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我們釋出了這篇文章
。
我們結合小紅書推出的“100個被低估的寶藏小城”名單,選取了4座城市:呼倫貝爾、泉州、衢州、威海作為目的地,並邀請4位對小城有著濃厚興趣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分別在這些城市設計出了紅色的椅子,放置在這些城市的市井街道或景區旁,讓大家藉著來這裡坐坐的契機,轉身看到一片新的風景。
未來幾天,我們將陸續分享這幾座小城和椅子的故事。
今天從威海榮成講起。

榮成的山、海、島
榮成是山東省威海市下轄的縣級市,位於中國大陸最東端的膠東半島上,三面環海,是中國大陸海邊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
這裡有長達493公里的海岸線,其中分佈著10個海灣、115個大小的島嶼和大面積的灘塗。

榮成有山,這裡的山海拔不高但連綿起伏。榮成有島,大大小小105座,海驢島、鏌鋣島、蘇山島和雞鳴島各有風情。在島上,大家可以趕海垂釣,拍攝觀賞海鷗和白鷺。
最重要的是,榮成接納了很多人。
“和海相距30公里”
藝術家張曉是土生土長的山東人,出生於煙臺的他在煙臺大學建築設計系度過了大學時代。張曉長大的地方叫海陽,是煙臺代管的一座縣級市,那裡距離海有30公里。因為這樣的距離,海對他來說一直有一種神秘感。

張曉
長大之後,故鄉似乎更多地停留在張曉的作品裡。
2009年起,他曾經花了4年的時間,拍攝了一組名叫《海岸線》的作品。

張曉攝影作品《海岸線》

張曉攝影作品《海岸線》
他沿著海岸線從廣西一路走到遼寧大連,拍下了這些地區里人和海的關係,也拍攝了故鄉煙臺的海岸線。他說自己在拍這組作品時,和海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可能沒有那麼親近,總結來說是“很想去海邊玩,但又有點害怕”。至今,張曉也不會游泳。

“坐在沒有任何遮擋的海邊,
你會想到什麼?”
2024年7月,張曉收到了一份來自Lens和小紅書的邀請,請他回故鄉山東的海邊做一個關於椅子的公眾專案。如今年輕人的生活節奏快,張曉想透過在小城市的街道上放置一些椅子,讓更多⼈放慢腳步,坐下來感受每座城市獨有的⽂化和⽣活⽓息。
如今工作生活在成都的他覺得這樣的狀態和自己很像。於是他選在山海相連的大魚島上,在海邊的燈塔下放置了一些小板凳和椅子。

大魚島村位於榮成市港灣街道,三面環海,一面靠山,是山海相連的地方。
從清代起,人們在這裡靠捕魚為生,後因捕獲大鯊魚改名大魚島。
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這裡因為漁業發展成為了富裕村。1971至1975年,荷蘭導演伊文思曾在這裡為紀錄片《愚公移山》中《漁村》一集取材。如今在大魚島村,也保留著很多過去的海草房和石頭房等。

大魚島村曾有女子組成的“三八船”船隊,在當年盛行女子不登船傳統的膠東,她們成為山東乃至全國的先進典型,受到廣泛關注。
而大魚島村的燈塔,是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的精神支柱。在過去,是為漁民們指引方向。如今它成為了村裡的重要地標。這座燈塔位於⽼碼頭⻄南⾯,外表是白色⽯質,主體有三層,塔頂有一個⽅形玻璃燈箱。
張曉問了很多當地人,也沒有人確切地知道這座燈塔是從何時開始佇立在這裡的。當地村支書說,它可能有近100年的歷史了。
在張曉小時候的記憶⾥,他的奶奶,姥姥,乃⾄整個村莊的⽼⼈會在晚飯後每⼈提著⼀個⼩板凳,到村頭巷尾或者⼀棵⼤樹下乘涼閒聊。她們坐的板凳很矮,由手工製成,比如用蓋房子時剩下的木料打出來的,以至於每家人做的板凳都不一樣。

在榮成文旅局的幫助下,張曉找到了9把當年別人留下來的⼩板凳,放在⼤⻥島村燈塔下的礁⽯上,希望大家有機會在這些海邊小板凳上坐坐。

在燈塔下,有一塊巨大的岩石,因此大家可以穩穩地坐在小板凳上。原本不會游泳的張曉對海有著隱隱的恐懼,但這樣的安穩抵消了他的恐懼。他希望這些小板凳也可以幫助來到這裡的人們,抵消他們心底的恐懼。
坐在榮成海邊的小板凳上的這段時間,雖然不能幫我們擺脫生活中的實際煩惱,但如果可以讓大家坐下來擁有一段放空的時間,並問自己:“坐在沒有任何遮擋的海邊,你會想到什麼?”就很好,無論是在迷茫的時代思考未來的⽅向、或是回望自己過去的成長、又或是對親⼈的記憶和思念……
🌊
🔴 小紅椅地址:榮成大魚島燈塔下的礁石
🕙 擺放時間:即日起至2024年底
🕙 擺放時間:即日起至2024年底
本裝置是Lens和小紅書聯合發起的專案“來我的城市,坐坐”中的一個作品,還有更多椅子在浙江衢州、福建泉州和內蒙古呼倫貝爾,等著大家去坐一坐。

文字:yidan;攝影:錢志鵬;編輯:小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