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關稅累計145%!接下來是否會“藥價驚人”?誰將成為醫藥版圖的倖存者?

導語

2025年4月7日以來,亞太股市陷入一片恐慌。4月11日,亞太股市普遍下跌,日經225指數跌1.86%,韓國綜合指數跌1.35%,澳大利亞標普200指數跌1.57%。港股醫藥板塊暴跌近15%,恒生醫藥ETF盤中甚至觸及跌停,最終收市仍下跌9.98%。
這一切的導火索,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在4月2日宣佈的一系列關稅政策——全球基準關稅10%,外加針對特定國家的“互惠”報復性關稅:歐洲20%、中國34%、越南46%、加拿大和墨西哥25%。4月11日凌晨,白宮對美媒CNBC澄清稱,特朗普政府以對等關稅名義對中國實施的關稅稅率為125%,但這並不包括今年2月初和3月初美國以芬太尼危機為由,對中國兩度加徵的共計20%關稅。因此在特朗普第二個總統任期中,美國對中國所有輸美商品加徵的關稅累計稅率,至此已經達到145%。
儘管白宮發言人隨後確認藥品暫時未被列入新關稅清單,但市場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依然充滿擔憂。中信建投證券研報指出,這一輪關稅政策對醫藥產業鏈的影響複雜且多變,未來仍存在諸多變數。此外,美國前財長耶倫批評特朗普的經濟政策是“最嚴重的自我傷害”,指出在美國經濟本應向好之際,此舉導致衰退風險上升
美國關稅政策背後的深意
01
特朗普為何放過製藥業?
特朗普政府此次關稅政策雖然看似嚴厲,卻特意為製藥業“開了綠燈”。這背後有兩個主要原因:
  • 產業轉移的戰略考量
白宮明確表示,豁免藥品關稅是為了給製藥企業更多時間將生產從海外遷回美國。早在2025年2月,特朗普就在一次閉門會議上警告製藥公司:“如果你們不把生產搬回美國,就要繳納巨稅。”參會者包括禮來、默克和輝瑞等跨國藥企的CEO。
  • 避免藥價上漲與短缺風險
美國醫藥行業對進口依賴度極高,2023年進口藥品價值超過1760億美元,其中60億美元來自中國(包括抗生素)。一旦加徵關稅,可能導致藥品價格上漲或關鍵仿製藥短缺,進而引發社會不滿。據行業資料提供商Clarivate統計,中國和印度供應了全球幾乎所有布洛芬和環丙沙星的活性成分。
02
特朗普的“陽謀”:推動產業迴流
特朗普希望透過加稅促使製藥企業將生產遷回美國,以實現其擴大製造業和增強供應鏈韌性的目標。然而,這種策略可能適得其反。德國私人銀行Hauck Aufhäuser Lampe中國資管辦公室錢若凡分析稱:
“美國的成本結構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這一輪關稅變化可能對美國企業造成更大的衝擊,而非中國企業。”
例如,美國80%的原料藥依賴進口。如果原料藥關稅提高10%,研發成本可能增加5%-8%,部分早期專案甚至會被砍掉。此外,全面加稅還可能帶來通脹壓力,影響化工品生產的其他下游產品,如服裝等低利潤率商品。
03
歐盟或成下一個靶子
醫藥製品是歐盟對美出口的第一大商品,佔比高達22.5%。特別是愛爾蘭,作為全球品牌藥(高價藥)的重要樞紐,其對美出口額在2024年達到726億歐元,佔出口總額的45%。多家大型美國藥企在愛爾蘭設有生產基地,包括默克、禮來和強生。
如果未來美國對歐盟加徵20%的藥品關稅,這些企業將首當其衝。愛爾蘭副總理西蒙·哈里斯警告稱,若歐盟採取對等措施,愛爾蘭對美相關出口可能減少一半。
對中國醫藥行業的影響
01
短期內影響有限
根據中信建投證券研報,由於美國關稅政策暫時豁免藥品,中國藥品出口受到的影響較為有限。2024年中國醫藥產品出口中,美國佔比達190.47億美元,佔總出口額的17.6%。國內創新藥主要透過BD合作對外授權,並不涉及直接商品銷售,短期內關稅影響較小。
不過,醫療器械和體外診斷(IVD)領域受到的衝擊較大。一位長期關注IVD產業的投資人表示:“很多IVD產品都是中國生產、海外銷售,這次美國加稅對他們影響巨大。”
02
國內企業的應對策略
面對關稅壓力,國產醫療器械巨頭們早已開始佈局。邁瑞醫療在2025年4月3日公開表示,公司在年初已提前在美國備貨,因此今年銷售的產品不受本輪關稅影響。同時,邁瑞計劃啟動至少10個海外本地化生產基地,並在全球設立十大研發中心,包括美國矽谷、新澤西和西雅圖。
另一家醫用耗材企業穩健醫療也表示,將加快美洲市場的本土化程序,降低政策風險的影響。九安醫療則強調,其美國子公司iHealth自成立以來一直保持當地運營,並擁有美國本土工廠,業務並未受到地緣因素的顯著影響。
醫藥企業的兩條出路
01
實現本土化生產
為了規避關稅帶來的成本上升,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在目標市場建立生產基地。例如,百濟神州於2024年7月啟用位於美國新澤西州的旗艦基地,確保供應鏈韌性;美敦力在中國已有五家工廠,覆蓋多個產品線;GE醫療更是將中國打造為其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80%的在華銷售產品實現了本土化生產。
02
調整市場佈局
部分企業選擇逐步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例如,一次性醫用穿刺器械商康德萊的美國銷售收入從2021年的2.67億元降至2023年的1.59億元,佔比從8.61%下降至6.47%。與此同時,一些企業正積極開拓非美市場,透過調整全球產業鏈佈局來分散風險。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無疑為全球醫藥行業帶來了新的挑戰,但也為部分中國企業提供了重新審視國際市場格局的機會。正如錢若凡所言:“醫藥行業短期受到影響,但中長期未必不是利好。”
透過加速本土化生產和最佳化全球供應鏈佈局,中國企業不僅能夠抵禦關稅衝擊,還有望在全球市場上佔據更有利的位置。而這場貿易戰的最終結果,或許將取決於各國如何平衡經濟利益與政治訴求。
大家對醫藥行業的未來發展有何看法?
注:本文基於公開資料整理撰寫,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代表任何機構立場。

撰文 | Potato、lcc

部分來源 | 梅斯心血管新前沿
分文字來源於網路,本文僅用於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