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北極圈春運,在世界盡頭排長隊,坐最孤獨鞦韆

有中國人在,哪裡都不會孤獨。
這個春節,中國人佔領了北極圈。
上海白領王琳轉機三趟來到挪威,在特羅姆瑟機場取行李時,聽見熟悉的"讓一讓伐"脫口而出。
廣州退休教師老陳在世界最北端的北角懸崖,發現排隊半小時才能坐上"世界上最孤獨的鞦韆",隊伍裡好幾個是舉著自拍杆、操著一口流利粵語的老鄉。
©YaoYaoChiang
同程旅行資料顯示,春節假期,冰島雷克雅未克、挪威奧斯陸等相對小眾的旅行目的地機票預訂熱度同比增長均超過5倍。
這場發生在零下30度的"極地春運",正在用熟悉的普通話和羽絨服下的秋褲,重新定義著"世界盡頭"。
最孤獨鞦韆排隊半小時
北極圈,東北圈?
莫斯科時間早上十點,捷裡別爾卡的秋

千前已經排起了長隊。
當南京姑娘曉雯終於坐上去時,身後傳來字正腔圓的提醒:"姐妹你羽絨服帽子歪了!"
十米外,舉著雲臺的朋友正在進行動作指導:"待會你盪到最高點的時候,記得把腿登直。”

©YaoYaoChiang

這裡本來號稱是“世界上最孤獨的鞦韆”,如今,卻差不多變成了世界上最熱鬧的鞦韆。
“排隊至少半小時起,身後都是中國人。”

©勿失勿忘
旁邊美劇《權力的遊戲》同款“冰封王座”也需要排隊。

來自深圳的攝影師小王放下三腳架苦笑:"這場景讓我想起春運時的廣州站,只不過大家搶的不是火車票,而是朋友圈C位。"
不過除去排隊時刻,這裡還是很值得參觀。

相比於北歐的精緻,位於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更加靜穆莊

35‘5米高的阿廖沙紀念碑俯瞰整座城市,在寒風中守護著不凍港。街區上可以看到前蘇聯著名的赫魯曉夫樓,“蘇式美學”,在此盡顯。
唯一不好的是,這裡以前住宿很便宜,但在這兩年已經被炒成了和冰島差不多的價格;尤其節假日時間能翻幾倍。
北歐旅行新三樣
“我在芬蘭街頭很想你”
“在中國追求小眾是一件很大眾的事情”。只要人足夠多,北極圈也能混成東北。
芬蘭街頭立起了“我在芬蘭很想你”的牌子;羅瓦涅米麥當勞推開門見不到當地人,全是拎著大小行李箱的老鄉;有網友在奧斯陸機場轉機,周圍幾十個中國人一起狂奔,“有種東北人在海南的感覺”。
©沒空煩惱的cc
這兩年新火起來的挪威特羅姆瑟,直接被擠成了北歐哈爾濱:雪山纜車排隊一個半小時,追極光的大巴上全是國人,超市裡三文魚被一搶而空。
©好妹妹

熟悉這裡的網友回憶,三四年前,這裡還沒什麼中國人,結果不到兩年就新增了幾家亞洲超市,有頭腦的導遊已經開始自學中國話。
“高冷”的北極圈,因為中國遊客的湧入變得更加熱鬧、接地氣,連挪威人的社恐都差點被治癒。
“有中國人在,這世界上就沒有哪裡是孤獨的。”

追極光、狗拉雪橇、觀鯨,成了北極圈旅遊的“新三樣”。
追極光是重頭,冰島全境、俄羅斯摩爾曼斯克、瑞典阿比斯庫、芬蘭拉普蘭地區、挪威特羅姆瑟……都可以看到。
勵志逛遍全世界的成都阿姨李美鳳,剛退休的時候就和姐妹們來冰島旅遊,當時還沒見到這麼多中國人。“主要是春節期間,有很多來追極光的留學生。”
而今年她和老公訂了特羅姆瑟的旅行,紮紮實實體驗了一把“北極圈春運”,飛機上放眼望去全是東亞面孔。
她訂了Scandic Ishavshotel的觀景房,運氣好的時候,能在房間裡躺著看極光,“坐在窗邊化妝的時候還能欣賞到日出時的藍調,美得嘞。”
©妮吃了嗎
她在“最北麥當勞”給今年新出生的小孫子帶了一張明信片——這個名號本來屬於俄羅斯摩爾曼斯克的門店,但在麥當勞退出俄國市場之後,這裡就成了新的“最北麥當勞”。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傍晚人數會驟升,如果想要標有“最北麥當勞”的特別紀念款明信片,最好還是早點去,順便吃個早飯。炸紅薯條和新鮮鱈魚堡,與國內是不同的口味。
©反對紅軟
從挪威回來已經好幾天,吳越還感覺自己仍在夢中,她的手機封面和電腦桌面全部變成了這次旅行追鯨時看到的粉色霞光。
“從來沒見過這麼多鯨魚聚集在一起。”座頭鯨、虎鯨、長鬚鯨……龐大身軀在陽光下閃耀著深藍色的光澤,粉色的天空下無數海鷗盤旋,時而高飛,時而掠過海面。
“可能這樣的場景一輩子就能見到一次。”
吳越友情提醒,如果想要相機拍攝,最好提前對攝影裝置進行一些保護,不然有時會有海水濺到船上。
浙江妹子思思最難忘的,是羅瓦涅米的狗拉雪橇。
兩個人坐在雪橇上,有專門的工作人員負責駕駛。她去的那天天色很早,雪橇在高大的森林裡穿梭,太陽從雪原上一點點升起,好像是電影裡的鏡頭。
結束之後,還可以和超熱情的狗狗互動,再去附近的小店買一杯暖烘烘的巧克力。

©momo

北冰洋漂流瓶
這種浪漫大可不必

北極圈的火熱,其實早有預兆。
這幾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人不滿足於傳統熱門的日韓和“新馬泰”等常規旅遊目的地,而是更願意探索一些小眾、獨特的旅行地。
北極圈作為一個相對小眾但極具特色的旅遊目的地,正好滿足了這部分遊客對於個性化和新鮮感的追求。
“最孤獨鞦韆”“最北麥當勞”“最美極光”……都代表著獨一無二的景色。

©Vanessa.S

而小某書熱帖和短影片興起,把攻略送到了每個人的手邊。哪怕是再小眾的城市,都有十足充分的攻略,從酒店住宿到特色餐飲,全部娓娓道來。只是去的人多了,一些“妖魔鬼怪”也多了起來。
一開始,是有人把標有“北冰洋”字樣的飲料玻璃瓶留在雪地中作為紀念,被人拍到網上火了以後,後來者紛紛效仿,成了部分人心目中“中國人獨屬的浪漫”。

有人二月份去的時候,在挪威的“冰封王座”下找到了七八個瓶子。有的人裝滿果汁留在戶外,因為天氣太冷瓶子直接裂開。

這種“隱藏彩蛋”真的有必要嗎?
真正的儀式感源於對自然的敬畏而非征服,我們帶走的旅行記憶,不該以地球傷痕為代價。

相比之下,上海女孩Vanessa去年就在小某書上刷到很多推薦帖,於是暗暗下定這個春節要追著極光過的決心。
她算過一筆賬,11天3個國家,平均一個人 2.5萬,不算便宜。
©Vanessa.S
但當在奧斯陸當地美術館的海岸前,一群可愛的黑人小女孩跟她搭話,問她來自哪裡;在特羅姆瑟,她看到了中國唯一沒有的峽灣地貌,“雪山,森林,大海,港灣,像一曲綿長冬日的孤獨藍調”。
或許,這才是旅行真正的意義

©Vanessa.S


相關文章