農業的互補。
為了達到這種和諧的目的,對外貿易壁壘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建立對外壁壘,一國內部才可能有能力處理國內事務。
在保護主義下,國內的運輸成本可以大幅度削減。政府應該對國內商業而非國際貿易給予鼓勵,因為前者會加強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聯絡,而後者只會導致壟斷的中間商。
隨著商業得到促進,本國的經濟活動會變得越來越多樣化,而非狹隘的勞動分工。人口也會在更廣大區域散佈開來,社會組織會變得分散化。
林肯很喜歡凱里的這套分析方法,兩人在貿易保護問題上達成了一致。俗話說,新的國家需要新的經濟學,凱里就提供了一整套新經濟學。
但他們都沒意識到,當時南方已經承擔80%的聯邦關稅。而且當時政府其他稅收不多,關稅成了聯邦政府稅收的最主要來源,甚至戰爭經費都主要依靠這些關稅。最終,南北戰爭無可避免。
內戰暫時打擊了美國經濟,但幸運的是,沒有傷及元氣。內戰結束後,以鐵路為代表的運輸業,加上技術更新後的工業,都開始拉動美國經濟。鐵路接通後,大西洋和太平洋被鐵路貫通,極大提高了美國與歐洲、亞洲的貿易效率。
而運輸業發展導致的第三次西進運動,也進一步拓展美國版圖,提高勞動力配置效率。美國經濟終於開始起飛。值得注意的一點,即便在這樣的條件下,美國政府也沒有放鬆關稅,這道銅牆鐵壁一直保護著美國走到了二十世紀。

《大空頭》
美國這段關稅壁壘史的影響非常深遠,直到今天仍處處看到迴響。
前總統小布什總統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表示:“貿易為失業者創造了就業機會。當我們為市場開放進行談判時,我們正在為世界上的窮人提供新的希望。當我們推動貿易開放的時候,我們正在推動政治自由。”
從特朗普到拜登,貿易戰的話題變得很熱,但除了2019年以外,美國平均關稅水平一直維持在2%左右的水平,非常低。

世界銀行的加權平均關稅資料
一百多年前,第一位共和黨總統林肯說過,“我是亨利·克萊的關稅輝格黨,關稅議題我比誰都講得多,支援高關稅,我從沒變過。”林肯支援的高關稅時代,在2025年以全新的面貌降臨全球。

本文綜合整理自看理想原創付費播客《大討論:10次重要的經濟政策爭論》第9、10、12期,有編輯刪減,主講人梁捷。完整內容請至看理想App收聽。


音訊編輯:夏夏、LinQ
微信內容編輯:林藍
策劃:看理想新媒體部
封面圖:《華爾街之狼》
商業合作:[email protected]
投稿或其他事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